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凡四训》纵横谈69 | 我敢说你不一定认识孙悟空

抓住孙悟空

陪伴80后成长的,当然少不了一部《西游记》,童年时代看《西游记》,大多数人最喜欢的肯定是孙悟空。一个跟斗十万八千里,七十二变化,能大能小的金箍棒,顽皮,爱恨分明,都是孙悟空的标签。不过,我今天想说的是并不是《西游记》里面的孙悟空,而是我们自己身上的“孙悟空”,也就是我们的内心

在每个人身上,最奇怪的当然是我们的内心。因为内心何止七十二变?阴晴圆缺、喜怒哀乐、爱恨情仇,都是托内心而成,内心还可以随时让我们在天堂地狱中轮转,所谓“一念天堂、一念地狱”;内心一直在维系着每个人的过去、现在和未来,但又说“风月无古今,情怀自浅深”;甚至佛家说世间万物都是我们内心变幻而来,“心生则种种法生,心灭则种种法灭”。这里还有一个朝鲜元晓和尚的故事,作为佐证。

元晓是朝鲜本土的高僧,在悟道前功力已经非常深厚,他计划前往长安拜大名鼎鼎的唐僧为师。某天,因为急着赶路错过了住宿,元晓只好在野外住宿。他在一个小树林里打坐,半夜口渴找水喝,元晓听到附近有青蛙的叫声便知道附近有水源,于是便摸索过去。晚上没有月亮和灯光,元晓的手触摸到一个类似葫芦瓢的东西,他端起就往嘴里送。他感到这里的水无比清凉,如同甘露。

第二天,元晓继续赶路,出发前想起晚上喝水一事。于是,他计划用水囊装满水再继续出发。但当元晓走到昨晚喝水的地方时,不由大吃一惊。昨天喝水的东西不是葫芦瓢,而是一个死人的头盖骨;昨晚喝的水不是什么甘露,不过是一些浑浊的液体。看到此景,元晓不由翻肠倒肚,呕吐起来。但就在这一瞬间,元晓明白了《金刚经》里面的一句话:“心生则种种法生,心灭则种种法灭”。元晓明白后,又说:“万境本闲,唯人自闹;心若不生,境自如如”。于是,他向东朝拜,转身返回朝鲜,因为他悟道了,没有必要继续前往长安。元晓制服了“孙悟空”,才真正是“悟空”

让我们开心的是“孙悟空”,让我们悲伤的依然是“孙悟空”,根本原因是我们被他主宰和戏弄了。我们不能“降伏其心”,不能控制“孙悟空”,所以我们就一直在喜怒哀乐中打滚。当然,唐僧到西天取得真经经历了九九八十一难,可见求法之难,但也说明求法不过是如同孟子讲的“求其放心而已”。法在哪里呢?佛在哪里呢?孙悟空最后被封为“斗战胜佛”,人若想成佛就要斗争,不是与天斗、不是与地斗,更不是与人斗,而是与自己斗。但这个斗不是当年的“狠斗私字一念间”,人要成佛当然要无私,但最大的无私就是有私,就是认识这个“齐天大圣”。我们谈修身,认为身修才能家齐,修身能否家齐还是个未知数,但修身至少能够保证自己的健康,才有力气和勇气去齐家,才有机会和能力去修理“孙悟空”,也就是修心

我们为什么喜欢孙悟空呢?其实我们是喜欢这个五光十色的花花世界。变化万千的世界,吸引着我们的胃口、眼球以及其他五官。古人说“一息尚存,奋斗不止”,其实是舍不得这个变幻的世界。世界那么美好,有美妙音乐,有仙境一般的美景,有发达便利的交通工具,有难舍难分的家人与朋友,所以我们希望每个人去珍惜这个世界。但如果说这个世界不是真实的,因为世界不过是内心的影子,影子再好看也是虚幻的,也是抓不住的,你又如何看呢。在佛祖看来,无论孙悟空有多大的本事,也跳不出他的手掌心。内心看世界,便如同我们看电视剧中孙悟空。内心生机勃勃,世界才会美好;内心若是沙漠,若是一片荒芜之地,世界何来美好呢?只有自己正确了,世界才正确。所以面对“孙悟空”的变幻,其实就是我们内心的阴晴雨晦

云谷禅师对了凡先生说:“人未能无心,终为阴阳所缚”,所以一个人的命运便是被注定了。我们也可以说,如果一个人未能认识“孙悟空”,人生终被这个“孙猴子”所戏弄。有些人,活了一辈子,总以为别人是猴子,其实自己被“孙悟空”戏弄了大半生。所以,人生从认识“孙悟空”开始,唯有认识“孙悟空”才能“齐天大圣”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