葛村,它是镇江深藏不露的传统古村落,承载了千年岁月里的温暖!
这里的清晨没有雾气的“笼罩”,
但在晨曦中,
仍“隐约”感觉得到她的妩媚。
透过柳枝,明媚的阳光“摇曳生辉”,
阳光照的一切都那么清晰,“令人目眩”,
连花叶捧着的露珠都那么“晶莹”,
“璀璨”的如水晶一般。
这里就是“江苏为数不多的古村落”,
也是“镇江最美古村落”——葛村。
《葛村》
壹
省级历史文化名村
镇江的葛村,是江苏省级历史文化名村。
图片来源 | 海岛连云
葛
村
丁岗镇葛村是镇江新区的南大门,文化底蕴深厚,人文荟萃。虽然沿着乡道的房子都是两层楼,但从巷子进去,清水砖,空斗墙,黑色的小瓦,因为年代久远,有的老宅上已经长了草,让人有一种时空穿越感。
早在六七千年的新石器时代,
人们即生活在这里,
使用磨制石器,制造陶器,
从事原始农业、原始畜牧业
乃至原始工业的生产,世代繁衍。
图片来源 | 海岛连云
葛村至今还保留着一大片
精美绝伦、古意盎然的明清古建筑,
可算是该地区民用建筑中历史最久远、
面积最大、保存最完整古住宅建筑群,
是研究明清建筑和民俗文化的重要实体。
图片来源 | 海岛连云
贰
古村风韵
古村溯源
葛村的村民其实不姓“葛”,而是姓“解”。南宋时期,康王赵构南渡,一个名叫解寿辉的侍卫将军率领族人从山东迁徙到了镇江。因为老家是葛村,为了纪念自己的故乡,所以把这个村庄定名为葛村。曾用名蓝埜,埜为野之古字,从这个字,即可看出蓝埜,也就是如今的葛村悠久历史。
建国以后,党和政府十分重视文博事业。
上世纪五十年代初期,
有关专家即对葛村癞鼋墩、文昌阁进行了考古发掘,
是镇江地区最早进行考古发掘的地点之一,
证实了葛村一带是江南古人类活动最早的地方之一。
本村五十年代中期兴修水利时,
村民们又在西葛村发现一座汉墓,
早已被盗一空,
所留几块砖雕上精美的纹饰,
至今仍令人震撼。
葛村解氏宗祠
古典建筑放异彩,
解氏宗祠最耀眼。
始建于明代中期景泰年间,
距今已有550多年历史,
堪称镇江地区最古老的祠堂。
是研究明清建筑、砖木雕刻艺术
和民俗文化的重要实体,
是不可多得的游览观赏胜迹,
也是长三角地区市民乡村游的又一个好去处。
解氏宗祠,位于葛村村中心。主体建筑均为歇山式,坐北朝南,占地面积达1813.56平方米,全部为砖木结构,庭院里为青石板铺路,主要殿堂屋内陆面采用罗地砖平铺,建筑工艺极其考究。其正房有四进,由南向北,位置逐步升高,气势雄浑。它不仅是最值得葛村人骄傲的古典建筑,也是葛村解姓居民当年顶礼聚会的场所,现为市级文保单位。
安放于解氏宗祠第三进有一块“解氏宗祠碑记”,
碑文中有“乾隆十六年(1752)修祠立碑,
我祠创自有明历今三百余年矣”字样,
表明它始建于550多年前,
是镇江目前现存宗祠中历史最久远,
建筑规模最大,最富有代表性的一处古典建筑群,
以布局严谨,气势宏伟而著称,
倾倒了来自世界各地的游人。
解氏宗祠碑记找回后的祭碑仪式
葛村在鼎盛时有解氏分祠20个,
现保存较完整的仍有4个,
总堂名为恩荣堂,
其它二十个分祠分别为:
册、礼、乐、射、御、书、数、
左、右、孟、仲、季、唐村、
春、夏、秋、冬、福、禄、寿。
其中,册分支祠祖祠堂,
始建于清乾隆三年(1739),
葛村其它二十个分祠的堂名,
分别为植本堂、勤怡堂、务滋堂、
咸啓堂、尚迪公、孝友堂等。
解氏宗祠
解氏宗祠内景
解氏宗祠大厅
朝廷和地方官府赐给解家的匾额
更楼
历经数百年的尘土封岁月,
葛村的明、清和民国建筑之所以保护如此完好,
不能不说与该村古代群众
自发组成的群防群治组织有关。
葛村有一座清代的“治安岗亭”——更楼。
这一古代“治安岗亭”在离该村“榜眼门”清代建筑不远的右前侧,为两栋四合院古建筑之间所搭的一座小阁楼。离地约3米高,面积约4平方米,前面为木制栅栏,有一小门,供值班人搭梯子上下。虽经百余年岁月风风雨雨的磨砺,小楼基本保存完好,显得古朴典雅。在更楼的底下前为小巷,后有门与另一横巷相通。
本村还建有“水龙会”,配有压杆式水龙(救火龙),参加者以男性青壮年为主,每年聚会一次,进行演练和对水龙的保养、检修。每当发生火警时,鸣锣为号,会员均立即前往抬龙、携桶,参加救火。更楼,据说即为“水龙会”的常备据点。
据村里的一些老人回忆,
抗战期间,黄墟一些进步青年,
为逃避日伪军搜捕,
曾经一度躲避在葛村更楼里,
顶替村民充当值班巡逻人员。
这座小楼对革命还做过一定的贡献呢!
漫谈葛村古井
生命源泉润生命,
生生不息侃古井。
葛村是一座具有数千年历史的古村。
该村在进行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时,
发现了9口古井。
保存完好的有4口,
3口经专家确定为明代和明代以前,一口为清代。
“马岗井”,这是一口令人称奇的古井,井旁至今仍保留着“井神”把守的遗迹,实为罕见。
这口仍被村民使用的古井,青石井栏高约40厘米,外径60—70厘米,内径约45厘米,呈腰鼓状,上面留有数道井绳磨砺的痕迹。
井圈为青砖砌就,上面长满了青苔和凤尾草,井水离地面约2米,水质清冽、甘醇。井栏一旁树立着一尊用花岗岩雕琢,高约36厘米的“井神”。人们从这一“文革”期间被损坏的“井神”上细看,“井神”双手象是捧着点燃的蜡烛,仿佛注视着古井的安全。
村民们相传,这口井在葛村解氏居民南宋建炎年间,由山东滋阳县葛村随朝廷大批南渡,来江南定居前就有了,其使用年代历经北宋、南宋、元、明、清、民国数代,一直沿用到现在,至少也有800多年的历史。
过去,每到大年三十晚,村民就用筛子盖在井栏上“封井”,说是让“井神娘娘”休息一天,还以香烛供奉,感谢她一年里对村民的关照。年初二早上放鞭炮以后,人们才揭开盖在井口的筛子,“开封”用水。
镇江市文保专家、88岁的杨瑞彬老人观看此井后,连声称奇。他说:“古井前面有‘井神’把守,保留到如今,是个奇迹,这对研究当年的民俗,是不可多得的实物。”
在葛村中心老街解氏宗祠前面有一口古井,
是目前该村最忙碌的老井之一。
虽始开凿的年代不详,
但村民反映,
在解氏老祖宗修祠堂前就有这口井了,
井的历史可能也在1000年以上。
葛村村东有口“琵琶井”,
历史也很久远。夜深人静时,
井底会传出类似于弹琵琶的声音,故名之。
葛村留存至今为数不多的老井,
以及积淀在井水里的古老文化,
还在用她的甘甜默默地滋养着一方居民。
希望这些承载着岁月印记的老井
不再从我们的视野中消失,
希望它们能作为一种旅游资源,
一种传统文化得以保护,
继续向我们的后人讲述它们昨日的辉煌,
见证古村的变迁。
古牌坊
葛村原有两座清代古牌坊,
一座为贞节坊,一座为孝义坊,解放后均被拆除。
当时的有识之士为保护这两座牌坊之匾额,
特意将其砌在文昌阁遗址、葛村农场
原建的库房墙面上,文字面向东方,
上面粉刷以白石灰加以隐蔽。
葛村人打算今后在村里经济条件许可的情况下,
再度恢复这两座古牌坊。
据村里老人们回忆,贞节坊为两门式,其造型小巧精致。此牌坊有3根花岗岩的坊柱,上有青石横梁,上手匾额镌刻“圣旨”二字和云龙纹,下手匾额为“贞节坊”三字,后面镌有官宦名人题名和“旌表处士解印珍妻李氏之坊”,坊柱左右两边分别镌刻“贞明执操”、“瑶池冰雪”字样,书法苍劲有力,字体庄重。
青石横梁上雕有丹凤朝阳、二龙戏珠、羔羊跪乳、仙鹤牡丹等图案,花岗岩坊柱上亦雕有花纹图案。村民们说,孝敬父母,爱抚子女是人的天性,是一个人最基本的品德。如果人人都有一片爱心,就能使我们的社会更加和谐。
关于孝义坊,其建造的年代较贞节坊久远,为独门式、弧形顶,上刻云龙纹和“圣旨”字样,气势雄伟,但上面的具体文字由于资料缺失,已难以回忆。
银杏树
葛村文昌阁前原有三棵银杏树(现存两棵),
相传是刘伯温亲手所栽。
其中的一棵银杏树后来遭雷击焚毁,
民间传说,这是因为有人贪心,
未将刘伯温所赐的“护身符”贴上去,
不仅致使银杏树遭到厄运,
自己也葬身于大海。
明朝时期曾实行“海禁”政策,但葛村中就有那么一群人,当年就敢为天下先,漂洋过海做生意。一次,他们远离家乡在海上迷失了方向,慌乱中登上了一个孤岛。
就在岛上,他们遇到了刘伯温,村人告诉刘伯温他们是京口葛村人,刘伯温自豪地对他们说“葛村文昌阁门前的三棵银杏树还是我亲手所栽。大家想回去,我给你们一张符,你们将它贴在船尾,路上遇到再大的风浪也不怕,我保证你们平安到家。”临行前,刘伯温再三叮嘱船上的人,回去后要将这张符揭下,贴在文昌阁的银杏树上,以保银杏树平安。
第二天天一亮,船真的神奇般停靠上了镇江大港码头。正当有人准备将刘伯温的符揭下贴在银杏树上的时候,有人却说:“既然这张符这么灵验,为什么不乘此机会,再出去跑一趟,回来再将符贴在树上。”
村民一听,起贪心了,没想到,他们这次出去,又遇到了大风浪,刘伯温的符,再也没有保佑他们平安归来。符没贴在银杏树上,银杏树也难逃一劫,其中一颗后来遭雷击而焚毁。
葛村人一直铭记这个传说,
上到老人,下到孩童
都知道藏符毁树的故事,
贪心不足以成大业,
只有本分和勤劳,才是立家之本。
腊梅和喜鹊
如今,在葛村516号院落里,
有一株今约160年的古腊梅,
老根盘结,占地数平方米,
这棵蜡梅树是他家老太爷在清道光年间栽下的,
开出的花是黄蕊,香气几里路外都能闻到。
葛村有个小伙子,见隔壁的老大爷穷得揭不开锅,有心帮老大爷一把,上山误入一户人家的花园,他看也不看那许许多多艳丽的花朵,扭头就走。没想到刚走出几步,就听一个人喊道:“这么好的花,也不看一眼?”
小伙子连忙告知自己不是偷花的,并把来意说了一遍。老太婆笑着说:“真是个好小伙子!”她马上摘下一枝腊梅送给他,告诉他说:“这枝梅花叫‘十里香’,你把它拿到街上去卖,一枝可换三担米哩。”
第二天进城,果然卖了个好价钱。他换了米,又打了些柴,送给了隔壁的老大爷。剩余下的三串钱,他一文钱都没留,送给了老太婆。老太婆见小伙子诚实,就挖了一棵梅花树送给了他。
小伙子将梅花树栽在了自家的门口。梅花树很快成活,长出了繁茂的枝叶。这年冬天的一天,小伙子砍柴回来,看见门口有一位年轻美貌的女子坐在树下,愿嫁小伙为妻。
成婚以后,梅花盛开了,香飘数里。这时,不知从哪儿飞来许多黑鸟,总在枝头盘旋,不许人们靠近。人们发现,只要有人来采摘腊梅花做装扮这些黑鸟就很抗拒,而摘腊梅装扮新房办喜事,这些黑鸟则变抗议为欢迎。
凡是窗户上贴有“喜”字的人家,如果不来摘花,这些黑鸟就会主动飞到这户人家的窗口,跳到窗台上,“喳喳”的喊叫,似乎请人前来摘花。
叁
葛村的前贤英豪
在葛村解氏宗祠内,
有一副:“姓显滋阳共仰诗书世泽,
文开晋水永传阀阅家声”楹联,
表达了解氏老祖宗耕读传家的理念。
宗祠头一进的大门楼门头上
竖有 “榜眼及第”匾额,
正厅四周梁和托子还悬挂
有明代万历年间因解氏家族
创下“一榜五进士”辉煌,
被朝庭授予的“文魁”等匾额,
表明葛村曾经是文化盛兴之地,
其解氏子孙接受文化教育的程度和成果,
在镇江郊县一带屈指可数。
图片来源 | 海岛连云
皇帝情有独钟,解氏如日中天
镇江葛村解氏从一个外来户,
发展成为以一姓一统天下的村落,
不能不说与明、清两代皇帝对其情有独钟有关。
明朝时,解氏出过两个著名人物,
一个是解缙,一个是解学龙。
解缙
解兆鼎
在葛村,流传着一个关于
“榜眼”解兆鼎考取“榜眼”后,
得贵人相助,差点“考”中“状元”的传说。
葛村人引以为骄傲的解兆鼎,
是清朝最后一次科举考取武榜眼的。
据说解兆鼎考取武榜眼后,志在争取考取武状元。在未考之前,有一天他在京城的一家茶馆吃早茶,有一位很有威风、气度不凡的人也在这里吃早茶。来人前呼后拥,看上去来头不小。当这个人看见解兆鼎手指上戴有一只大玉扳指时,很喜欢,指着解说:“这位相公的玉扳指不错。”
解兆鼎认为这个人很有来头,没准是位大官。为了能够高攀,甚至希望他在自己考状元时助上一臂之力,他当即很爽快地表示:“既然您喜欢,就送给你好啦。”随即摘下玉扳指,递给了这位未曾谋面的大人。
该大人对解兆鼎的豪爽并未表示感谢,只是微微一笑,便收下了他的玉扳指。没想到,过了3天,解兆鼎去考试时,主考官正是这位很有来头的大人。原来,他是一位王爷。解兆鼎心中大喜:“这下子我考中状元有把握了!”
武举人考状元的选拔比赛正常进行,这位王爷似乎也没有对解兆鼎有特别的关照。但在拉弓比臂力时,王爷对随从说:“这位相公热了,送一把热毛巾给他擦汗。”解兆鼎心领神会:“这不是给我擦汗,而是给我擦弓用的。否则不一定要送热毛巾。”
俗话说:“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当时在场考核的许多武举人都看出了苗头。有位山东考生也有来头,便检举解兆鼎有舞弊行为,结果解兆鼎的武状元没被录取。
解朝东
解朝东为1911年镇江光复的重要领导人之一。
辛亥革命后,任江苏都督府军务司副司长,
被授予少将军衔。
民国五年(1916)10月,
大总统黎元洪发布命令,
授予解朝东二等大绶嘉禾章,
此后任武汉陆军第二预备学校校长,
著名民主革命家邓演达和一大批国民党的高级将领,
均出自此校。
解朝东
虽然在无始无终的历史长河中,
葛村解姓自然没有秦皇汉武的显赫,
也没有唐宗宋祖的殊荣,
但他们以忠厚敦实的家风,
刻苦向上的品格,
塑造了自己的完美形象,
故历朝历代出现过许多星光灿烂的人物。
肆
葛村的民间工艺
民间工艺历史悠久,传统艺术群众传承。
葛村民间剪纸艺术和流传至今
形态生动的面塑、风味小吃等,
从古流传至今,生生不息地
在民间的肥沃土壤里生根、发芽、成长,
它孕育着葛村民间艺人、
农妇们千百年来的纯真感情和仁爱之心。
图片为网络示意图
剪纸艺人全凭一双手、一把剪刀、一张纸,徒手剪出形态各异的图案。线条有的细如发丝,连而不断;有的浑厚,笨而不拙;有的对仗工整,稳重严谨;有的构想夸张,形神兼备。无论是花鸟鱼虫,还是飞禽走兽,都散发出浓郁的乡土气息。我们只有挖掘出葛村民间剪纸的特征,才能体会到民间剪纸美在哪里,才能认识到如何欣赏和评价它的美。
图片为网络示意图
早在南宋和明清时期,葛村解氏在过年过节、砌房造屋、喜庆寿辰时,就将捏塑成各种人物、花卉、动物的面制“寿桃”作为馈赠的礼物,以示吉祥如意。
比如说,老人们逢九做寿,民间艺人就捏塑“蟠桃会”、“麻姑献寿”等面塑祝寿;新房上梁,艺人们捏塑“八仙过海”、“梅开五福”等祝贺;婚嫁喜事,艺人们捏塑“福禄寿”、“龙凤呈祥”等祝福;岁时节令,艺人们又捏塑“桃园结义”、“水漫金山”等相庆。一件件面塑作品都有其丰富的民俗内涵,叙述着一个个美丽而动人的故事,显得秀丽和质朴交融相映。
葛村老矣!
尽管岁月的磨砺、风霜的
侵蚀在它身上留下了累累创伤和深深印迹,
它依然静穆地伫立在我们面前。
现在的葛村,恬淡宁静,
但有很多人知道,它也曾充满活力,
也曾引领时代潮流,甚至带动过历史变革。
它不仅仅需要我们的瞩目,
更需要我们对历史的尊重。
点击分享:
看这些镇江记忆,却已淹没光阴里!
挖掘镇江的文化,让它成为镇江的名片,
请帮忙右下角点个在看,并给我个留言。
如感兴趣,关注一下“镇江风情”这个号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