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安顺》2017年第51期(总155期) 史话沧桑 明清科举与安顺举人、进士及其它(三)
明清科举与安顺举人、进士及其它(三)
——丁武光
在明清的科举制度中, 府一级的考试,是科举的初始阶段。明代称为郡试, 又称小考。清代称童试,考生需通过县考、府考和院考,在取得生员资格后,方能参加省一级的乡试考举人,可以说郡试(童试)是乡试的预考。县试和府试分别由知县和知府主持,院试则必须由钦派的学政主持。
清代安顺学政试院又称考棚,为通过生员(秀才)考试,的地方 郭秉红 绘
生员亦称秀才,别称庠生。分为廪膳生员、增广生员和附学生员三类。廪膳生为正额录取的生员,享有免役权,一般情况下官府拨给生员食粮等生活用品;录取完廪生后,又于正额之外,增加名额,称为增广生员,数额与廪生同。不享受生活补贴。经过下次岁试科考,成绩优秀的增生可递补廪生;附生也须经岁试科考选拔,亦称生员。通过下次岁科考试,成绩优秀者可递补为增生、廪生。
明代万历三十年(1602)安顺升军民府之前, 以四卫治学, 生员定额无确切记载。万历三十二年(1604)升卫学为府学之后, 按贵州巡抚《郭子章疏》,安顺府学照“都匀学制,文廪二十名,一年一贡。”⑤ 即规定了廪膳生学额, 但未明示增广生和附生。
明代初期设卫治学就有土司子弟充“增广生员”的记载,即卫学不仅面向屯戍旗军子弟,同时也将土司子弟纳入。自洪熙元年(1426)始,朝廷规定:“土官应袭子孙十六岁以上者,俱送附近宜慰司或府州县学,充增广生员,使之读书习礼, 其不由儒学读书习礼者,不叫保袭职”。“边郡开学教夷人…凡贵州各府新设学校,未与廪膳者皆与之”,使其免去“自营口腹”之忧。这是明代在边疆地区实行的一项安抚措施。
清代安平县(今平坝)学宫图和书院图 引自[安平县志]
清代改卫置县,安顺从府学至各州、县学渐至完备。康熙七年(1668):重修安顺府学宫(文庙)。增建先师殿、两庑、戟门、棂星门、明伦堂、启圣殿。明末天启朝水西土司安邦彥破城焚毁文庙, 虽经知府孙森 “复圮”,维持府学的运转,但很难挽回文庙的颓败。这次修建,实际上是对府学主要建筑的重建,文庙与学宫的布局也发生了变化。到了康熙五十五年(1716),再次修茸安顺府学。这一时期,平坝卫学改安平县学,安庄卫学改镇州学,威清卫学改清镇县学,或原址增建或迁建, 规制进一步齐备。府学廪生20名, 府属三州县学各12名。按制增生可取同等数额。
康熙二十六年(1687),贵州巡抚田雯上《请建学疏》, 就“本省三州九县俱未设学”,提出“建学育才,似不可缓”。其中有治所与安顺府同城的普定县和永宁州(今关岭)。三十八年(1699), 时任巡抚王燕再上《请设学校疏》, 朝廷准其奏。王燕主持,普定县择地东门坡建学宫, 四十年(1671)建成。同年,永宁州建州学。“每学考取八名, 廪贡循例遵行”。嗣后普定县学增至12名。
雍正八年(1730) 朝廷设归化厅(今紫云县),九年(1731)设郎岱厅(治今六枝郎岱), 之后近百年, 两地俱无厅学,皆附安顺府学。到了道光七年(1827), 云贵总督陈元、贵州巡抚嵩溥、学政许乃普奏《请设郎岱学校折》, 朝廷“准其添设, 学额八名。并于安顺府学二十名内, 裁拨二名, 作郎岱厅定额十名”⑥。归化厅至清末仍附府而无厅学。
《杨珍林自订年谱》中关于文庙的记载页面之一
对“苗人”(泛指贵州各少数民族)的优抚, 也较明代有了根本的转变。康熙朝即颁行,苗童与汉童“一体入学,一体训诲”, 这就破除了土司子弟的专有权, 让一般族民有受教育的权利。雍正三年(1725),礼部复议贵州学政奏疏,议准“黔省苗人子弟情愿读书者,准其送入义学,一体训诲,每遇岁科两试,于该学额之外,取进一名”。
从康熙朝始,随着官学系统的渐至完备, 安顺的办学格局迅速形成,即以府学、县学、州学、厅学为主导,书院、义学、社学、蒙学相继涌现。在一个不长的时期内,安顺儒学空前繁荣, 为通过科举培养人材提供了条件。
我们仍以康、雍、乾三朝为例,通过科考涌现出大批才俊。初步统计,这一时期,出进士22人,举人197人。安顺这一方水土滋养化育出一干儒宦或地方士绅,他们受教于儒学,从文庙走出,为人为官为文,践行事绩,承承相袭,其流风所被,惠及乡土数百年。
科举在安顺的推行, 离不开地方官的作用。按明清任官回避制度, 这些知府及州、县正印官皆来自外省, 大多是进士、举人出身。他们走进安顺郡邑, 以切身体验, 无不以兴学育才为其政要。
安庄卫(今镇宁)首任指挥使陆秉,安徽凤阳人。自明洪武二十二年(1389)始,在任十年, 筑安庄卫城, 组织屯田九万五千余亩。其兴学校,建庙宇。“欲建学立师,教育边檄,乃择卫左隙地设社学,进子弟,举师儒,教之且勤,且励阁阎,絃诵颇振”⑦以此奠定了镇宁此后明清五百年的办学基础。
胡林翼手书
明天启四年(1624),广东海阳人孙森受命任安顺知府。之前水西土司安邦彦破城,府衙毁于战火,到任后,便借一处未毁圮的民房为府衙理政,清除战乱留下的瓦砾,重建家园。首先主持修复府学文庙,然后再建府署,使遭受战火重创的安顺儒学复立。孙森以一种为官的责任,支撑着这份教育基业。
浙江钱塘人陈嘉会,清雍正至乾隆时三任永宁州(今关岭)知州。为求一方百姓温饱,他走遍关岭荒村僻寨,激励农耕。所到之处,“不食农户一鸡”。他创建“维风书院”,并以父母兼师长身先作范, 亲授主讲。永宁第一进士吴视、举人李瑛、武钰皆为这一时期维风书院选造之士。他“实政实心”,耗尽心力,最终病死任上,永久地守望这片土地。民间有“第一贤牧”之称。
刘祖宪为福建闽清人,道光四年(1824) 任安平县(今平坝)知县。他兴便民仓, 教民养蚕,富民教民皆实心实政。时称安平“第一贤宰”。他“学问渊博, 雅重斯文,谒见者皆以立品相助,遇寒士则时优恤”。任内,他增书院租,建义学,重教化,“亲课生童,时为讲贯。其所指授皆中要领。科第由此复炽”。
道光五年(1825)山东文登人于克襄出任安顺知府。他进士出身,选庶吉士,博学行端。每月必到书院授课,“亲为择取甲乙,厚其笔资。榜后生童等挨次谒见,诲其不及,勉之以正,如师生焉”。
道光二十七年(1847),湖南益阳人胡林翼任知府,每月必到凤仪书院授课。对才俊者十分赏识。曾着力培养王卓清、张小渊、黄笛楼、张朗若等,以清、奇、浓、淡评论四后生。时逢书院新建不久,胡林翼的到来,使书院一度文风蔚起。这样的例子还多, 在此不一一列举。
正是这些历朝历代的地方官的不懈努力, 将一代代安顺学子送上科举之路, 进而带动兴学之风,续写着安顺的文明史。
科举在安顺的推行, 离不开相应的社会环境, 数百年里,地方官及地方士绅共同营造出浓浓的文化氛围,我们从现存的古迹和相关史料中大致可以感觉到。
府、州、县文庙的兴立, 是合郡共同的精神表征, 历代官绅皆精心陪护, 承承相接。 童生考举生员(即秀才),首先按规制换雀顶蓝袍,行“簪花礼”,由府县官率领到文庙拜谒孔子木主, 拜学官、教官,方正式成为生员。取得生员资格即脱离“民”的阶层而成为“士”。每行“簪花礼”, 地方官绅皆大力渲染, 以激励士子向学。
钟鼓楼和西秀山石塔都是安顺城瞩目的地标性建筑, 初为镇风水而建, 随着科举的兴起, 遂赋予其相应的内涵。乾隆三十三年(1768),知府吕正音主持重建钟鼓楼时, 请文昌像祀于其上。文昌帝君又称文曲星、魁星。是民间奉祀的文章科举神。光绪中知府江仙圃直接将该楼更名 “鼎甲楼 ”,上下两层皆祀文昌魁星像。西秀山石塔自明代开始便有“文峰塔”之称, 列郡城八景之首。咸丰二年知县邵鸿儒《重修安郡文峰记碑》记有,建此塔是为了“勉其读书子昕夕用功,为振兴学校、鼓舞人材之一助”。
胡林翼手联
文昌宫原座落于东门坡顶,修建过程也直接体现了合郡士民对科举的重视。嘉庆二十年(1815),湖南湘潭人张经田调补安顺知府之时,郡城二十余年,科举无一人挂榜,举城上下焦虑。张经田到安顺的第一天,下车从东门入城,见东大街自东门高峭处下泻,直抵钟鼓楼,即认定如此布局有伤风水,与科考通达已否有关。即与众乡绅议定,在东门坡上建文昌宫,使文昌帝君归位;进而改原入城之路绕宫后出,形成左畔一街如弓形迴环,于东门桥前交会东大街,这条路就是今天东街沿贯城河行进的弓形后段。
这在当时无疑是一项巨大工程,要拆不少民房还涉及军队营卡,然而事关兴学,与千家万户子孙息息相关,一经张经田带头捐银倡导,从士绅到百姓皆涌跃参与。之后整个工程在继任知府应先烈任上完成。嘉庆二十一年(1816)文昌宫建成,张经田为其题联:“星阁凭临,蔽万千间寒士厦;人文炳焕,现十七世大夫身。”
明清两代,安顺牌坊以数量众多、形态缛繁闻名全省,其中又以“科第功名坊”数量最多,影响最大。这些牌坊于不同的时期为考中进士、举人的士子而建, 主要分布在四大街挎街而立, 以褒扬科举仕进,树立效学榜样。
安顺钟鼓楼
据明代嘉靖《贵州通志》和万历《贵州通志》记载,此类牌坊明代安顺城达25座,旌表本土进士、举人27人,分別如下:
1、进士坊:在卫城南,弘治朝(1488-1505)为进士赵侃建。
2、鸣阳坊:卫城南,天顺朝(1457-1464)为举人许钟建。
3、文英武秀坊:成化朝(1465-1487)为举人娄敬建。
4、步蟾坊:成化朝(1465-1487)为举人吴宣建。
5、世科坊:成化朝(1465-1487)为举人赵谷建。
6、丛桂坊:成化朝(1465-1487)为举人娄绣等建。
7、世及登科坊:弘治朝(1488-1505)为举人潘时建。
8、步青云坊:成化朝(1465-1487)为举人方惠建。
9、彩凤鸣阳坊:嘉靖朝(1522-1566)为举人景鸾建。
10、科第传芳坊:弘治朝(1488-1505)为举人薛潮建。
11、科第重光坊:在城西大街,正德朝(1506-1521)为举人汪大量、汪汝含建。
12、登科坊:在城北,正德朝(1506-1521)为举人薛潮、潘大武建。
13、恩光坊:成化朝(1465-1487)为举人薛鑑建。
14、邦家之光坊:成化朝(1465-1487)为举人谢秀建。
15、鹏飞霄汉坊:弘治朝(1488-1505)为举人夏祚建。
16、进士坊:弘治朝(1488-1505)为汪大章建。
17、科贡双荣坊:弘治朝(1488-1505) 为举人李淮建。
18、进士坊:在卫城南,嘉靖朝(1522-1566) 为梅月建。
19、亚元坊:在城北,嘉靖朝(1522-1566)为举人潘瑬建。
20、奕世第科坊:在城内,嘉靖朝(1522-1566) 为举人薛大栋建。
21、亚魁坊,嘉靖朝(1522-1566)为举人程国用建。
22、群英鸣瑞坊,万历朝(1573-1619)为举人张九苞等建。
23、瑞世三麟坊,万历朝(1573-1619)为举人李先芳建。
24、际昌二俊坊:万历朝(1573-1619)在城内南街,为举人娄拱北、蒋国梁建。
25、亚魁坊:万历朝(1573-1619)在城内南街,为举人梅豸建。
从上可见,这些牌坊立于明代景泰、天顺、成化、弘治、正德、嘉靖、万历七朝,同一座城市,洒落在不同的朝代,前后170年,最晚的距今也有450多年,形成安顺历史上蔚为壮观的人物纪念建筑群。
作为一种精神伦理的物化载体,安顺城的牌坊,总是与历史演进中社会形态的高度反映密不可分。一座牌坊,一则故事,每一座牌坊都蕴含着科举时代的历史内涵。
(未完待续)
⑤引自《安顺府志》卷之四十四《艺文志》
⑥引自《安顺府志》卷之四十四《艺文志》之《礼部原奏五道》
⑦引自《贵州图经新志》卷十五《安庄卫学记》
西秀山石塔又名文峰塔,按道光年间重修时邵鸿儒所记,以“勉其读书子昕夕用功,为振兴学校、鼓舞人材之一助”。 李永忠 摄
· 作者简介
丁武光: 中国红楼梦学会会员、贵州省红楼梦研究学会副会长、《红楼》杂志编委会副主任、安顺市黔中文化研究会副会长、屯堡文化学会副会长、安顺市作协顾问、市收藏家协会顾问、市蜡染协会顾问、安顺市政府督学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