觅苏记·广东惠州:合江楼、嘉祐寺:三迁居所(下)韦力撰

在正常情况下,被贬之官在贬地尽量少说话,更不会去参与和干涉当地的一些政令,因为言多必失,很可能给自己招来更大的祸,然东坡却不顾自身安危,他利用程之才的关系,为惠州当地解决了不少问题。对此,宋费衮在《梁溪漫志》中说:

东坡居惠,勇于为义,昔陆宣公谪忠州,杜门谢客惟抄药方。盖与人交,动作语言之际皆足以招谤,故公慎之。后人得罪迁谪者均以此为法。至东坡则不然,其在惠也,程正辅广东提刑,东坡与之中表,凡惠州要事悉以告之;诸军阙营房,散居市井,窘急作过,坡欲令作营屋三百间;惠州秋米,六万三千余石,漕符仍令五万以上折纳现钱,东坡以岭南钱荒,乞令人户纳钱与米各从其便;博罗大火,坡以林令在式假,不当坐罪,又有心力可委,欲专委令备复仓库,仍约束本州科配;惠州造桥,坡以为吏孱而胥横,必四六分了钱;造成一座河楼桥,乞选一干吏来了此事;又与广帅王敏仲书,荐道士邓守安,令引蒲涧水入城,免一城人饮咸苦水,免春夏疫疾。凡此等事,多涉官政,易指以为恩怨,而坡奋然行之而不疑。

费衮认为东坡的所为属于见义勇为,当年陆贽被贬到忠州杜门谢客,每天只抄药方,以此杜绝招谤。此后贬谪之人纷纷效仿陆宣公的做法,但东坡却不管这一套,他在惠州期间,利用程之才的职权,解决了很多具体问题。费衮认为这些事大多涉及到了官政,这很容易引起一些官员的不满。以东坡的聪明,他当然明白这么做的后果,然其依然奋不顾身,这正是他受后人喜爱的原因所在。

合江楼处在惠州东北部,乃是东江与西枝江合流之处,两江汇合处有一高地,该楼建在高地之上,于此可赏两江之景,东坡在诗中写道:“海山葱昽气佳哉,二江合处朱楼开。蓬莱方丈应不远,肯为苏子浮江来。”

可见东坡很喜爱该处的景致,然他在《题合江楼》中又称:“合江楼下,秋碧浮空,光接几席之上,而有葵苫败屋七八间,横斜砌下。今岁大水再至,居者奔避不暇。岂无寸土可迁,而乃眷眷不去,常为人眼中沙乎?绍圣二年九月五日。”

东坡借合江楼下的一些简易房来影射自己是一些人的眼中沙,他两次居此,既可看到环境之美,也会体味到人情的冷暖。因为东坡的题咏,后世把合江楼作为了东坡纪念地之一,比如明曾仕鉴在《合江楼怀苏文忠》一诗中称:“千山楼外两江斜,地是端明学士家。白鹤不归城郭在,东新桥下浪如花。”

曾仕鉴明确地说合江楼就是东坡家之一, 张玮在《游合江楼》记中更为深情地写道:“摄衣而跻,支颐而若有思。已,乃叹曰:‘苏公不来岭南,其无兹楼乎?’楼不知肇自荷年。公以惊鳞折翼之余,视身若骈枝之叶,未识所泊。倘然一寄兹楼,而人逐以为楼之胜,有以来公也。”

张玮感慨说,如果东坡不来惠州,天下人谁知此楼。虽然在东坡到达惠州前,合江楼已存在,然因东坡的居住,方让人们知道该楼。正是东坡的到来,“而兹楼遂堪千古”,同时该记中也讲到了章惇借刀杀人不成,反而让东坡借程之才之力,为惠州解决了很多问题:“夫当事者以惠死公,反以公生惠。病者药,殍者瘗,怜涉者之胫也,则不有其犀。”

合江楼

合江楼早年被毁,然我从网上查得,此楼现已复建。到达惠州后,先去参观了泗洲塔、朝云墓,而后驱车跟着导航去探看合江楼。因为新建的合江楼高大挺拔,乃是江边的最高建筑,所以远远地就能望到它。一路开下去,该楼忽隐忽现,乃是因为前往合江楼之路均为单行道,不知拐了多少个八字形,方开到了合江楼下。不幸的是,这里不能停车,于是又在附近探看一番,确认没有停车场后,我看到有管理人员在另一端拦车,于是一咬牙将车停在了大楼边。飞奔进护栏,前去拍照合江楼。

重檐

现用单位

新建的合江楼处在两级平台上,我跑到楼前时方想起忘了换上广角镜头,好在广场巨大,边退边回头张望,终于找到了合适的拍摄位置。此时一位骑车人停我旁边,请我帮他拍几张照片,我看他的后车座上驮着行李,上面还有一块红布写着“万里骑行”字样。想来他是到楼前打卡,我不忍心拒绝他的请求,只好拿过他的手机帮他与楼拍一张合影,然此人却太过认真,要求我变换不同角度给他拍照。我心里惦记着怕租来之车被贴条,真想把手机还给他,去忙自己的事,然见其一脸风尘,看来真是从远方骑车而来者,只好压下自己的不耐烦,按他的要求,努力做专业摄影师状。

楼层分布

从正面看过去,合江楼建造得颇为精美,每一层重檐都以红、金两色涂装,屋檐重重叠叠,颇具繁复之美。走到第一级平台,于入口处看到招牌,该楼第八层为东坡书屋,第七层则为东坡藏品馆。我好奇于这里有什么东坡遗物,很想进内探看,于是找电梯,边隔着玻璃向外望着我的车。怕什么来什么,我看到有两个穿着制服的人走到我的车旁,正在向内探看,于是我飞奔下台阶,快步赶到车旁,告诉其中一位,自己只是急着上厕所,两位管理者接受了我的说法,同时命我立即驶离,因为这里是行车道过桥的拐弯处,容易出危险。无奈,只好回望几眼合江楼而离去。

侧望

当年的合江楼是什么模样,我当然不了解,东坡填过一首《临江仙·惠州改前韵》:

九十日春都过了,贪忙何处追游。三分春色一分愁。雨翻榆荚阵,风转柳花球。

我与使君皆白首,休夸年少风流。佳人斜倚合江楼。水光都眼净,山色总眉愁。

有人认为,此词中的“佳人”指的就是朝云,当年朝云斜倚在合江楼上的身姿,令东坡很有感觉。江逢辰在《和东坡诗》中写道:“水眼山眉百态新,尚记风流斜倚人。谁知岭南万户色,并作东坡一段春。”江逢辰在诗注中称:“公寓居作《临江仙》词:‘佳人斜倚合江楼,水光都眼净,山色总眉愁。’佳人即朝云。”

江边公园

未进此楼,不知道该楼内是否会做出一尊朝云倚楼远望的蜡像,而嘉祐寺也是他们二人的居住之地,于是我跟着导航前去探看该寺。

从资料上得知,嘉祐寺已迁离原址,邹永祥、吴定贤编著的《惠州文物志》中说:“明洪武二十四年(1391),嘉祐寺并入永福寺(据康熙《惠州府志》)。万历初,归善知县林民止在嘉祐寺旧址建城隍庙,此后一直作为城隍庙修葺不废。至民国末期,城隍庙改作学校。解放初期,改为惠州镇第六小学。1955年改为第八小学,1984年改为‘东坡小学’。现在,‘东坡小学’除南面第二幢为清代建筑物外,其余教室、校舍均为解放后筑建,总面积2737.64平方米。”

万历初年,嘉祐寺已经改成了城隍庙,城隍庙后又变成了小学,但当地人还是认为嘉祐寺乃是与东坡有关的重要遗迹,于是移地另建。该志中写道:“清顺治十四年(1657),知县侯世爵与绅士姚子庄、刘朝柱等于河南岸(今鹅埔角区河南岸乡)重建嘉佑寺,以‘妥公灵而乐公之志’。辛亥革命后,新嘉祐寺改为学校,现在是河南岸小学。”

虽然嘉祐寺已不在原址,但却是惠州当地人纪念东坡之处,我从网上查得该寺又得以复建,且导航上有此地点。然导航带我所到之处是路边停车场,这一带的车停得太满,我前面已经有几辆车在兜圈子等车位,我尾随其后,折腾了二十分钟仍找不到车位。此时已近下午五点,我担心嘉祐寺关门,故只好退出,将车停到了大门边,而后快步穿过停车场赶往此寺。

嘉祐寺后门

空地上有嘉祐寺亭

眼前所见的嘉祐寺感觉像个普通的四合院,大门上着锁,门两侧的山墙贴着青灰色的瓷砖,门的后方被施工护栏围了起来,感觉这一带也要重新规划。在对面的院墙下新建了两个仿古小亭,其中之一挂着嘉祐寺的匾额,看来围起来的这块地,也成为了嘉祐寺的扩建范围。

侧门

老树

侧门同样上着锁

我从停车场走出,沿着一条小巷向前探看,走到中段时,看到了嘉祐寺的另一个大门,此处不但上着锁,前面还有护栏禁止车入内。透过围墙可以看到大雄宝殿的侧脊,但其另一侧已经是居民楼,看来嘉祐寺现有面积不大。

嘉祐寺正门

继续前行,又看到了嘉祐寺的门,至此方明白这是从嘉祐寺的后门转过来的,而今正门也上了锁,只好透过铁栅栏墙向内张望。进门的第一个建筑乃是一座新建的仿古小亭,亭上挂匾额,我猜测这是松风亭,东坡写过一篇极具名气的《记松风亭》文,被不少小品文集收录其中:

余尝寓居惠州嘉祐寺,纵步松风亭下。足力疲乏,思欲就亭止息。望亭宇尚在木末,意谓是如何得到?良久,忽曰:“此间有甚么歇不得处?”由是如挂钩之鱼,忽得解脱。若人悟此,虽兵阵相接,鼓声如雷霆,进则死敌,退则死法,当恁么时也不妨熟歇。

松风亭

该文不长,但却让人能够感受到东坡的心态。某天东坡走得有些疲惫了,他很想找个地方躺下休息,他抬头望向松风亭,发现亭子还在高处,想这么高,怎么爬上去呢?他突然觉得哪里不是歇脚的地方呢,随遇而止随遇而安,其颇为凝炼地表达出了东坡的旷达胸怀。

感觉是烧香处

东坡为什么要几次住在嘉祐寺?其主要说法乃是嘉祐寺乃东坡的密友佛印所开道场,也有人认为这种说法不靠谱,清陆飞在《归善县志》的按语中说:“佛印了元,投宝积寺为僧,后住金山,极为东坡所重。东坡寓嘉祐,并无一语及之。世传东坡、佛印事,假托甚多,皆不足道也。”

陆飞说佛印跟东坡关系密切,如果嘉祐寺与佛印有关,那么东坡在诗文中一定会提到,而今无一语及之,显然是假托。东坡愿意住在嘉祐寺究竟是出于何原因,后人难以知之,然以他随遇而安的性格,或许是因为嘉祐寺僧没有给他更多的限制吧。

正门侧旁有一开敞式小庙

余外,东坡还写过一首《松风亭下梅花盛开》的诗,而今我在此亭附近没有看到今人有补种梅花。

当然嘉祐寺已经不在当年的原址,松风亭也不是当年之亭,清陈寿祺在一首诗序中说:“亭旧在嘉佑寺侧,即坡公赋梅花开处。寺废亭没。今夏,于招鹤庐之偏隙地,补新亭。故迹非遥,新居甚迩,嘉名未改,风景依然。”

庙内供奉观音

可见清人在东坡的白鹤峰故居又建了一座松风亭,我今天下午在参观白鹤峰时却未看到此亭,这乃是惠州之行的小遗憾之一。而今只能在嘉祐寺的周围梭巡一番,于院外看到了一尊观音像,不知其有何特殊的寓意,东坡在嘉祐寺期间学的却是道家炼丹,然炼丹用的松脂、硫磺在惠州买不到,他写信给程之才请其帮着在广州购买。他还写过一首《思无邪丹赞》:

饮食之精,草木之华。集我丹田,我丹所家。我丹伊何?铅汞丹砂。客主相守,如巢养鸦。培以戊己,耕以赤蛇。化以丙丁,滋以河车。乃根乃株,乃实乃华。昼炼于日,赫然丹霞。夜浴于月,皓然素葩。金丹自成,曰思无邪。……

门牌号

不知道他在嘉祐炼丹,会不会让寺僧有想法,但以他跟程之才的关系,想来不会人来干涉这件事。我不知今日的嘉祐寺内还有没有东坡遗迹,期待着有机会再次来惠州到此寺内一探究竟。

(0)

相关推荐

  • 那年二月,苏轼在惠州的新屋盖好了

    文:聂传安 公元1097年,宋绍圣四年. 那年二月,苏轼在惠州白鹤峰的房子盖好,其地位于今日惠州桥东东路东坡祠(原惠州卫校内). 苏轼南下惠州已两年,住的问题一直困扰着他. 他虽因罪而贬,但名气太大. ...

  • 子瞻平生功业|惠州 穿越九百年 但闻先生春睡美

    给我一个雨天的西湖,应该是冥冥中注定的恩赐,以及苏子意中之愿. 在杭州,那么多次游西湖,阴晴各有时,唯独没有让我遇上一次雨. 苏迹遍地好时节 昨夜酒醒何处,凭栏远眺 江水北望,仙人西去踏浪滔滔 醉眼总 ...

  • 《美丽惠州》走进东坡祠 追寻惠州的东坡记忆

    追寻东坡 900多年前,一位大文豪被放逐到了惠州.苏东坡的到来,为这个"岭南之地"带来了全方位的文化新气象,至今仍为人们所感念.在寓惠的日子里,东坡先生与惠州结下了不解之缘,不仅写 ...

  • 苏东坡寓惠近三载,憾未惠城养老

    现在的高房价让很多人慨叹买不起房子. 事实上,买不起房的问题也困扰着古人.最先想到的就是杜甫的"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足以表明安居乐业的想法是自古以来就有的. 苏东 ...

  • 耗尽心血建房只住了三个月:苏东坡悲惨遭遇后的豁达人生(上集)

    苏轼在惠州系列(三) 前两篇文章,说到苏轼在惠州的吃和喝,这篇文章我们来说说苏轼在惠州的住. 苏轼是一个非常有生活情趣的人,对吃和喝都很有讲究,对于住呢?我们苏学士的作品中可以看出,苏轼,这位几千年才 ...

  • 苏东坡与江景房

    苏东坡一生可能住过不少一线江景房.有多少?不知道.没有考证没有统计,但至少有三处是能"以诗文为证"的. 临皋亭 元丰三年(1080年)二月,苏东坡到黄州,家眷未到,暂时居住在定慧院 ...

  • 惠州有什么特别?让一生漂泊的苏轼萌生给自己建终老之地的想法?

    程之才的到来也让苏轼重新住进了合江楼,境遇获得改善.但到程之才离去后,苏轼又不得不再次迁居嘉祐寺.在合江楼和嘉祐寺之间往复迁居的经历,也催生了苏轼买地筑屋,在惠州给自己建一个终老之地,然后把家人都接过 ...

  • 【觅苏记】广东鹤山坡亭:涨潮泊舟(下)

    关于坡亭之后的状况,徐晓星在<坡亭史迹考索>一文中称:"1983年9月9日,古老的坡亭为当年的第九号台风所毁,石柱折断,上盖倒塌:朝云亭也摇摇欲坠了.1984年5月,鹤山县第七届 ...

  • 想终老而不得:苏东坡悲惨遭遇后的豁达人生

    上一集我们说到,苏轼从合江楼搬到了嘉佑寺.那时的嘉佑寺破败.潮湿,但苏轼在这恶劣的环境下,还常常去钓鱼.散步.嘉佑寺旁边有松风亭,苏轼在居住嘉佑寺期间,一次,他游松风亭时,道出一句"此间有甚 ...

  • 【觅苏记】秀峰漱玉亭:食言作诗(下)

    秀峰寺的后山上有李璟读书台,沿着台阶一路上行,走到半途时遇到岔路,远远地望过去,岔路口的前方有几块碑,决定先去看碑.于此看到了全国级的秀峰摩崖文保牌,沿着山壁探看一番,文保牌旁有一简单碑亭,里面立着三 ...

  • 【觅苏记】九江石钟山:实证散文之典范(下)

    孟浩然说"江山留胜迹 我辈复登临",2021年9月14日,由熊先生开车,我终于来到了石钟山景区的大门前.这里的防疫措施颇为严格,在购票时不仅需要戴口罩,还要先出示健康保和行程码,我 ...

  • 【觅苏记】广东惠州:合江楼、嘉祐寺:三迁居所(下)

    在正常情况下,被贬之官在贬地尽量少说话,更不会去参与和干涉当地的一些政令,因为言多必失,很可能给自己招来更大的祸,然东坡却不顾自身安危,他利用程之才的关系,为惠州当地解决了不少问题.对此,宋费衮在&l ...

  • 【觅苏记】广东惠州:丰湖书院、苏东坡纪念馆、鳄湖:食美念生(下)

    广场之后有一座小山,此乃惠州孤山,沿着台阶上行,登孤山顶,该处建有东坡纪念馆.按照吴定贤所写<千秋留胜迹,万古仰高风--东坡纪念馆的创建和影响>一文中所载,该馆于1983年春季揭幕开馆,此 ...

  • 【觅苏记】广东惠州白鹤峰故居:营建新居(下)

    白鹤峰看上去有二十多米高,沿江的一面被切削成直壁,且搭起了围墙,因为四周没有遮挡,所以这座小山峰看上去颇为巍峨.山门入口处有一片平地,沿墙的一面有平面图,然其称为"惠州苏东坡祠参观指引&qu ...

  • 【觅苏记】广东惠州白鹤峰故居:营建新居(上)

    绍圣三年正月,程之才调离广东,没有了程的庇护,惠州一些官员对东坡的态度迅速冷淡了下来.东坡觉得不能在合江楼再住下去,何况此前他听闻到皇帝已经明确地称"元祐臣僚,一律不赦",这让东坡 ...

  • 【觅苏记】广东惠州朝云墓:最合东坡(下)

    从外观看上去,六如亭乃新近翻建者,邹永祥等撰的<惠州文物志>上说:"历代都有维修.现在的四柱四角砖瓦亭为民国35年(1946)建,1984年8月修理:于此同时,朝云墓亦仿宋墓式样 ...

  • 【觅苏记】广东惠州朝云墓:最合东坡(上)

    熙宁七年,东坡37岁时,在这年的九月,纳王朝云为侍妾,这年朝云12岁.关于王朝云的身世,孔凡礼所著<苏轼年谱>中说:"<燕石斋补>谓朝云乃名妓,苏轼爱幸之,纳为常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