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木白国学千字文每日一字-国
荀木白国学千字文每日一字-国
每天一字国学学堂,每日一字硬笔书法。
分享延续传统国学,传播推广标准汉字。
国,guo,从囗(围,wei)从或。
或,从囗(人口)从一(疆界)从戈(守卫城池)。或和国是古今字,本义邦国、疆域。
(1) 会意。从“囗”( wéi),表示疆域。从或(即“国”)。“或”亦兼表字音。本义:邦国。
(2) 周代,天子统治的是“天下”,略等于现在说的“全国” [state]
“国”字最初读:gui,同“龟”字,因为最初黄帝从“洛出书,河出图”得到建立邦国的想法和理念,洛河所出的灵龟所附之图,就是国家九州的思路,具体这邑邦怎么叫,就叫龟gui,而“龟”不好听,就另择字“或”加个框,就是现在的“国”,期间“国”字一直叫“gui”,后来才改成"guo",这就是国字的由来,与域同义。
关中方言念“gui”。
毛泽东在开国大典时说的就是gui。“同胞们,中华人民共和国(gui)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
字义:有土地、人民、主权的政体(古代指诸侯所受封的地域)。
〔古文〕囗囶圀⧌䆐《唐韵》古或切《集韵》骨或切,$觥入声。
《说文》邦也。
《周礼·夏官·量人》掌建国之法,以分国为九州。
又《冬官·考工记》匠人营国,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後市。
《礼·王制》五国以为属,十国以为连,二十国以为卒,二百一十国以为州。《孟子》大国,地方百里,次国,地方七十里,小国,地方五十里。
又《周礼·地官·掌节》山国用虎节,土国用人节,泽国用龙节。
《注》山国多山者,土国平地也,泽国多水者。
又灭人之国曰胜国。
《左传注》胜国者,绝其社稷,有其土地也。
又九州之外曰外国。亦曰绝国。
《後汉书·班超传》君侯在外国三十馀年。又远处绝国。
又两国相距曰敌国。
《孟子》敌国不相征也。
又外国来附者曰属国。
《李陵·答蘇武书》闻子之归位,不过典属国。
《注》典,掌也。卽掌属国之事者。
又城郭国,行国。
《宋程大昌备北边对》汉西域诸国,有城郭国,有行国。城郭国,筑城为守者,行国不立城,以马上为国也。
又姓。
《姓苑》太公之後。齐有国氏,世为上卿,宋有国卿。
又囯,
《正字通》俗国字。囻,同国,民国期间俗字。
说文解字
【卷六】【囗部】国
邦也。从囗从或。古惑切。
清代段玉裁『说文解字注』
邦也。邑部曰。邦,国也。按邦国互训。浑言之也。周礼注曰:大曰邦,小曰国。邦之所居亦曰国。析言之也。从囗。从或。戈部曰。或,邦也。古或国同用。邦封同用。古惑切。一部。
“古文字中,国(简体字为国)字从口从或,究竟是“口”还是“或“为原形,众说纷纭。马叙伦先生主张口为国之原字......余之日本学友后藤朝太郎则主张“或”为国(国)之原字。他认为加以口者,系秦汉以后之事。并于《国家学会》杂志第二十七卷第六号上发表论文,说之如下:“国(国)字作口,乃秦汉以来之事,周代春秋战国时代,只有或字。”按:或为戈与口之合体,后汉许慎于《说文解字》中亦曰,或者,邦也,从口 从戈,一以戈,一为守,其义尚不明。盖口为国土意,若以兵器之戈 而卫之,则其一 为表示领土之境界意,一为有时如亘之有二线,亦犹表示 田地境界之畺字。所以,表示一国对于他国及其部落具备兵器之境,例如就今所有周代鼎彝之名观之,吴大澄、刘心源、阮元等所示,“国”字如次明示“或”(《毛公鼎古籍补》)“或”(《毛伯彝古文审》)及此外四钟鼎文。他以“口为国土意”,“一为表示领土之境界之意”。适得其反。口首为表示境界,次为表示国土,始得其义。而后藤先生以“或”为国之原字,持之有故。......因此,余以为国字,无论其原形为“或”还是为“口”,皆表示保护私有财产之义。“或”用于畜牧时代,口用于农业时代,后世合而为一,有戈守之,有墙围之,无非私有愈多,保护愈坚也。古人常称国家为社稷,显然表明国家与土地、农业之密切关联,可视为同一意义。故在古人看来,“国”字分用固可,合用亦可,先后之辩,无关大体。”(引黄现璠著《古书解读初探——黄现璠学术论文选》,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7月)。
中华字源
“国”字是个常用字,在现代汉语中主要表示“国家”、“祖国”等义。它的形体古今变化很大。
从上列甲骨文形体来看,左边是个“口”,表示一片土地“国土”,右边是一个“戈”,意思使用“戈”这个武器来保卫这篇土地。这个字其实就是我们今天讲的“或者”的“或”字。可以看出在甲骨文中“或”字和“国”字时分不开的,它是一个会意字。金文的形体,右边基本没变,仍是个“戈”字,而左边表示“国土”的“口”外边加了“国界”,仍是以“戈”卫“国”的意思。到了周代,“或”字已被借用为无定代词,于是在“或”的基础上又加了意符“口”,成为“国”字。小篆的“国”字就变成了外形(口)内声(或)的形声字“国”字了。繁体的“国”字形体是从小篆形体演变过来的。
“国”字的形体从“或”到“国”又到“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它的含义却变化不大。一般情况下都是指“国家”,如《商君书·更法》里说“便国不必法古”,意思是说只要便利于国家,就不必效法上古治国之道。在古代“国”字有时也特指诸侯王的封地,如《说文解字》说:“国,邦也。”“邦”就是指诸侯的封地。柳宗元《封建论》里说:“汉兴,天子之政行于郡,不行于国。”这里的“郡”是指行政区划,“国”是指诸侯封国。这句话的意思是说:汉朝建立时,天子的政令只在郡里推行,而在诸侯国内不推行。另外,在古代“国”,“家”二字的含义也有区别,它分别代表是两个词,诸侯统治的区域叫“国”,大夫统治的区域叫“家”,在现代汉语中,“国”、“家”二字的含义则有了更大的区别。
一、有土地、人民、主权的政体(古代指诸侯所受封的地域)
分封国,无国号
①西周分封的诸侯国。爵分为公侯伯子男五等,均世袭罔替,封地均称国,在封国内行使统治权。如春秋列国、战国诸侯国、汉初七国。
经春秋兼并到了战国,大诸侯们纷纷僭越称王,也称国。此外,汉初封给异姓王的国,不少占有多郡之地。此类特点:天子、皇帝任命,封地有大有小,权利大,世袭制。
②大小似郡的分封诸王“国”,仅占一郡之地,属于郡一级的行政单位,有时也称藩国、诸王称藩王。此类“国”在古代经常作为地名或人的郡望。如晋朝的琅琊国、东海国、清河国、濮阳国、谯国、吴国。
汉朝的同姓诸侯国,削藩后渐同郡制,中央高度集权。晋朝在诸王“国”设置内史执掌太守之任。魏晋南北朝也多有沿袭。特点:皇帝任命但中央集权,封地同郡,权利小,也是世袭制。
1. 分封王,建国号
三国时期的魏国、蜀国、吴国,后来各自称帝互不藩属,建有“国号”,各具独立地内政外交。这类“国”可能还存在分封诸王的“国”(藩国),如三国时期魏国封给曹植的陈国。
2. 自己称王,略似战国,或建国号。
①晋十六国时期依照春秋诸侯国故例,自称王的国,但又不是严格意义的世袭分封国,如燕国(史称前燕国)。特点:与当时的郡制封国大不同,自行称王,势力很大,地域或小或大甚至占据几个州刺史部,世袭制。
3. 其他固定词汇含义
~家;~土;~号;~策;~情;~法;~力;~防;~威;~格;~魂;~度(指国家);~体(a.国家的性质;b.国家的体面);~宝(a.国家的宝物;b.喻对国家有特殊贡献的人);~是(国家大计)。
二、特指中国的
~产;~货;~粹;~乐(yuè ㄩㄝˋ);~药。
三、国姓
古代有国渊,现代有国林之。
①字形一:会意。字从囗从玉。
田字格之楷体字
田字格之楷体字
“囗”(wéi)表示“四境”。“玉”指“玉器珍宝”,转指“宫廷”、“大内”。“囗”与“玉”联合起来表示“王城”、“宫城”。本义:王都,首都。
②字形二:形声。字从囗从或,或亦声。
“囗”指“四境”、“范围”。“或”义为“边境巡逻”。“囗”与“或”联合起来表示“边防军守卫的范围”。本义:领土。领域。封土。封域。
封建邦国。古代王、侯的封地 [feud];王的领地或诸侯国的封地称为国(或邦)。古代的国(汉代以后是郡国)在建制上相当于省、直辖市;而古代的天下相当于国家。古代的国除了具有财政的意义,同时还具有世系的专权,王公侯之嫡长子叫做世子。
国,邦也。——东汉·许慎《说文》
以佐王治邦国。——《周礼·太宰》。注:“大曰邦,小曰国。”
方千里曰国畿,诅祝以叙国之信用,以资邦国之剂信。——《周礼·大司马》。注:“国谓王之国;邦国;谓诸侯国也。”
《左传·隐公元年》:都城过百雉,国之害也。
丘也闻有国有邦者。——《论语·微子》
《左传·庄公十年》: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新书·过秦论上》:秦人开关延敌,九国之师,逡巡而不敢进。
又如:齐国;晋国;郑国。
汉王之国,良送至褒中。——《史记·留侯之家》
孟尝君就国于薛。—《战国策·齐策》
又如:国租(封地的田赋)。
衍生义
1)国都,一国最高政权机关所在地。又称国城,国邑。 [capital]
国中九经九纬。——《考工记·匠人》。注:“城内也。”
三曰国禁。——《周礼·士师》。注:“城中也。”
在国曰市井之臣。——《孟子》。注:“谓都邑也。”
土国城漕。——《诗·邶风·击鼓》
先王之制,大都不过参国之一,中五之一,小九之一。——春秋·左丘明《左传·隐公元年》
武夫力而拘诸原,妇人暂而免诸国。——春秋·左丘明《左传·僖公三十三年》
愿君顾先王之宗庙,姑反国统万人乎!——《战国策·齐策》
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馋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北宋·范仲淹《岳阳楼记》
又如:国中(王城之内;国内);国人(国都中的人);国迁(国都迁徙);国阴(都城北郊);国郊(国都周围地名);国禁(古代国都中的禁令);国邑(城邑);国刑(城中施行的刑罚)。
2)帝王[emperor's]。如:国孝(为皇帝、后妃或皇帝父母服丧);国丈(帝王的岳父);国太(帝王之母的俗称);国姻(帝王的姻亲)。
3)部落 [tribe]
《后汉书》:[韩]凡七十八国。伯济是其一国焉。大者万余户,小者数千家,各在山海间。
4)地方 [place]
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晋·陈寿《三国志·诸葛亮传》
逝将去女,适彼乐国。——《诗·魏风·硕鼠》
5)家乡 [hometown]
《晋书》:[侃]欲逊位归国,佐吏等苦留之。
国家
聊以行国。——《诗·魏风·园有桃》
国无有残。——《诗·大雅·民劳》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南宋·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唐·魏征《谏太宗十思疏》
又如袁司马(袁可立)之起废谠论,李司农之裕国宏谟。——《睢州志·艺文》
国人皆以诸先烈之牺牲精神为国奋斗。——孙文《黄花冈七十二烈士事序》
又如:国纪(旧指国家礼制与法令);国帑(国库中的钱币);国禄(国家的俸禄);国课(国税;国家税收);国器(可主持国政的人才)。
国,姓。
-------------------------------------------------
荀木白老师介绍:
山西临汾汾西县人
荀子嫡传第72代后人
中华儿慈会益童成长中心 “父母学堂” 首席讲师
木白文化有限责任公司创始人
中国书法家协会 高级教师
弘扬中国传统文化 公益讲师
全国“家长、家教、家风”公益讲座发起人
荀木白老师:
2010年深受传统文化启发,多年来一直致力于弘扬中国传统文化,走在“幸福人生,和谐家庭”的公益讲座全国行的路上,其将传统文化深入浅出讲解,全国巡讲上百场,使很多家庭受益。家庭教育的使命感使他继续而坚定站在全国公益巡讲的讲台上.他常说“现在的家长不是不觉醒,而是没有好的文化叫醒,如果想教好孩子,必须先做好家长,要做好家长,必须深入学习中国的传统家风文化”。
为结合当下社会新发展形势,传播传统文化,大力开展<家长家教家风>全国大型公益讲座万里行.他提出:“孩子出现的问题,折射出得是家长的问题,家长的问题的背后是家风传承的问题。所以要做好家长,养好家教,树好家风”。
每日一字:
大人看看增长学识,小孩看看练习汉字。
学者看看研究学术,亲人看看分享学习。
分享是一种美德,传播正能量
延续中华传统文化,宣传国学
查询每日一字方法:
1,关注“寻荀文化”回复单字自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