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的价值 大家都知道我长期持有春秋,经常有人问我上机怎么样?为什么买春秋不买上机? 今天以这个问题...
大家都知道我长期持有春秋,经常有人问我上机怎么样?为什么买春秋不买上机?
今天以这个问题开头,来聊一个投资上的思路,我们赚的究竟是什么钱?是公司分红的钱吗?还是公司质地变优秀的钱?答案显而易见是后者。
那么公司质地变优秀,就离不开时间。显然公司不可能在短时间之内发生大的价值变化。所以说,我们买公司,一定要买随时间越来越优秀的公司,也就是巴老说的与时间做朋友。
那么回到开头的问题,上机和春秋怎么选?首先需要澄清的是,虽然我不持有上机,但是不可否认上机的质地是很优秀的。我这里是很严谨的,公司质地优秀,是因为资源垄断,不是公司优秀,因为我对公司管理一无所知,比如这次突然改变的合作协议,真是烂透了。
我想反过来问大家一个问题:如果不考虑疫情因素的话,五年后的上机跟疫情前的上机,有什么不同?
如果没有疫情,上机会一直轻松赚取免税店的分成,当包租公。这很好,确定性非常高。
但是早在2019年上机不是已经在赚这个分成了吗?五年后的分成跟现在的分成有什么不同?是分成比例高了?还是免税店的收入基数多了?
我想分成比例应该没什么提高的预期空间了,那么就只能期待免税收入基数提高了。可是上机这样的一线机场时刻趋近于饱和,也就意味着人流是趋近于饱和的,明星基金经理发现了上机生意的本质是流量变现,从认识到普及,这个过程的上机,是估值重构带来的价值提升,是一次性的。长远的看,除非流量持续增长,否则上机凭什么持续增长?
如果仅仅因为上机垄断,确定性高的话,那么水电是不是也垄断,确定性也高?二者估值是不是应该差不多呢?
没错,在我心里,我觉得上机跟长江电力,并没什么区别。
反观春秋,五年后的春秋跟今天的春秋有什么不一样?区别太大了!
最简单直观的对比,今天的春秋,飞机100架出头,五年后能到170架。其他友商规模增长就没有春秋快,更严重的问题是增收不增利。春秋不用担心盈利问题,规模增长就是利润增长,作为航空业最优秀的公司,不是垄断胜过垄断,确定性并不比上机差,而市场成长空间还很大。
依此外推一下,为什么不买三大航?五年后的三大航跟今天会有什么不同吗?我想最大的不同,大概是股本又大了一圈了吧。这样的公司就是资本黑洞,吃人不吐骨头。
我们投资一家公司,无非是希望将来卖出的时候,公司市值比现在大。那么,请给市场一个出高价的理由。
春秋目前已经涨的比较高了,很多人都有恐高心理,我也一样。今天早上还看见航空业知名公众号发表文章,讲到春秋高估。
成长股的投资,如何卖出是一个难点问题。
在我看来,首先要把成长股和周期股区分开来,周期股在高位的时候宁可卖错也不可错过卖点,因为一旦错过,等下轮周期顶点不知猴年马月了,容错空间太小了。
成长股的卖出要慎重,尽量长期持有,这里的区别就在于时间的价值。今天的高估,放到明后年可能就是低估了。而这期间公司无论是高位横盘消化估值,甚至是再攀新高,卖出都意味着要踏空。
为什么说成长股卖出难呢?一直持有当然是简单的,但是像有些公司动辄百倍市盈率,还要抱团的话,就要掂量掂量了。
估值透支多长时间,算是可以忍受的区间呢?这里跟行业的关系很大。
像很多科技型公司,行业变化巨大,利润动辄翻倍增长,亦或减半下降,对于这样的公司,我是不敢看五年后的,估值依据的时间就应该短一些。
像茅台这样的公司,虽然增速不高,但胜在持续性,我相信未来数十年可能还是会持续增长的,那么多透支几年给估值也是合理的。
而对于春秋这样的低成本航空,我认为起码还有十年的成长空间,在一定程度内透支我认为也没必要卖出。
公司估值,既要看持续成长的时间长度,也要看增长的斜率曲线。比如春秋茅台,只能算稳健增长,而科技公司可能是爆发式增长。并非增速越高估值就越高,而是以增长后的业绩作为估值依据,用相同的估值去卡一个价格。
我们通常看到的不同行业估值差距巨大,那都是用历史业绩去看的估值,如果用未来的业绩去看估值,差别就不会这么大了。
机会就潜藏在未来的业绩变化中,所以,投资最后靠的还是预见性,洞察力,站在未来看现在,让时间发挥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