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生家庭,不等于“原罪” 2024-07-28 18:49:56 一看就会,一做就废的“鸡肋”概念 如今提起原生家庭这个概念,让很多人一言难尽。 作为上有老下有小的中年人,往上看受过原生家庭的“迫害”,指望父母改变基本已无可能;向下看纠结于如何养育,生怕有个“闪失”给娃留下创伤;回到自身,想解决的问题依然未果。在一些文章的评论区,厌弃这个概念的势头有增无减。知道了很多问题来自于原生家庭,但在改变上毫无头绪,那我为什么要知道那么多?难不成,原生家庭这个说法,就是来给人添堵的吗?就像有位读者在我文章下面留言:网上动不动就“不幸的童年要用一生治愈”,我想给孩子幸福的童年,可他爸指责我不鸡娃,不焦虑,我成了不上心不负责的妈妈。真心塞!看来,不仅不解决问题,还涉及到责任归属;可能是这个概念不招待见的重要原因。如果是这个用法,可能我们只是从归因的角度去考虑问题,然后又直接去“讨伐”责任人了。在精神分析的客体关系理论心理治疗当中,哲学基础是“因果论”和“决定论”,大体理解为:一个人的人格形成是在早年与父母互动过程中(也就是原生家庭)形成的。治疗师循着这条脉络,使用各种技术,和来访者一起描绘出内在的图景,帮助其理解自己是如何被原生家庭的历史所影响,领悟到当下的困境与过往是怎样连结的。然后在逐渐稳定的咨访关系中,相较于早期经历,来访者会体验到一段更恰当的新关系,改写过往的创伤性体验。此篇的用意不是要替原生家庭这个概念“验明正身”,而是希望从大众角度出发,谈谈它的打开方式。我们要通过学习和使用它,来解锁关系中的困境,帮助我们更愉悦地生活。指责,别像子弹一样飞发生事故,划定责任人然后处罚,在现实事件中这么干没毛病。于是在很多家庭问题上,成员之间也采取这样的方式,这时,原生家庭论调就作为利器派上用场,而且杀伤力威猛。把锅甩给对方,意味着问题是别人造成的,我就没办法了,我可以不努力,这是相当正派的躺平理由。同时在心理上,人们就保住了自己是好人的地位,自然对方就是坏人。如果背锅侠接受了投射过来的坏,顺理成章就背上了“我不鸡娃,就不是一个负责任的好妈妈”的锅。再仔细一想,甩锅者说你坏,不构成审判;你认同了,才构成审判。那些心塞和焦虑,就是认同之后的表现。看见这子弹如何飞过来的,负面情绪就消解了大半。这个时候,原生家庭理论就可以作为资源利用上了。你看到对面这个一有事就指责别人的人,TA是怎么在原生家庭里学会了这一套,TA的父母很可能就是不指责孩子就活不下去的模式。理解这个有什么用?你父母那样对待你的方式,凭什么用在我身上?关键来了——此时你们就陷入了互相指责的漩涡。正确的用法是,你自己在心理和行为上清晰地承担只属于自己的那部分,这样就破解了对方在原生家庭中习得的模式,同时避免在你们的关系中重复上演。如若不然,你就掉入了要承担巨大责任的恐慌之中,无法抽身。怎么操作呢?以前面读者留言为例,妈妈可以在心里面不认同和承担全部的养育责任,这里强调“在心里面”的意思是,有时候直接指出来可能会升级为吵架。心里是坚定的,外显行为就可以是灵活的。养育本身就是夫妻双方的共同责任,孩子随着长大也会自行承担越来越多,不鸡娃,是妈妈的选择。另外,不鸡娃,并不代表在过程中不关注和不管教;该有的,还是会有。甩锅的人,同样需要觉察从原生家庭传过来的把坏投给别人的习惯;准确来说,这是每个人在心理发育过程中弥合不足的体现。所以,属于自己的部分,自己先要容得下,不然天理难容。好坏都要接着,魂才归体。从分裂到整合据说前段时间北京幼儿园不让唱《世上只有妈妈好》了,理由是“有妈的孩子像块宝”对孤儿和单亲家庭的孩子不好。这歌的主旨还是歌颂母爱,只是在措词上显得有些分裂和绝对。其实社会、幼儿园、家庭的照顾者向孩子传达了母爱过程的本身是最重要的,这歌听不听,关系没那么大。在全国人民最恐慌的新冠疫情初期,我们小区业主群异常活跃,一会儿工夫就几百上千条信息。有国外回来的业主,如果物业没有及时在这户门上安装摄像头,物业就会被骂到“狗血喷头”;当物业主动做出一些防疫的举措,群里又歌功颂德恨不得把物业捧上天。而且,骂和捧的,基本是一拨人。在那个特殊时期,人心在分裂状态下极度摆荡。看来,无论平常与否,非黑即白两极分化的内在状态始终于意识或者潜意识处主持工作。有位来访者很直白地告诉我,在他心中,好坏必须分开处理,就像小朋友一样,一定要在电视剧中辨认出好人坏人才踏实。即使要面对坏,也面对得痛快。一旦坏中有好,好中带坏,他就难以消化。他生活得很压抑,因为现实中总是喜忧参半,他的分裂的防御机制早已年久失修,参与不了复杂的工作。心理发育相对成熟的孩子,能够感受到来自父母的爱,同时也能体谅他们的局限。正如如何看待原生家庭这一概念,可能就是有时治愈有时添堵,这是它的全貌。接受一件事情的整体性,甚至比局部的解决问题,更能让人获得成长。因此,你用它来离间关系还是修复、找到资源还是否认摒弃;还是把它作为一个丰富的视角,纳入到理解关系的体系中,就要看自己的选择和智慧了。我有一个朋友,打小就吃尽了原生家庭关系的苦头,他跟我讲的一些事情经常让我听不下去。有一次我照旧吐槽他父亲离谱,顺便问了下他的感受。他平静地看着我说:“你没有指责我不该抱怨父亲,这让我心里很舒服。但,对我现状的改变,没什么用。一切还得靠我自己。”这话听得我悲喜交加,喜的成分更多。我知道,对他来讲,时间而已。在咨询中会有同样的场景发生。当来访者不断控诉原生家庭,咨询师也认同加入,就很有可能更加制造来访者内在的分裂,尤其是TA的整合功能没有形成之前;专业术语讲就是让处在偏执-分裂位相的来访者,更加分裂。而我们的工作目标是帮助朝向抑郁位,促进整合。当然,在咨询中也不是凡事绝对。遇到与原生家庭共生紧密的来访者,有时候也需要“挑拨”一下他们的关系,打开喘息的缺口。对于经常内疚的来访,也可以适当制造一点分裂,提示他们有机会做自己。最有希望的是,来访者在自觉受苦于原生家庭的同时,也能谈起得到力量的部分。这说明TA心中还是留有好客体的,继续要做的是,让好客体的配比在整体中增加。生活中是同样的道理。听听闺蜜骂老公,不多言,是相对最安全的;要不要和她一起骂,还真是个技术活儿,要看对方禁不禁得住。从理解到跨越另一位女性朋友,她有一个暴力的父亲和一个软弱的母亲,她自己在人际中很敏感,经常受挫。每每跟老公倾诉,她都会提到父亲。老公很不解,每次说同样的话:“再不好也是你爸啊,再说事情都过去了,往回揪有什么用?”无独有偶。这位一向精神健康的老公,在工作变动中的一点小问题上,抑郁了。不是开玩笑的,是有些控制不住跳楼念头的那种。这下两人都傻了。原先对心理呀,原生家庭说法十分不屑的老公,认真去做治疗了。再谈起原生家庭相关的话题,老公头如捣泥般承认:嗯嗯,我理解,我理解。然后这个家庭就注入了新的活力与发展。 我祝你不经历这位老公的抑郁过程,日子顺遂;但经历过了就有体会,体会以后就产生理解,能够理解就有望跨越。我的意思是,我们不能白受原生家庭中吃过的苦头。一味将现状归咎于原生家庭,不断地指责入戏太深,就是白受了;另一边觉得这个概念就是扯淡,不去攫取可用的资源,也算白受了。写在最后:原生家庭的问题可以是问题,或多或少,几乎没有人能逃脱原生家庭的干系;然而它也可以不成为问题,很同意蔡康永的一句话:父母能伤害你到什么程度,决定于你想被伤害到什么程度。现在想来,能够称得上“命运”的,估计只有“投胎的不可选择性”这一件事了,连拼技术的机会都不给。来一句:算了。也许是对这个命运的最明智应答。或许还可以感谢这个命运——没有选择的时刻,反而选择权最大。这时的选择可以由自己创造,是走向自我的真正起点。 作者:徐亚辉,二级心理咨询师,UM心理主笔;做人性的观察员与理解者。 赞 (0) 相关推荐 做个真正的成年人,走出原生家庭的限定:世界那么大,你该去看看 朋友A给我发过来一张聊天记录的截屏,内容是她和她妈的对话.连着这张聊天截图一起发过来的,还有她的一句话:"我宁愿我妈死了,也不愿意有这么个极端的母亲". 她也学心理,所以我给她发了 ... 只有我们不再为了父母而生活着的时侯,人生才开始真正精彩 有一句话,我们都听过: 幸福的人一生被童年治愈,不幸的人用一生治愈童年. 在某种程度上,这句话的确能展现原生家庭对人的影响,但真的落到生活,也会发现幸与不幸并不是衡量原生家庭的唯一标准,童年对 ... 一位经历了二十多年家暴的女人,如何走出离婚阴影 前几日,安家婚姻咨询在妇联接待了一位被家暴的来访者A女士.这位A女士来到妇联求助时,眼睛被打得肿得像桃子,嘴巴也成了香肠,额头和脸部,全是伤,整个人面目全非,惨不忍睹. 在咨询室,女士在谈到悲伤之处, ... 《被嫌弃的松子的一生》:原生家庭或许是原罪,但改变命运得靠自己 周末看了一部高分日本电影<被嫌弃的松子的一生>.电影以童话般的拍摄手法,讲述一个悲哀的故事. 松子是家中的长女,下面有一个弟弟和一个妹妹.妹妹久美患有先天性疾病,无法独立生活. 也因为妹妹 ... 一天一本书∣原生家庭有原罪么? 3月28日 原生家庭有原罪么? 因为一部电视剧,"原生家庭"这个词又火起来了. 很多公众号在以剧评的方式把<都挺好>推向关注的热点,诸多剧评中,以批判原生家庭为逻辑主线 ... 原生家庭的原罪 现在有的人为了反对无条件服从父母的政治正确,又搞了所谓父母皆祸害的政治正确,其实和前者一样,甚至更幼稚可笑,方法论和认识论上是一致的. 这些年特别流行"原生家庭的缺陷"一词,看似高 ... 拷问原生家庭:贫穷就是原罪吗? 不知何时起,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明白,自己身上那些曾想遮掩的伤痛会在之后的成长过程中,不断被撕开,再示人. 那些难以启齿的话语,那些性格的缺陷以及那些无以言表的情感,如同洋葱一般被一层一层剥开.只是最后我 ... 讨论原生家庭,不是为了让它成为“原罪” 自从原生家庭活了,很多人就开始责备父母,不再为自己的人生负责,总是觉得自己是一个受害者,然而这样的想法并不能解决我们人生的问题和困扰.只会让我们掉进无底的深渊. 01 一看就会,一做就废的'鸡肋'概念 ... 都挺好,撕开了中国式原生家庭的伪善面具 正午阳光,又出新剧啦! 改编自阿耐同名小说的<欢乐颂><大江大河>,都成为了叫好叫座的爆款神剧.同样改编自阿耐同名小说的<都挺好>刚开始播不久,豆瓣评分已经稳定在8 ... 咸菜.家暴.忠诚:原生家庭那些事儿 李克富教授在文章<咸菜.家暴.忠诚>说明了环境对个体影响,比如家庭影响了孩子喜欢吃咸菜,这有点类似代际遗传,上行下效,体现了个体对于上辈的忠诚度. 概括说,可以认为原生家庭对个体的心理发展 ... 你缺乏的安全感,其实大部分来源于原生家庭 安全感是一种渴望稳定和安宁的心理需求,属于于个人内在精神需求.是对可能出现的对身体或心理的危险或风险的预感,以及个体在应对处事时的有力/无力感. "安全感"这个词,大家经常挂在嘴边 ... 三十岁以后,再也不拿原生家庭说事了! 男人的本质,是赚钱,为了父母,挣个名利,赚个功德. 男人的心态,情绪,处理人情世故,是为了解释,接受,打开格局,帮助更多人. 男人的存活,经商,还是辅助,选择,还是被动,都是需要别人管理,自己经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