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可军 | 赤日炎炎取水来

赤日炎炎取水来

文/应可军

宁海位于浙江东部沿海,东北濒象山港,东南临三门湾、背倚天台山脉。地形复杂多变,为滨海多山丘陵地区,自然灾害从来就是频发不断,夏秋间尤甚,多台风暴雨且有洪涝之患,亦常遇干旱。对宁海有影响的台风,最早出现在5月,最迟到11月,7至9月是台风过境的最盛期,据载:1951至1993年的43年中,对宁海的影响的台风出现过107次平均每年3.24次其中雨量大于等于100毫米,风力9级以上的有46次,每年2至12月份均能出现暴雨引起洪涝,干旱也不时会发生主要有7至8月的伏旱、9至10月的秋旱和11至12月的冬旱,以盛夏至立秋前的伏旱最多。长街《谢氏宗谱》、一市《山头螺童氏宗谱》、竹口《蔡氏宗谱》、黄坛《杨氏宗谱》等均有水旱灾害记录。宁海历史上遇到过多次重大的旱灾。光绪《宁海县志、古今纪事年表、灾异》载:元大德十一年、明景泰四年、明正德三年、明万历十五年、顺治五年、康熙元年、雍正元年、道光二十六年、都出现过大旱,赤野千里,以至掘白泥作饼食之,白泥俗谓之观音粉,后成腹疾。
古时候由于生产力水平不高,科学技术欠发达,对于自然现象和偶发事件的解释能力不足,所以抵御自然灾害能力有限。不免遭受自然灾害的侵袭。对自然灾害破坏社会经济和困扰人民生活的情况,统治者通常是重鬼神而轻人事,而百姓也对“天”十分崇信。无论大小事情都要祈求上苍保佑,在抗灾办法上自然也不例外。
旧时,水利工程比较少,缺少灌溉设施,逢稻田需水时,以当时的科技水平,除了挑水浇灌,老百姓面对干旱几乎没什么有效措施。万般无奈之下,宋选想到了祈雨这个最为古老的办法。
若久晴无雨,可导致农作物减产甚至绝收特别在盛夏至立秋的旱灾,更为严重稻田无水,无法栽种。百姓往往祈天祷地求龙降雨举行隆重的“取水”仪式。即祈雨仪式:祈雨,分官方与民间的两大系列。宁海的县令在重大旱情出现时,县令及下属在求雨前三日,须于公廨沐香洗浴斋戒,不近女色和荤腥。脚穿草鞋,身穿青衣,到城隍庙老爷前,点燃红烛,烧起高香,庄严肃穆,隆重举行祭祀。因城内无龙王庙,就将城隍庙作为祈雨的主庙。县令向城隍爷求签,求签后得来信息,即建醮求雨。
古代宁海有二个祭坛,一个是社稷坛,一个是邑厉坛。社稷坛在南门,邑厉坛在北门。社稷坛祭土神谷神,邑厉坛祭孤魂野鬼。宋代初年,又在治南一里设山川坛,后与社稷坛合并。每遇大旱,祭山川社稷神,也要祭拜城隍神。坛上设方桌数张,桌上摆花红、香米、纸烛,坛上安神位数块, 县令致词,僧道作法。

如这个办法还是不行,接着就要举行祈雨(宁海俗称取水)行会。

首先组织一套班子;一村或数村联合进行,由有威望的老者在神前祷告求得黄道吉日,“火日”绝对不用并选定前去取水的龙潭。龙潭有宁海旧县志载的;枧成坑潭、石壁潭、金井潭、大泽潭、羊岩潭、梁源潭、柴界山、蛟湖潭、莲花潭、灵云潭、石碧潭、姑娘潭、吴淞岙潭、湫水潭等。茶山月边银河飞瀑,旧时系象山县与邻近村民旱天祈雨之所。光绪《宁海县志》共载有35个潭(包括三门县)。据说龙潭的选定,有一定的方位,主要看当年正月是何龙当值。如甲辰治水则东方龙神,取东方之水,以此类推。然后发布取水公告表示何时何处取水,要求沿途村口路廊,给予提供方便。

在取水前,还要举行晒龙王议程派人半夜潜入龙王庙内,用麻袋包住龙王的头,把他抬到街上,让烈日赤头暴晒,晒得龙王满头是汗,让他知道烈日的厉害,感受一下老百姓在大旱之日的痛苦。

如这个办法还是不行,接着就要举行祈雨(宁海俗称取水)行会。

首先组织一套班子;一村或数村联合进行,由有威望的老者在神前祷告求得黄道吉日,“火日”绝对不用并选定前去取水的龙潭。龙潭有宁海旧县志载的;枧成坑潭、石壁潭、金井潭、大泽潭、羊岩潭、梁源潭、柴界山、蛟湖潭、莲花潭、灵云潭、石碧潭、姑娘潭、吴淞岙潭、湫水潭等。茶山月边银河飞瀑,旧时系象山县与邻近村民旱天祈雨之所。光绪《宁海县志》共载有35个潭(包括三门县)。据说龙潭的选定,有一定的方位,主要看当年正月是何龙当值。如甲辰治水则东方龙神,取东方之水,以此类推。然后发布取水公告表示何时何处取水,要求沿途村口路廊,给予提供方便。

在取水前,还要举行晒龙王议程派人半夜潜入龙王庙内,用麻袋包住龙王的头,把他抬到街上,让烈日赤头暴晒,晒得龙王满头是汗,让他知道烈日的厉害,感受一下老百姓在大旱之日的痛苦。

如七日后,仍然无雨,开始举行取水行会。取水的队伍,一般这样组成:一般来说,宁海城里和近郊的取水都在辛岭的白龙潭。也有为水神而立的庙,灵济庙西二十里,祀白龙潭之神,宋淳熙中赐额封“孚泽候”。显灵庙东北一百里,祀茶山潭之神,宋嘉定中赐额。

最前面的是耆老队,以德高望重的老者若干人组成,内选一人为先锋全体穿白长杉,头戴草帽、手执羽扇、并选两人抬一只竹筒或玻璃瓶,一人持一根又粗又大的毛竹,一人持钢叉开道,这叫“水池竹”竹身要求鲜活碧绿、竹捎还留长软的竹枝,象征着龙王的尾巴,竹身包上红洋布或红灯笼,粗大的根扛在前,竹捎在后,这就像一条长长的“龙”了。竹捎则必由地方上,四代同堂、德高年长的老者才有资格扛之。

然后是壮年队,都是年轻力壮者,穿白短衣裤。扛彩旗和龙刀龙枪,有条件的是全副銮驾(十八般兵器)出场。随后是穿袈裟的和尚或穿道袍的道士,随时在路上或龙潭前取水,紧随其后的有船灯、鼓亭、抬阁。柱上一般有取水专用对联。如:

旱魃为灾潜龙不用

征人伐鼔灵雨其濛

可用蜀地童山草

急赐商家传雨霖

坎其击坎乃象水

震似惊震则为雷

取水的队伍浩浩荡荡向龙潭进发取水队伍所过之处,各村都会给予方便,有的村备有茶水点心供应,因为他们也需要缓解旱情。而路上行走客旅,千万要注意,不能戴笠帽穿蓑衣带雨伞否则龙刀龙枪会不客气刺过来。有冤无处可申。没有人会同情你的。

队伍来到龙潭,设求雨祭坛,供上丰盛的祭品。和尚开始念经,道士挥舞着桃木剑,五雷牌等,最后在龙画前焚香申牒;祭文多由文人所撰。如塔山童培在《祭龙神祈雨文》曰:

帝行权,碧鸟坐困,雄鸟不敛,雌霓常横,泉竭源枯,空望岘山张盖,土焦地坼。徒思石燕飞翔,屏翳远扬,银浦作坝,旱魃为祟。江豕未见渡河,燥且及修,知五种尽其槁;旱既太甚。瞻三田之如焚,苍生甚于倒悬,口食几于欲绝。帝位极高,天庭莫诉,然而事有专司责归独任,用中芜语,谨告龙神,唯龙位水国……本任兴雨之职。今者彼黍离离,秀而不实。原田每每,涸而不苏。正当作用之时,非可潜藏之日。请为龙约,祈听吾言;如救枯鱼未可稽迟三日;扑若薪火。不当小试一杯。苟能润泽寰区。亦易普施宇宙……为是礼请速显神功,如若我言不听,则是龙实无灵……迎刃而解,斩蛟之木先施,请早为筹。毋自贻戚。‍

全文言辞恳切,铿锵有力又软硬兼施,如此祭文其他宗谱也有存留。如在云峤《赵氏宗谱》里就有。

祭文念罢焚去,众人分头在潭里寻找。看见水里有什么生物,不管是小鱼小虾,泥鳅青蛙,立即抓住,放在带来的水瓶里表示“龙”已请到。人们相信;龙王不肯现真身的常常会变化成小鱼虾之类出来游戏,水瓶口用棕丝片盖住,放在豆腐袋中,吊在水池竹捎上。

“龙”找到后,人们就动身回家,这时队伍的声势与来时有所不同先锋会择地点随时高喊一声“**龙潭龙王行雨”或“龙王虚空—如车大水呵——”就是说行雨的龙王菩萨啊,水要像车水一样倒下来于是队伍的人就要向后转躬身拜揖。拜罢又转回身,队伍这才继续往回走。先锋又是一声高喊,队伍其仪如前。

众耆老在龙潭时,把水池竹浸在潭里用茅草带水一匝一匝缚在竹枝上,约有十数个,取水的队伍在回程时经过的村庄。都会在村口摆起香案迎水,每过一个村庄都会解下竹枝上的茅草圈作贈。表示下雨时也会在该村下雨。如若下雨。会有一块红布送给道士。

取水队伍一般要经过县衙,县官必定要出衙迎接。且必须穿粗衣草鞋。

如有怠慢,打了县官也无罪。相传宁海曾有一李姓县官,是新生活的积极推行者,对乡民取水的做法不屑一顾,取水那天他拒见村民,后经地方士绅劝说,总算脚穿皮鞋出来,态度又十分傲慢。乡民们十分愤怒。一定要揍他。经人劝解,他只好改易服装相见,才算平息事态。

反之清代一县官,一听到乡民求雨,连忙改换装束,赶到龙潭,当时大雨如注被村民传为美谈,由此可见。取水的意愿是多么的神圣。
求雨归来,请“龙王”‘“龙圣”入庙,供奉香烛。竖水池竹于庙内,每日供斋。直至天降大雨。旱情解除后,要举行隆重的送龙仪式。以轿抬水瓶,前后黄罗伞,乐队吹奏前导,送龙归潭。并将水池竹插在龙潭里。灵邻近村庄,亦群起助兴,有的村庄专门请人在潭的附近岩石刻字,以资留念。如白龙潭就有‘“灵应”多处石刻。梁源潭也有“述同縡谒,绍兴丙子七月十三日”等刻字,由此可知,宁海至少在宋代就有求雨活动。这些文化遗存尚在。但取水仪式已不作兴。只在人们口头流传而已。

作者简介

应可军

应可均 ,笔名筱瑛,曾用名应可军,浙江宁海人。现为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中华诗词学会、中国楹联学会会员、中国近代史史料学会会员;浙江省、宁波市民间文艺家协会、诗词楹联学会会员;宁海县诗词楹联协会常务副会长、地名协会副秘书长等。酷爱收藏宁海地方文献,被评为“宁波市十佳藏书家庭”;走遍全县村落,考查风土人情,庋藏大量原始材料,又被评为“浙江省非物质文化普查先进个人”、首批“浙江省民间文艺优秀人才”、“宁波市十佳业余文保员”;其间,曾在《宁波日报》《宁波晚报》《宁海报》等刊物上发表过不少的史论作品,参与策划多种文化活动,编著多种有关宁海综合文献等。著有《宁海历史上今天》《宁海姓氏溯源》《宁海之最》《宁海古戏台》《宁海民政志》等著作。

□编辑:叶寒

□ 图片:网络

(0)

相关推荐

  • 甲骨文台历第三十字——雨

    [甲骨文台历第三十字,雨,演变] 以前说过,2020年甲骨文台历选用了53个字, 这53个字的顺序和选择都是比较随意的. 或者是上天安排的, 上周是2020年第三十周, 正好甲骨文台历第三十字是雨. ...

  • 台州,这些龙岙龙潭很传奇

    从大禹治水开始,抗旱防涝是古代官员很重要的"功课" 寒坑龙潭 夏吟 文/供图 水,被称为人类生命的源泉.阳光雨露禾苗壮,尤其是农耕时代,农业技术落后,靠天吃饭,老百姓最大的愿望就是 ...

  • 【古道探古】宁海祈雨

    古 代 祈 雨 人们对天的认识,应该是从对水的需求而开始的.认识了水的作用后,才会认识了天. 在生产力十分低下的远古,从野蛮到朦昧时代,先民们对大自然充满奇幻的想法,抵抗力很弱,产生敬畏的心理.早在3 ...

  • 应可军 | 宁海灯史

    宁海灯史 文/应可军 在我未得病前,总往农村跑,碰到不少宁海乡土者,不知怎么回事,他们收集了不少农村老物品.总想建立乡愁展览馆.非常惭愧,我没有为她们提供较好或系统的文字稿.这几天,忽然想到写点文字, ...

  • 应可军 | 小偷帮忙送元宝

    小偷帮忙送元宝 文/应可军 话说白溪流域山脚有一家农户,夫妻俩勤俭节约,生活过的比较丰裕.   一日黄昏,夫妻俩在床上聊天,一个小偷正潜入他家准备行窃,发现他们在聊天,他也静静的躲在一边偷听.只听见男 ...

  • 应可军 | 宁海名人绝粮时故事

    FLO 宁海名人绝粮时故事 文/应可军 史载:孔子离开陈国到楚国,途经蔡国被围绝粮几乎致死.孔子离开陈国到楚国,陈国亲吴派害怕孔子辅佐楚昭王楚国更强大,便派说兵胁迫孔子改道,不让孔子去楚国.孔子在蔡国 ...

  • 应可军 | 文化名人与宁海

    文化名人与宁海 文/应可军 文化名人主要是指在文化生活中特别突出的人,对于人类的进步与人们文化境界的提高都起了重要作用的人物,他们丰富了我们的精神世界,带给我们一些有益的影响.流行名人主要是指那些在社 ...

  • 应可军 | 宁海照相史话

    宁海照相史话 文/应可军 我们这玩地方文献的群体,对老照片的喜爱是难以言表的,可惜存世的老照片实在太少了.老照片作为一个建筑.一个人一段时期的特定影像记录,有着不可替代,不可复制的特点,就算发展到今天 ...

  • 赤日炎炎走陆慕

    陆慕,陆墓也,原是苏州古城外齐门之北的一个镇,现属相城区元和街道.要说改名,也非属首尝螃蟹.你看,淮阴这个阴,阴气太重,便把准安的名移来了:西山的西,因涉嫌"日薄西山",便改成了金 ...

  • 应可军 | 周恩来与宁海

    周恩来与宁海 文/应可军 周恩来(1898-1976),字翔宇,曾用名伍豪等,原籍浙江绍兴,生于江苏淮安.伟大的马克思列宁主义者,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中国共产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 ...

  • 应可军 | 闲谈宁海染坊

    闲谈宁海染坊 文/应可军 "世界博物馆日"由国际博物馆协会(ICOM)发起创立.1977年5月18-29日,国际博物馆协会在莫斯科召开了第十一次代表大会.为促进全球博物馆事业的健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