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陈讲易经3]厚德者载物
厚德者载物
“厚德载物”这个成语就是出自《易经》,但要讲这个成语,就一定要讲完整地讲这句话,而不是单纯谈这个成语本身。这句话是“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这里两次谈到“君子”,在儒家经典当中,人是最关键的,是第一位的,佛教和道家也说人为天地间最贵者。圣贤认为所有人的德都是一样的,圣贤之“德”没有比凡人更多,罪犯之“德”也没有比大众更少。既然大众之“德”都是一样的,那么这就意味着每个人都有机会成为圣贤,至少都有机会成为君子。但现实生活中,人与人之间存在非常大的差距,甚至是天渊之别,根源是体现一个人如何对待“德”或者“明德”的问题上。这句话还谈到“天”,道家说“天道无亲”,在“天”看来,天地万物都是一样的;但在人看来,人贵而物贱。不过,尽管天道无亲,但“天”又常常把更多好东西给予“善人”,这是《道德经》的原话,这里的“善人”就是“君子”。原本每个人都一样,但君子是由于懂得积善修身,而修身的过程就是“自强不息”的过程,一个人能够坚持修德,也就是说不局限于“天道”的安排。孔子说“不知命,无以为君子”,其实君子不光是知命,还明白如何改命。自强不息的过程就是改命,积善也是改命,当然君子都应该是“但求耕耘,不问命运”的,所以《易经》说“善易者不卜”。这个问题,我们还有另外安排专题讲。天道是“行健”的,是周流六虚的,天道并没有固定的形式,每个人都可以、都需要找到自己的“道”,自己的方式,但只有“自强不息”的“君子”通过修德、明德,最后能与“道”相合,而世俗之人不能明白到这一点,终其一生被烦恼所缠,所以认为是天意弄人。
刚刚说在“天道”看来,万物都是一样的,但在现实社会中,我们总是有意无意地把君子和俗人做各种分别对待,两者的区别就在于,普通人之所以能够成为君子是因为能够明心明德,而世俗之人常常被各种利益和烦恼等事物所蒙蔽,所以不能认识明白这个世界,最后不可能知道自己、明白自己。所以说,真正通晓《易经》的人应该是君子,也只有君子、圣贤一类人物才有资格读《易经》,才能够通晓《易经》,因为君子是有德的人、有能量的人。从这个角度来说,世间的一切财物、权势、地位、名利等,都应该是有德之人才能居之,有德之人才配拥有,这就是我们讲的“厚德载物”。
这句话还包含另外一个成语——“天地乾坤”,《易经》一书也可以归纳为这四个字。“乾坤”可以指“天地”,也可以指阴阳、指父母等等,《易经》把这两卦放在前面,后面的六十二卦都是由这两卦变化而来。当然天地万物都由阴阳相交感应而来,作为我们每一个人的身体,都是源于父母,所以父母是我们每个人的根。天地是万物的开始,父母是我们的开始,不过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生命,应该是从“君子”开始,应该从明德开始。“君子”是一个人认识到自己为社会人、天地人的开始,假如一个人不能认识到这一点,那一个人终其一生只能停留在自然人的层次。
“德”是什么?很多人把“德”理解为品德、道德,理解为一个人的修养。这是世俗的说法,是大众的理解。但“德”的本意不是这样,“德”的本意应该是本来面目的意思,是本心本性的意思。这里可以从先天和后天去理解德,“德”之先天便是本心本性,“德”之后天是“能”,能力、能量。有德者必有能,能是载物的能力,是获得物的能量。把德分为先天之德和后天之德,有点类似《易经》当中的“先天八卦”和“后天八卦”。先天之“德”本身没有厚薄之分,但在现实当中确有大小的区别,例如通过能力可以体现人与人之间的差别。不过按照《道德经》的说法,“含德之厚,比于赤子”,这里说婴儿之“德”是最深厚的。很多人可能会疑惑,婴儿这么小,怎么可能拥有最厚之德呢?从中医的角度看,婴儿是“纯阳之体”,婴儿的阳气是最充足的,婴儿的内心是最纯真的。我们接受教育、走入社会之后,心事、心机多了,阳气少了,阳气减少的过程便是逐步衰老。从这个角度看,婴儿拥有的是先天之德,后面经过修炼、经过积德行善培养起来的德都是后天之德,也就是能力、能量。当然用能力、能量衡量一个人的德是后天的做法,我们之所以要修德,是因为修炼的过程便是回归的过程,就是不断回归到类如婴儿的纯真本性上,把后天附加而来的、装饰的东西去掉,把本心本性彰显出来,就能够回归到本有的“先天之德”的状态。尽管能力、能量是后天之德的表现方式,所以我们可以崇尚德,但不能单纯崇拜所谓的能力,不能简单地认为有钱就是有能力、有本事。当今社会的一个问题就是把“德”与“能”分离,认为德是德,能力是能力,把德理解为修养,把能力看做财富、权势、地位、名利等,其实只有“德”“能”合一,把“德”和“能”结合起来才能明白“厚德载物”。
汉朝的李广,外号“飞将军”,武艺高强,立下了赫赫战功,可惜他一辈子都没有得到皇帝的赏识,所以后人有个词叫“冯唐易老,李广难封”。为什么会这样呢?李广自己对这个问题也感到困惑。有一次,李广请教一个行走江湖的算命先生。算命先生问李广是否做过一些损德的事情,李广说曾经有一次捕获800多名匈奴人,但担心他们叛变,便把他们集体坑杀了。算命先生说,这就是不被封侯的根本原因。根据《太上感应篇》阐述的:杀投降之人是一件非常损德的事情,我们大众应该是“积德累功,慈心於物”,慈悲心就是善心,就是修德的心,对万物都应该有慈心,何况是对人呢?李广做的事情就是“诛降戮服”,难怪他终身不被封侯,而且李广最后是自杀身亡,不得善终,甚至李广的后代也是被抄家灭族,又印证了《太上感应篇》的一句话:“算尽则死,死有余责,乃殃及子孙。”
《易经》不是简单的占卜之书,而是明德之书,是修德之术,通晓《易经》可以从明白“厚德载物”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