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懂“辩证灵活性”,就读不懂《易经》,也读不懂中国哲学

《易经》是讲“变”的学问,“变”就是变通,就是辩证灵活。所以一个真正读懂《易经》的人,是一个圆融无碍,随机应变,通达包容的人,绝不会落入偏激狭隘,僵化保守。由此,我们就知道中国封建社会后期,尤其是明清时期,那种闭关锁国,狂傲自负,僵化桎梏的思想是严重偏离中国固有的文化精神的,至少是偏离《易经》之文化精神的。

“一阴一阳,之谓道。”阴阳不是相对立的,而是相对待的,是交互变化的,阴中有阳,阳中有阴,阳极则阴,阴极则阳。《易经》的“辩证灵活性”告诉我们,一切的一切都是相对存在的,没有严格意义上的“二元对立”,非此即彼,非黑即白绝不是《易经》的精神所在。因为太极图告诉我们,太极包含了三个部分,一个是阴,一个是阳,还有一个是非阴非阳,亦阴亦阳。如果说阴是黑色,阳是白色,那么中间那条非阴非阳,亦阴亦阳的太极曲线即是介于黑白之间的“灰色”。“灰色哲学”是中国哲学的至高境界。所以我们今天很多话都是说错了的,比如“千真万确”、“明辨是非”、“非真即假”、“非敌即友”、“非此即彼”。我们每个人都是有限的,我们没有能力说这样的具有确定性的,毋庸置疑的话,因为一切都在变化之中。所谓的“是”与“真”,“非”与“假”,都只是基于我们一个角度、一种思维的结果,绝非真理的境界。面对是非彼此,我们只能谨慎判断,一切以具体的时空做出合理的选择。基于这一点,我们中国人有一种智慧,叫做“和而不同,求同存异”,我们中国人有一种性格叫做“充满弹性,富于变化”。这是我们中国人的优点,也是西方人最讨厌我们的地方。如果不明白《易经》的“灵活性”,我们就读不懂《易经》,也读不懂中国哲学,同时也看不懂中国人。譬如一个“说”字,中国人有“正话反说”、“长话短说”、“不说之说”、“述而不作”等形式,再譬如孙武说不战,却一生在战,还写下《孙子兵法》,以不战的态度去战;孔子说仁和不论是非,却写下传承万世的《春秋》;老子说“道可道,非常道”,却说了道德五千箴言,说“不争”,却以不争的态度去争;中国禅宗说“不立文字”,却以无言达到万言。这就是“一阴一阳,之谓道”,这就是《易经》灵活性的体现。

现代社会充斥着诸多病症,一个最要紧的方面,就是在市场经济的冲击下,我们把物质抬得越来越高,把精神放得越来越低,这就导致我们在物质的世界中充满了紧张、焦虑、烦恼、困惑,我们终于成了“无家可归的人”,这个“家”就是人类的精神家园,就是人成为人以及为着人所安心立命的地方。物质和精神是一阴一阳的,阴阳唯有在动态平衡中才能得到良性持久的发展,当下我们最需要的就是要从《易经》里面寻找这样的智慧,从而对症下药,拯救这个有病的时代。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