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世来谈四功五法之“气口的妙用”
京剧旦角的“四功五法”
毛世来
我国传统戏曲表演艺术讲究“四功五法”。所谓“四功”是指“唱、念、做、打”;所谓“五法”是指“口、眼、手、身、步”。京剧的旦角演员尤其讲究“四功五法”。下面,我就结合着自己的演出实践,谈谈旦角的“四功五法”。
气口的妙用
演员在舞台上演唱,经常是从丹田提气向上,转喉而发出声音,然后凭着这股中气行腔使调,但是,事情总不是那么简单的。腔有拖得很长的,有的腔势曲折起伏,有的音节繁迭急促。这时候演员如果不换一口气,是难以继续唱下去的。这种换气,运用呼吸的方法,内行人叫做“气口”。简单说来,“气口”就是指演员演唱时换气的地方。一般地说,在唱腔的过门和应休止的地方,以及唱完一句的结尾处都适合于换气。如果演员在这种地方能够很迅速地自觉地吸进气,接连唱下去,让观众感觉不到是是换了气,而是感觉到好像是一口气唱下来似的,这样才算恰到好处。一个演员不论是唱【慢板】,还是唱【快板】,在中途一定不要把气用尽,必须唱得留有余地,也就是说要“存一点儿气”,不可一览无余。如果演员把气用尽了,一定会产生脸红、发喘、涨筋等现象;急剧地吸进气时也会出现大张口,端肩膀的形状,这样必然会影响舞台形象的美观。所以每一个演员都要善于控制、运用和保持正常的呼吸。这一点不仅是演员,就是琴师也应该注意掌握好。琴师应该了解演员演唱时安排的气口,而演员则应掌握琴师演奏的间歇口,只有这样,才能够做到演员知琴师,琴师知演员,相互配合,相得益彰。
找准气口也是有很多方法和规律可循的。比如,最好是在练唱前就安排好换气的地方。一般京剧中运用的气口有两种:一种是在比较明显的断句或断腔的地方吸气,这叫做“大气口“。它在乐谱常用“∨”符号标记出来。另一种叫做“小气口”,这种气口是为了保持唱腔的连绵不断,一气呵成的气势运用的特殊的吸气方法,京剧中也叫“偷气”。它一般习惯用在唱腔较长,无法进行换气的地方。如,唱腔中的【流水】、【快板】、【垛板】等。这种气口的特点是必须动作迅速而且准确,在乐谱中可用“∨”符号标记出来。比如我演出《玉堂春》时,对苏三唱的一段【快板】的气口是这样安排的:
那一日梳妆来照镜,
在楼下来了沈延林。
他在楼前夸豪富,
甚比公子强十分。
奴在本楼高声骂∨,
只骂得延林脸绯红∨。
羞愧难当出院去∨,
主仆二人又把巧计生。
毛世来《玉堂春》饰演苏三剧照
这段唱的气口安排,我是根据自己的条件设计的,而对另外一个人就不一定合适。这是因为每个人的气质不同,条件不同,对剧中人物的理解不同,在唱腔的设计和气口的安排上也不同的缘故。
演员运用气口,并不是死板固定的,而应该是灵活多变的。作为一个演员都要根据自己演唱的特点,并根据剧情的要求和人物唱腔的特点,来灵活掌握气口的安排。如果一个演员气口运用得巧妙,在演唱时,就好像是在若有若无之间,不留痕迹,犹如天衣无缝;相反,如果气口运用得不好,就会使行腔呆滞,竭蹶或者中断,出现艺病中的“慌腔”现象。
毛世来便装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