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可军 | 赤日炎炎取水来
赤日炎炎取水来
文/应可军
如这个办法还是不行,接着就要举行祈雨(宁海俗称取水)行会。
首先组织一套班子;一村或数村联合进行,由有威望的老者在神前祷告求得黄道吉日,“火日”绝对不用并选定前去取水的龙潭。龙潭有宁海旧县志载的;枧成坑潭、石壁潭、金井潭、大泽潭、羊岩潭、梁源潭、柴界山、蛟湖潭、莲花潭、灵云潭、石碧潭、姑娘潭、吴淞岙潭、湫水潭等。茶山月边银河飞瀑,旧时系象山县与邻近村民旱天祈雨之所。光绪《宁海县志》共载有35个潭(包括三门县)。据说龙潭的选定,有一定的方位,主要看当年正月是何龙当值。如甲辰治水则东方龙神,取东方之水,以此类推。然后发布取水公告表示何时何处取水,要求沿途村口路廊,给予提供方便。
在取水前,还要举行晒龙王议程派人半夜潜入龙王庙内,用麻袋包住龙王的头,把他抬到街上,让烈日赤头暴晒,晒得龙王满头是汗,让他知道烈日的厉害,感受一下老百姓在大旱之日的痛苦。
如这个办法还是不行,接着就要举行祈雨(宁海俗称取水)行会。
首先组织一套班子;一村或数村联合进行,由有威望的老者在神前祷告求得黄道吉日,“火日”绝对不用并选定前去取水的龙潭。龙潭有宁海旧县志载的;枧成坑潭、石壁潭、金井潭、大泽潭、羊岩潭、梁源潭、柴界山、蛟湖潭、莲花潭、灵云潭、石碧潭、姑娘潭、吴淞岙潭、湫水潭等。茶山月边银河飞瀑,旧时系象山县与邻近村民旱天祈雨之所。光绪《宁海县志》共载有35个潭(包括三门县)。据说龙潭的选定,有一定的方位,主要看当年正月是何龙当值。如甲辰治水则东方龙神,取东方之水,以此类推。然后发布取水公告表示何时何处取水,要求沿途村口路廊,给予提供方便。
在取水前,还要举行晒龙王议程派人半夜潜入龙王庙内,用麻袋包住龙王的头,把他抬到街上,让烈日赤头暴晒,晒得龙王满头是汗,让他知道烈日的厉害,感受一下老百姓在大旱之日的痛苦。
如七日后,仍然无雨,开始举行取水行会。取水的队伍,一般这样组成:一般来说,宁海城里和近郊的取水都在辛岭的白龙潭。也有为水神而立的庙,灵济庙西二十里,祀白龙潭之神,宋淳熙中赐额封“孚泽候”。显灵庙东北一百里,祀茶山潭之神,宋嘉定中赐额。
最前面的是耆老队,以德高望重的老者若干人组成,内选一人为先锋全体穿白长杉,头戴草帽、手执羽扇、并选两人抬一只竹筒或玻璃瓶,一人持一根又粗又大的毛竹,一人持钢叉开道,这叫“水池竹”竹身要求鲜活碧绿、竹捎还留长软的竹枝,象征着龙王的尾巴,竹身包上红洋布或红灯笼,粗大的根扛在前,竹捎在后,这就像一条长长的“龙”了。竹捎则必由地方上,四代同堂、德高年长的老者才有资格扛之。
然后是壮年队,都是年轻力壮者,穿白短衣裤。扛彩旗和龙刀龙枪,有条件的是全副銮驾(十八般兵器)出场。随后是穿袈裟的和尚或穿道袍的道士,随时在路上或龙潭前取水,紧随其后的有船灯、鼓亭、抬阁。柱上一般有取水专用对联。如:
旱魃为灾潜龙不用
征人伐鼔灵雨其濛
可用蜀地童山草
急赐商家传雨霖
坎其击坎乃象水
震似惊震则为雷
取水的队伍浩浩荡荡向龙潭进发取水队伍所过之处,各村都会给予方便,有的村备有茶水点心供应,因为他们也需要缓解旱情。而路上行走客旅,千万要注意,不能戴笠帽穿蓑衣带雨伞否则龙刀龙枪会不客气刺过来。有冤无处可申。没有人会同情你的。
队伍来到龙潭,设求雨祭坛,供上丰盛的祭品。和尚开始念经,道士挥舞着桃木剑,五雷牌等,最后在龙画前焚香申牒;祭文多由文人所撰。如塔山童培在《祭龙神祈雨文》曰:
帝行权,碧鸟坐困,雄鸟不敛,雌霓常横,泉竭源枯,空望岘山张盖,土焦地坼。徒思石燕飞翔,屏翳远扬,银浦作坝,旱魃为祟。江豕未见渡河,燥且及修,知五种尽其槁;旱既太甚。瞻三田之如焚,苍生甚于倒悬,口食几于欲绝。帝位极高,天庭莫诉,然而事有专司责归独任,用中芜语,谨告龙神,唯龙位水国……本任兴雨之职。今者彼黍离离,秀而不实。原田每每,涸而不苏。正当作用之时,非可潜藏之日。请为龙约,祈听吾言;如救枯鱼未可稽迟三日;扑若薪火。不当小试一杯。苟能润泽寰区。亦易普施宇宙……为是礼请速显神功,如若我言不听,则是龙实无灵……迎刃而解,斩蛟之木先施,请早为筹。毋自贻戚。
全文言辞恳切,铿锵有力又软硬兼施,如此祭文其他宗谱也有存留。如在云峤《赵氏宗谱》里就有。
祭文念罢焚去,众人分头在潭里寻找。看见水里有什么生物,不管是小鱼小虾,泥鳅青蛙,立即抓住,放在带来的水瓶里表示“龙”已请到。人们相信;龙王不肯现真身的常常会变化成小鱼虾之类出来游戏,水瓶口用棕丝片盖住,放在豆腐袋中,吊在水池竹捎上。
“龙”找到后,人们就动身回家,这时队伍的声势与来时有所不同先锋会择地点随时高喊一声“**龙潭龙王行雨”或“龙王虚空—如车大水呵——”就是说行雨的龙王菩萨啊,水要像车水一样倒下来于是队伍的人就要向后转躬身拜揖。拜罢又转回身,队伍这才继续往回走。先锋又是一声高喊,队伍其仪如前。
众耆老在龙潭时,把水池竹浸在潭里用茅草带水一匝一匝缚在竹枝上,约有十数个,取水的队伍在回程时经过的村庄。都会在村口摆起香案迎水,每过一个村庄都会解下竹枝上的茅草圈作贈。表示下雨时也会在该村下雨。如若下雨。会有一块红布送给道士。
取水队伍一般要经过县衙,县官必定要出衙迎接。且必须穿粗衣草鞋。
如有怠慢,打了县官也无罪。相传宁海曾有一李姓县官,是新生活的积极推行者,对乡民取水的做法不屑一顾,取水那天他拒见村民,后经地方士绅劝说,总算脚穿皮鞋出来,态度又十分傲慢。乡民们十分愤怒。一定要揍他。经人劝解,他只好改易服装相见,才算平息事态。
作者简介
应可军
应可均 ,笔名筱瑛,曾用名应可军,浙江宁海人。现为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中华诗词学会、中国楹联学会会员、中国近代史史料学会会员;浙江省、宁波市民间文艺家协会、诗词楹联学会会员;宁海县诗词楹联协会常务副会长、地名协会副秘书长等。酷爱收藏宁海地方文献,被评为“宁波市十佳藏书家庭”;走遍全县村落,考查风土人情,庋藏大量原始材料,又被评为“浙江省非物质文化普查先进个人”、首批“浙江省民间文艺优秀人才”、“宁波市十佳业余文保员”;其间,曾在《宁波日报》《宁波晚报》《宁海报》等刊物上发表过不少的史论作品,参与策划多种文化活动,编著多种有关宁海综合文献等。著有《宁海历史上今天》《宁海姓氏溯源》《宁海之最》《宁海古戏台》《宁海民政志》等著作。
□编辑:叶寒
□ 图片: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