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渊明:世界上只有一种英雄主义,就是看清生活的真相之后,依然热爱生活

01

东晋义熙元年,江州彭泽县衙。

上任不到百日的县令,正在屋里来回踱步,焦虑不已,一边抓耳挠腮,一边唉声叹气:走,还是留?这是个问题!

单句循环良久,迟迟未有定论。

一筹莫展之际,师爷突然来报:“督邮大人到!”

督邮职位不高,地位却相当重要,在基层可以监督司法,宣达政令,督察考核,无所不能,几乎就是郡守的化身。

县令自然不敢怠慢,赶紧停下脚步,准备出门相迎。

师爷却好心提醒:“这个样子去见长官,怕是不妥”。

县令怼了一个白眼:“有何不妥?”

师爷赶紧回应:“下级参见上级,理应衣帽整齐,大方得体。而您的穿着,像是刚刚跳完野狼disco……”

“哈哈哈哈哈……”,县令先是一愣,然后眼前一亮,之前纠结不定的问题,心中顿时有了答案。

他连忙转身回屋,拿出官印,丢到桌上:“功名诚可贵,利禄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两者皆可抛。我岂能为了五斗米的俸禄,去伺候那狗仗人势之流。告辞!”

说完,便头也不回,径自走出了县衙。

师爷瞬间石化。

这便是成语“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出处。

这个县令,就是东晋著名诗人、辞赋家陶渊明。

02

公元352年,陶渊明出生于浔阳柴桑(江西九江)。

曾祖陶侃,东晋大司马,战功赫赫,名震敌国。

祖父陶茂,武昌刺史。父亲陶逸,姿城太守。

深受祖辈影响,少时的陶渊明,不仅学贯古今,而且壮志凌云:

少年罕人事,游好在六经。

——《饮酒》其十六

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

——《杂诗》其五

不幸的是,八岁时,父亲却因病去世。

此后,他便和母亲一起,寄居在外祖父的家里。

和陶侃、陶茂谨慎、稳重的性格不同,外祖父孟嘉、孟陋俩兄弟,都是江东名士,崇尚自然,淡泊名利,任性洒脱,闲适恣意

他们的文采风流和清操德行,都对陶渊明影响颇深。

多年后,陶渊明在为外祖父立传时,依然掩饰不住内心的崇尚之情,称他“名冠州里,声流京邑”“清蹈衡门,令闻孔昭”

就这样,陶渊明的少年时代,竟完美容纳了两种完全相反的处世观念。他后来屡屡入仕,又迅速逃离,应该与此不无关系。

03

二十九岁时,陶渊明出任江州祭酒,负责军事、治安、农桑、户籍、水利等事务。

这是一个很有实权的职务,但他没有坚持多久,便“不堪吏职”,拂袖而去。

为什么承受不了?

是薪水太低,还是加班伤不起,又或是才华撑不起,史书并没有交代。

后人推测,陶渊明的离开,很可能与江州刺史王凝之有关。

王凝之大有来头。

父亲是写出“天下第一行书”的王羲之,妻子是成语“咏絮之才”的原创者、著名才女谢道韫

但除了书法和诗文,勉强没有给老王家丢脸之外,王凝之的政治才能,约等于零。

后来孙恩造反,已经兵临城下,他作为一军之帅,竟然不练兵、不设防,只信了“五斗米道”的邪,认为“鬼兵”可以帮助守城,最终被敌军杀死于阵前。

当出身名门、满腔热血的青年才俊,遇上只会念经、不会带兵的上司,结果可想而知。

除了失望,还是失望。

04

息交游闲业,卧起弄书琴。

园蔬有余滋,旧谷犹储今。

营己良有极,过足非所钦。

舂秫作美酒,酒熟吾自斟。

弱子戏我侧,学语未成音。

此事真复乐,聊用忘华簪。

遥遥望白云,怀古一何深!

——《和郭主簿》

屏蔽无用社交,读书抚琴就好。

吃不尽的稻谷蔬菜,自酿自斟的高粱美酒,还有咿呀学语的幼子。

生活这般恬静和淳真,何须惦记富贵与功名。

从江州归来后,陶渊明已经断了入仕之心,只想待在家里,读书抚琴,自耕自饮,尽享天伦。

但计划永远赶不上变化。

公元399年前后,恒玄杀死荆州刺史,取而代之。

为了进一步巩固政权,继续与相邻的军阀抗衡,主政不久,恒玄便发布招贤令,广纳天下英才。

很快,陶渊明便进入了他的视线。

考虑到外公孟嘉,曾是恒玄父亲的老部下。

而且恒玄父子二人,向来礼遇文人,在书生群体中,一直享有盛名。

一番纠结之后,陶渊明还是加入了恒玄的幕府。

但官场的尔虞我诈、幕府的繁文缛节,再一次让陶渊明,生了隐退之心。

从京都出差归来的路上,他又开始想念家中的一切:

行行循归路,计日望旧居。

一欣侍温颜,再喜见友于。

静念园林好,人间良可辞。

当年讵有几?纵心复何疑。

——《庚子岁五月中从都还阻风于规林二首》

身在归途,一直在计算归期。

家中有慈祥的母亲,还有挚爱的兄弟。

世俗纷扰,哪有家中园林静好。

大好光阴,当然应该放飞身心、享受人生。

于是,回到江陵后,陶渊明便告假还乡,在家中闲居了一整年。

05

期满后,陶渊明恋恋不舍地告别家人,再次赶往江陵。

怀役不遑寐,中宵尚孤征。

商歌非吾事,依依在耦耕。

投冠旋旧墟,不为好爵萦。

养真衡茅下,庶以善自名。

——《辛丑岁七月赴假还江陵夜行涂口》

公务缠身,无心安睡。

夜半时分,仍在独自远行。

无意功名,只恋躬耕。

不求高官厚禄,只愿早日回乡,蜗居陋室,修身养性。

复职不久,荆州刺史恒玄,却趁着朝廷平定孙恩叛乱、无力掌控江东之际,也起了反叛之心。

陶渊明一下子陷入两难境地。

留任,则是支持乱军。

辞职,势必惹怒恒玄。

就在这时,他接到母亲病故的家书,便以回乡守丧的理由,名正言顺地离开了荆州。

后来,恒玄果然杀入京都,先是自封宰相,总揽朝政,后又逼晋安帝退位,建恒楚政权,自立为帝。

再次失望的陶渊明,更加坚定了隐居终老的决心:

先师有遗训,忧道不忧贫。

瞻望邈难逮,转欲志长勤。

秉耒欢时务,解颜劝农人。

平畴交远风,良苗亦怀新。

虽未量岁功,既事多所欣。

耕种有时息,行者无问津。

日入相与归,壶浆劳近邻。

长吟掩柴门,聊为陇亩民。

——《癸卯岁始春怀古田舍》

圣人说,君子当胸怀天下,心系家国。

但对于陶渊明而言,他向往的生活,却是“平畴交远风,良苗亦怀新”的农田之景,和“耕种有时息,行者无问津”的劳作之乐。

06

转眼,陶渊明已年届不惑,想起祖辈“天子畴我,专征南国”的功业,又突然感叹起日月更替,光阴似箭,自己双鬓添白,却依然一事无成:

先师遗训,余岂之坠?

四十无闻,斯不足畏。

脂我名车,策我名骥。

千里虽遥,孰敢不至。

——《荣木》

圣人遗训,铭刻在心。

年华易老,只争朝夕。

策马扬鞭,纵横驰骋。

路虽远,行必至!

公元404年,刘敬宣因为平叛有功,被任命为建威将军、江州刺史。

或许是源自对朝廷的忠心,也或许是刘敬宣的功勋,再次激起了他的“入世”之心,总之在这一年,陶渊明又赶到江州,做起了刘敬宣的参军。

但遗憾的是,江州换了几任刺史,衙门还是那个衙门,幕府还是那个幕府,从王凝之到恒玄,再到刘敬宣,他们主政一方,从来没有将朝廷放在心上,只盘算自己的利益,只经营自己的势力。

加之刘敬宣身份特殊、经历丰富,和叛乱的恒玄,平叛的刘裕、刘毅,以及朝中当权的司马元显,甚至邻国南燕的王室,关系都说不清、道不明。

他会不会步入恒玄的后尘,对朝廷生有二心?

不一定。

失望、焦虑、前路不明的陶渊明,又开启了“身在幕府,心在故居”的运行模式:

伊余何为者,勉励从兹役?

一形似有制,素襟不可易。

园田日梦想,安得久离析?

终怀在归舟,谅哉宜霜柏。

——《乙巳岁三月为建威参军使都经钱溪》

一份违心的差役,让我身心俱疲。

朝思夜想的,仍然是故乡的田园。

终究要踏上归途,像风霜中的松柏那样,挺立、昂首。

好在几个月之后,因刘毅的干涉与弹劾,刘敬宣辞去刺史之职,幕府解散,陶渊明又回到了故园。

一年后,经叔父陶夔推荐,陶渊明担任彭泽县令。

仅仅八十余天,他又递上辞呈,交出官印,再次做回庶民。

从此,陶渊明便隐居乡间,与官场彻底绝缘,以耕种自足,以诗书自娱。

与祖辈、父辈建立的功业相比,他在政治上的成就,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但后半生的陶渊明,却用随心随性、自在率真,换来后世无数文人的仰慕和钦敬。

07

元熙年间,王弘担任江州刺史,想去拜访陶渊明。

陶渊明却以生病为借口,多次拒绝与他相见。

王弘无奈,只得安排一个密探,守在陶家屋外。

得知陶渊明不日会去庐山,他便让老朋友庞通之等人,带上好酒,先行上路,在半道等候。

陶渊明未到庐山,便“偶遇”好友与好酒,自然大喜过望,立刻坐进山间小亭,与众人对饮,完全忘记了行程。

这个时候,王弘刚好“路过”,喝得正嗨的陶渊明,连忙邀请刺史入座,然后像久别重逢的老朋友一样,一边喝酒一边聊天,直至日暮西山。

真是百闻不如一见。

陶渊明“自来熟”的性格,让刺史大人倍感亲切。

见陶渊明脚上没有穿鞋,王弘便吩咐左右:“赶紧为先生量个尺寸,做双好鞋”。

这边话音刚落,那边的陶渊明,立刻伸出了双脚,惹得在场之人,全都哑然失笑。

类似的行为艺术,在陶渊明的身上,多得数不胜数:

郡守前来拜会,正在酿酒的陶渊明,竟以迅雷不及抱头之势,扯下郡守的头巾,然后面不改色地,将新酒滤清。操作完成后,又将沾满酒渣的头巾,重新给郡守系紧;

陶渊明不通音律,却备有一张无弦素琴。每逢宴饮,他都会拿出来演奏助兴。众人瞠目结舌,他却安然自若:“我的天籁之音,只可意会,无需倾听”;

一到盛夏,他都会睡在窗台,一边仰望星空,一边沐浴清风,自称是“羲皇上人”;

家中设宴之时,最先喝醉的,一定是做东的陶渊明,倒下之前,他还不忘叮嘱众人:“我喝好了,你们可以走了……”

08

在卸任彭泽县令之时,陶渊明曾作有《归去来兮辞》。

这篇文章的艺术成就,毋庸置疑。

北宋文坛泰斗欧阳修的评语,已经很能说明问题:“晋无文章,惟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一篇而已。”

嗯,《归去来兮辞》,孤篇压全晋!

更重要的是,陶渊明在文章的序言部分,详细解释了十余年来,自己多次入仕又辞职,反反复复、纠结不定的原因。

为什么会做官?

生生所资,未见其术。

生计所迫,不得已而为之。

为什么会选择彭泽县令?

于时风波未静,心惮远役,彭泽去家百里,公田之利,足以为酒。

时局不稳,不敢远行,彭泽离家最近,况且还有公粮酿酒的便利。

为什么匆匆上任,又匆匆离职?

及少日,眷然有归欤之情。何则?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饥冻虽切,违己交病。

生性如此,不愿受任何拘束,勉强不得。温饱虽然要紧,违心做事,却会身心俱疲。

需要敲黑板的是,在谈到做官的原因时,陶渊明并没有夸夸其词,说什么齐家治国、经世济时,而是大大方方地承认,谋求衣食,才是人生的根本。

人生归有道,衣食固其端。

——《庚戌岁九月中于西田获早稻》

成为“著名隐士”后,常有地方官员前来拜访,大部分情况下,陶渊明都避而不见。

对此,他向朋友这样解释:一是生性孤僻,不愿结交权贵;二来大张旗鼓地接待官员,会有作秀之嫌。隐居,我是认真且安静的。

我性不狎世,因疾守闲,幸非洁志慕声,岂敢以王公纡轸为荣邪!

——《晋书·陶潜传》

或许正因如此,后世的苏轼,在评价这位先人时,只说了一个字:

欲仕则仕,不以求之为嫌。欲隐则隐,不以去之为高。古今贤之,贵其真也。

——苏轼

09

其实,对于陶渊明来说,他的人生,并非只有一种选择。

东晋末年,门阀氏族依然可以主导政局。

虽然家道已经衰落,但毕竟是开国元勋之后,如果愿意攀权附贵,随波逐流,或者以归隐为名,行钓誉之实,陶渊明封官晋爵、甚至位列公卿,也不是没有可能。

但陶渊明历任王凝之、恒玄、刘敬宣等人的幕府,连酬应长官、歌功颂德的话语,都未曾写过半句。

很明显,他不会与世俗同流合污。

魏晋以来,闲居乡野者,不乏其人,唯独陶渊明,倍受后世敬重,绝对不是偶然。

晋宋人物,虽曰尚清高,然个个要官职,这边一面清谈,那边一面招权纳货。陶渊明真个能不要,所以高于晋宋人物。

——朱熹《朱子语类》

世人大多羡慕隐居后的陶渊明,真实、自在,洒脱、任性。可很少有人关注,他的前半生,也曾经满是伤痕。

国家分裂,政权动荡,官员贪腐……在这样的大环境中,陶渊明从闲居到出仕,从出仕到辞职,几次循环反复,“大济苍生”的豪情与壮志,已经消磨殆尽。

他有过孤独:

栖栖失群鸟,日暮犹独飞。

徘徊无定止,夜夜声转悲。

——《饮酒》其四

也有过焦虑:

前途当几许,未知止泊处。

古人惜寸阴,念此使人惧。

——《杂诗》其五

甚至在某个时刻,还有过“万般皆空”的幻灭感:

一世异朝市,此语真不虚。

人生似幻化,终当归空无。

——《归田园居》其四

但他并没有因为仕途上的失败,就否定整个人生,也没有将理想的幻灭,当成自甘堕落的借口,进而消极沉沦,颓废一生。

而是在看透世事之后,遵从内心,乐安天命,在诗书酒琴和山水田园中,享受大好人生:

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怀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耘耔。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

——《归去来兮辞》

从这个意义上说,陶渊明既是一个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也是一个十足的英雄主义者。

而这个世界上,只有一种英雄主义,就是看清生活的真相之后,依然热爱生活。

参考书目:

《晋书·陶潜传》唐 房玄龄

《宋书·陶潜传》南朝 梁沈约

《陶渊明传》南朝 萧统

《陶渊明传》李长之

-作者-

楚桥:叶楚桥,读唐诗宋词,写风流趣事。公众号:楚桥。微信:1390151292。已出版《桃李春风一杯酒:唐朝诗人的快意人生》。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