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把状元不当宰相,但也别把宰相当状元”,状元究竟是多大的官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登科后》
唐朝时期,诗人王登几次参加科举考试,但是每一次都失败,这让他很是沮丧,但是并没有放弃,当他46岁这年,第三次参加科举考试的时候,这一次居然高中,心中的郁闷和烦劳一下子消失得干干净净,一下子登上欢乐的顶点,也留下这首《登科后》抒发自己的喜悦。

隋朝的科举制度开创之后,寒门子弟也能够找到自己的晋升路线,一旦考中进士,那么立刻就能改头换面,人生就此转变。而状元更是饱受天下人的关注,说一句“鲤鱼跃龙门”都不为过。并且在清朝,民间还流传着这样一句话:“别把状元不当宰相,但也别把宰相当状元”。状元相当于我们现在公务员考试的第一名,的确是十分的厉害,只是状元究竟是究竟是多大的官,为何可以和宰相相提并论。

其实状元只是第一名的称号,还不是官。官员的最高品级基本上就是宰相,三公还有三师,当然像是“加九锡”这样控制朝堂,可以左右皇上决定的权臣就另当别论。而这些官员都是从进士慢慢爬上来的,这便是科举的重要性,像是举人秀才这一类的虽然可以做官,但是并没有太大的发展前途,一辈子可能都只是一个无名小官。

这样的比较下就可以看出来状元的前途,毕竟是进士中的第一名,比一般的进士更具优势,初入官场的时候,他们被授予的官衔也会更高,更容易晋升。唐朝的时候,科举制度还不是很完善,加上贫富的差距性,官场中很少有寒门弟子的身影,进士出身的宰相很少。到唐朝后期,这些人才逐渐地多起来,但整个大唐数十任宰相,就只有11个是状元出身。

比例虽然比较少,但是大环境比较下来这个人比例已经是比较高的,可见状元的优越性,可惜的是这位11位宰相都没有什么大的功绩,很容易让人忽略。先不说最后可以多高的成就,就但是状元的待遇就足够很多学子心动。学子考中进士之后也不是立刻就可以封官的,往往还需要一段时间的等待学习。

但是状元在被皇上点中之后,立刻就可以获得官职,不需要漫长的等待,而且官职还可能不低。科举前三甲分别被称为“状元”、“榜眼”、“探花”,他们的待遇会比同科的进士高出很多。这些进士在高中之后,都会参加宴会,但是皇帝和王公贵族都会参加,但是只有前三甲可以和皇上一起在高楼上饮酒,其他的进士只能在下面当一个陪衬。

并且皇帝还会给自己看中的进士封赏,当然最重的那一份一定是皇上的,其他人就看哪一位比较的皇上的眼。但是前三甲与皇上坐得近,机会比其他人都大,也更容易走进权贵的圈子。到宋朝,皇帝在点完状元后会立刻给封官,这才是真正的“鲤鱼跃龙门”,一下就变得不同。
并且从宋朝开始,前三甲一般都会放在中央,其余的进士都会被送到地方上磨炼,也就是说状元更接近权利的中心。状元受到的待遇也会比榜眼和探花更好,并且会得到更好的资源和培养。

到明朝,朝廷一般会更注重“实用”,也就是不再只看一个头衔,会注重个人的才干,但是状元这样的人才也不会亏待,就算当不了宰相,他们的官职也不会太低。历朝历代,状元最后的官职基本都在四品以上,这可以一个不小的官职,很多关于一辈子都达不到,而且除非及其无能平庸的状元,基本都可以达到,这是多可怕的一个比例。
到清朝的时期,状元的待遇稍微有一位退步,他们基本和同科进士处在一条起跑线上。需要靠自己的努力,一步一步地做出功绩,慢慢晋升,但是他们的机会也比其他进士大很多。只是后来能够达到什么样的高度,就需要看他到底具有什么样的本事。

小结:
状元虽说一定可以走到最高位,但是只要有才干的,最后前途都还不错,但是能够当上状元,怎么可能没有一点本事。因此考上状元之后,就意味着有一条庄康大道摆在面前,只有不是有什么深仇大恨,一般不会有人针对,这也是为何会有“别把状元不当宰相,但也别把宰相当状元”的说法。
虽然人人都羡慕状元的光明未来,却忘记这些状元能够成为几年一届的冠军,就算是天才,也需要付出不小的努力。而想要走得更远,更需要继续向上,向上位者展现自己的能力。
参考资料:
《登科后》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