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流传百余年的通背拳,被一位说着地道北京话的日本人继承下来
插图/潘月来
1937年初夏,北平城外已是炮声隆隆,侵华日军丰台驻军清水节郎部,与守护北平外围宛平城的中国军队吉星文部针锋相对。战争一触即发。在北平城内的一个四合院里,却有一人不为城外险恶动荡的环境所动,依然每天凌晨起床,按部就班洗漱完毕,来到院内的大树下习武。此人约莫三十岁,他上穿白色中式对襟衬衫,下穿黑色香云纱灯笼裤,脚穿一双中式圆口布鞋,说一口麻溜的北京口音官话,能写一手舒展大方的书法,完全是一副北京爷们的做派行头。
但,其实此人是个日本人。
姓武田单名熙,日本埼玉县人,毕业于日本国士馆大学。武田熙少年习武,跟随日本剑道大师齐村五郎学习日本剑道。1924年,武田熙被日本外务省派往中国北京燕京大学留学,研究中国文化,是个名副其实的“中国通”。
只见武田熙来到大树下站直了身体,摆好了一种类似“三体式”的拳架,抡起胳膊开始“摇臂”。这摇臂包括:前、后、左、右、交叉摇、穿插摇。“摇臂”热身后,他又开始“排打”胸前后背的肌肉,从“单捆打”到“双捆打”再到“前后捆打”。接着,他打出了一种以“摔、拍、穿、钻、崩”为动作的“五行掌”。这种掌法的动作形成起于肩背,通于膀臂,达于指尖,发力脆猛速度惊人,掌法要求出手迅速,手臂出手自然放松,回手要快,手法发出后形成鞭打力。其两手运行轨迹多半是一直一圈,直者直出直人,圈者圈揽拨肩,手从口中发,回来归肋下,两手不离心,两肘不离肋。出手如闪电、流星、暗箭。拳架要求合肘、顺肩、探臂、抖腕、弹指。
在练完基本技术后,只见武田熙打出了令人眼花缭乱的拳法组合。包括“劈山炮”、“霹雳炮”、“叶底藏花”、“双峰贯耳”、“劈砸锤”、“天地三才”等多种组合散手,这些散手又称“一百零八手”。最后,武田熙对着院子里的木桩打靶、又打铁砂袋“抄手”。这种拳法的击拍打靶十分准确而刚猛,只见他轻松甩手,“啪”的一下,一块板砖被他犹如切菜砍瓜一般劈成两半。真是“手起如箭落如风,追风赶月不放松” ,“势若迅雷不及掩耳,畅如抑扬顿挫而自如”。
一个日本人怎么会学到这种刚猛厉害的中国武术,这种令人望而生畏的武术又究竟是什么拳种?
原来,武田熙早在1924年后就被日本外务省吸收为驻华间谍。虽然如此,但是他对中国文化的热爱却是真的。他不仅将我国的国学概论、清诗佳句翻译为日文出版,也喜欢我国的佛头雕塑绘画,老想着把我国龙门石窟的佛头搬回日本“研究”。更有甚者,武田熙还是中国北派一门攻击型武术拳种的第五代传人。笔者本人按照辈分还得叫他“武田师爷”。这个拳种就是——通背拳。
民国二十二年旧抄绘本----《通背拳普》一册全
通背拳是京、津、冀、辽等地区广为流传的传统武术技击拳之一,其功能和形态最接近现代格斗。在两百多年的发展过程中,通背拳在拳理、拳法、功法、内容、技击等方面形成了独立的体系。如上文所说,通背拳的系统与现代格斗最为相似,它包括:
一,热身运动:摇臂,拉松韧带。
二,功法系统:站桩,吐纳,深蹲。
三,抗击打系统:排打。
四,攻击基本拳法:摔、拍、穿、钻、崩掌。摔掌练肺(金)、拍掌练肝(木)、穿掌练肾(水)、劈掌练心(火)、攒掌练脾(土)。
五,连续组合拳:通背拳一百零八散手(南传通背拳为七十二散手)
六,打靶:打狗皮桩等固定和移动的打靶训练。
七,硬功:铁砂掌、铁头功、铁布衫、抄手、打铁沙袋、劈砖、劈鹅卵石等。
八,运动医学疗伤系统:包括接骨、护骨、跌打损伤治疗等。
通背拳是一种至刚至阳的拳种,主要体现在技击格斗之中的刚劲之势,显示出了一种刚劲之美。
通背拳实际初创和兴起于清朝道光年间,最著名的就是祁信的“祁门通背”。后祁信之子祁太昌继承父业,收徒传艺,使“通背拳”广泛流传。以祁信为代表的老派通背练法刚多柔少,如大劈山、吊带、中拳、腿法等,多显示了实用功底。以祁太昌为代表的少派通背拳练法,动作细腻,柔多刚少,如摔掌、拍掌、扑鼠、迎面掌以及腿法等,显示了柔软灵活之妙。
祁太昌继承发展了老祁派通背拳,形成了一种以柔为主、刚柔相济、以背力为法、放长击远先发制人的特殊练法的拳法。因练法、击法独特,变化灵活快捷,以摔、拍、穿、劈、攒五掌为主,又附会阴阳五行金、木、水、火、土之法,因此又称为“五行通背拳”。五行通背拳采用人体科学合理的锻炼法则,力发腰背达于掌尖,全身上下、内外贯通、刚柔相济,正确运用心法、身法、气力,使之成为武林中特殊练法的拳种。
通背拳第四代传人中以刘智、刘月亭
到了民国初年,通背拳第四代传人中以刘智、刘月亭、贾文、修剑痴、许让、张策等为杰出代表人物,其中刘月亭、修剑痴两人影响最大,在继承、推广、发展等方面做出较大贡献。
但是,直到1937年,在北京、河北、辽宁流传的通背拳却没有一本正规系统的理论教学书籍。直到日本人武田熙出现……
日本人武田熙
武田熙1903年出生,少年时代在日本学习剑道、柔道、空手道,毕业于日本国士馆大学。1921年,武田熙第一次来华考察。1924年,武田熙被日本征召为特工,派往中国北京大学留学(旧燕京大学)。在此期间,武田熙积极学习汉语,在北京结交文化、武术界人士。他结识了北平国术馆副馆长许禹生等武术名流。又前往河南嵩山少林寺等中国武术名派名地,名为“云游访学”,实为刺探情报。在求学期间,喜欢东亚武术的武田认识了北京祁门通背拳的第四代传人贺福元,拜其为师学习通背拳。平时由贺福元的徒弟白乐民系统教习通背拳。在十年间,由于通背拳本身的攻击性加上武田熙的勤奋好学,武田熙参加了北京地区的一些武术赛事,逐渐博得了“铁胳膊”的外号。
同时,受过高等教育的武田熙也是当时通背拳拳师中不可多得的知识分子,于是他将通背拳所学整理为我国第一本现代武术教学课本——北京商务出版社1937年出版的武田熙著《通背拳》一书,成为了中国通背拳理论中的承上启下之作。
如武田自己在书中序言中说:
“通背拳法,乃融阻各种武术的精华,冶于一炉。著者负笈北平,对此道极感兴趣,抑且雅慕精于斯拳者。从师以来,忽忽数载,朝夕练习,虽有所得,详加诠释,并附图解,以公同好。”
“世界拳法,全没有中国拳法的高妙,东亚各民族,应从此毅然决然的恪守着我们东方文化的老家的遗产。再也不要东张西望见异思迁的欣羡什么西方文化或欧美文明了”。
当然这些序言中不免有为当时日本军阀政府做政治宣传和拉拢说教“中日亲善”的假话,但是,武田熙个人对通背拳的热爱却是真实的。而同在这一时期,也有一位著名的通背拳武术家悄然南下上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