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旧《大决战》对比,剧版全方位落败:差距不仅仅是千军万马

欢迎阅读史源历史专栏第2339期。央视新剧《大决战》,原本被观众寄予厚望,结果却远远低于众人预期,视频网站甚至早早关闭了弹幕评论,只有“五毛水军”在上面歌功颂德,原因不言自明。在各种论坛上则是哀鸿遍野,布满了对该剧的真实评价。本以为可以和老版经典《大决战》媲美的新作,却成了不折不扣的狗尾续貂,全方位落败。

一、二百人规模的所谓“战役”,连《亮剑》里打平安县城的规模都到不了。而人力和场面的差异并非最大的槽点,新剧和老电影的差距远不止表面上的“千军万马”。新剧中大量情节荒诞不经,不知道有没有军事历史学者参与剧情的审核?辽沈战役战役指挥员以韩先楚为主线,其他战将基本可以忽略不计,包括林总。

韩先楚确实是开国上将里战功较为出众的,贡献很大,但还担不起辽沈战役的主线。有个镜头令人最惊讶:塔山阻击战阵地插满红旗,还扯着红色条幅!本来我军兵力、火力就处于劣势,真要这要做的话,就相当于是主动给国民党军的炮兵发了信号弹,“插标卖首”。有这样的阻击战吗?

辽沈战役攻克锦州之战是堵住大门,而辽西会战则是全歼廖兵团,消灭东北蒋军有生力量,包括敌人五大主力中的新一军和新六军。黑山阻击战是堵住廖兵团逃至营口的关键,本应浓墨重彩,然而在剧中却轻描淡写。不知是导演疏忽,还是根本就不懂,或是怕与塔山阻击战雷同,拍不出特点干脆不拍。《大决战》本该是高层斗智斗勇,一线大军相遇时金戈铁马、气势恢宏,在新剧里完全看不出来。

由于对人物特征、总部决策过程的不了解,剧中把朱老总拍成只会“念电报”、交代生硬背景的角色,朗诵话剧一样的台词、主席发言后他专业负责附和举手,全然没有一点解放军总司令的样子,这是在丑化首长。很多观众表示:几十年前看过古月电影版的《大决战》,现在新剧出来了想重温经典、知道更多历史细节,结果却发现编导的历史知识水平连一部分观众都不如。

四十年代的我军主要首长都还很瘦,在延安指挥抗战条件艰苦,没有发福,年龄也没有那么老。结果电视剧里面的扮演者都是发福的老年人,演员的平均年龄在七十岁上下。不光在延安、西柏坡,新剧中饰演二野政委的卢奇老师,30年前就演这个角色,30年后还是演一样的,作为特型演员,38岁和68岁演同一历史时期的伟人合适吗?皱纹都盖不住了,有损首长形象。剧中的伟人们都被演成了老态龙钟的人,一点精气神都没有。除了年龄太大以外,表演单纯背台词,形同木偶,全无最高领导人的判断和决策能力。

不光我军首长偏差太大,国军阵营同样如此。演李宗仁的演员脸型过于饱满,而真实的李宗仁特别瘦,脸是瘦长脸,可以参考一下纪录片和电影《血战台儿庄》。对于蒋军阵营中排名前三的重要人物,这样宏大背景的剧目是不应该失实的。刘亚楼参谋长在剧中动不动就“教育”林帅怎么指挥,林总往往还很听话,这样的剧情看得让人喷饭。

卫立煌作为国军一代名将,就是再不愿意出兵支援锦州,怎么可能在杜聿明面前喊:发个枪让老蒋自己去打仗。这是编剧自己的话,还是卫立煌将军的话?如果卫立煌是这个水平,那他当不了东北剿总司令官,顶多是个少尉副排长。现代历史剧不能像古装历史剧那么恶搞,好多经历过战争的官兵、后代还健在。

剧中唐国强老师有一句台词明显出错:华野上报的淮海战役(小淮海)只打敌两个师,太少了,应该把歼灭黄百韬兵团加进作战目标。事实是48年9月24日,粟司令在给中央举行淮海战役(小淮海)的建议中,寻歼目标不但有黄兵团,还有李延年兵团。这个台词很显然错了,当然观众指出这一点后,作者有些担心主创人员未必听得懂大家在讲什么。编导是否有相应的历史基础,现在看来是个疑问。

新《大决战》漏洞和不合理的地方太多,最大的疑问是谁让这部剧过审的?这么多明显的错误、不合史实、人物形象失真的情况,在国产战争剧中是罕见的。如果说老版《大决战》是林帅口中”准备了一桌饭,来了两桌客人,这个饭怎么吃?”的扣人心弦,那新剧的设置则是高希希导演只准备了半盘花生米,就上了两箱二锅头。观众们醉去吧。

“史源历史专栏”由中国近现代史作家运营,专注于党史、军史、战史研究,以专业视角为您还原历史全貌,带来精彩历史细节。欢迎关注以获得更多精彩文史内容。作者期待您宝贵的意见建议。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