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存勖为何无力镇压魏博兵变?

同光四年二月,魏博戍守瓦桥关的士兵轮番归镇,行至贝州时,李存勖发来诏令,不准他们返回邺都,激起哗变。

魏博兵变后,天下开始重新站队了。

不满李存勖的人,就站在魏博军人一边;愿意支持李存勖的人,就继续站在李存勖一边。结果呢?站在魏博军人身后的人越来越多。

有人建议李存勖让李嗣源去平叛,李存勖认为让李嗣源去平叛,后果可能更危险,于是就拒绝了。

在这种背景下,李存勖就想让段凝去领衔平叛。但是段凝多少有点居心叵测,因为他提名的助手全是梁国旧将。

帝问可为大将者于枢密使李绍宏,绍宏复请用李绍钦,帝许之,令条上方略。绍钦所请偏裨,皆梁旧将,己所善者,帝疑之而止。

段凝这是想干什么?如果他在这种关键时刻突然趁火打劫李存勖,恐怕更危险,于是李存勖就让元行钦去平叛了。

皇后曰:“此小事,不足烦大将,绍荣可办也。”帝乃命归德节度使李绍荣将骑三千诣邺招抚,亦征诸道兵,备其不服。

最初的魏博叛乱,大约也就相当于陈胜吴广振臂一呼,甚至规模更小,因为魏博叛乱时,就是几个赌钱赌输的醉酒士兵发泄心中的不满。

但是因为整个后唐帝国遍布对李存勖不满的情绪,所以很快引发了帝国的联锁反应,于是事情越弄越大。

元行钦在五代历史上,也算一个传奇人物,他开始是刘仁恭一系的将领,在李嗣源平定幽州时,元行钦作战非常勇敢,甚至还曾用箭射中李嗣源。

但是李嗣源平定幽州后,并没有追究这件事,相反还认为元行钦是条汉子,所以收他为养子了。

庄宗遣周德威伐幽州,帝分兵略定山后八军,与刘守光爱将元行钦战于广边军,凡八战,帝控弦发矢七中。行钦酣战不解,矢亦中帝股,拔矢复战。行钦穷蹙,面缚乞降,帝酌酒饮之,拊其背曰:“吾子,壮士也!”因厚遇之。

按当时的伦理道德,元行钦从此就是李嗣源的人了。因为简单地看,李嗣源就是元行钦的重生父母和再造爹娘啊。

元行钦跟着刘仁恭父子对抗李嗣源,关键是还用箭射伤了李嗣源,李嗣源事后并没有追究他的责任,还信任他、重用他。这份恩情,元行钦除了以死报答,好像没有别的方法了。

但是很不幸,李存勖也很欣赏元行钦,而且基于削弱李嗣源的目的,把元行钦调到了自己身边,对他极尽拉拢之能。

最后,元行钦成了李存勖的亲信。从某种意义上,元行钦此时已算背叛李嗣源了。

当然了,基于忠君角度来看,元行钦这种选择,并没有任何错。因为作为一个人臣,只与自己大哥讲私人义气,有意无意跟皇帝对抗,这叫什么事呢?

关键是,如果李存勖与李嗣源矛盾从来没有无可调和,我们也很难说元行钦有什么不对。问题是,当李存勖与李嗣源成了你死我活的敌人时,元行钦应该帮谁呢?

最后,元行钦坚定的站在了李存勖一边,并且故意杀了李嗣源的长子。李嗣源俘虏他后说,我哪一点对不起你,为什么要这样对我?元行钦说了,皇帝哪一点对不起你,你为什么要这样对皇帝?

李嗣源一听,到了此时你还说这种话?于是就把他给杀了。

元行钦率军平定魏博叛乱,因为相关叛乱有整个军方不满情绪为后盾,所以元行钦平叛的结果,自然就是没有结果。

最初,元行钦想政治攻势解决叛乱,叛军首脑直接把皇帝的诏书抢过来撕了个粉碎。

总而言之,和这种无道昏君,有什么好谈的?有本事,就过来打我们,没有本事,就少拿皇帝来说事,因为一个皇帝不能代表天下人的利益,他就是一个独夫、民贼;对于李存勖这种人,你们认为他是皇帝,在我们眼里,他也就是一个独夫民贼!

相关信息传到李存勖那里,他当时就气得发狂了:不给你们的点颜色,你们真不知道马王爷几只眼,等攻克魏博,给我好好收拾这些家伙,千万不用手软。

这种消息传出后,魏博叛乱势力更嚣张了,既然你不愿意给我们活路,我们更要与你决一死战了,你有本事就放马过来。你们别报幻想,我们也不会报幻想。

在这种背景下,元行钦用军事解决,自然更是没有结果。

因聚噪,掠敕书,手坏之,守陴拒战。绍荣攻之不利……丁未,李绍荣以诸道兵再攻邺都。庚戌,裨将杨重霸帅众数百登城,后无继者,重霸等皆死。贼知不赦,坚守无降意。

关键是,就在此时,禁军也发生了叛乱,虽然这起叛乱很快被平定,但是对李存勖而言,显然留下了阴影,因为地方军队一副要失控的样子,禁军也跟着瞎搀和,李存勖到底能信任谁呢?

甲辰夜,从马直军士王温等五人杀军使,谋作乱,擒斩之。

在这种背景下,李存勖想御驾亲征,大家就劝他,这么点小叛乱,也值得皇帝御驾亲征,恐怕只会刺激各地叛乱者的信心,因为对方拿出一对A,我们就拿出王炸,以后还怎么玩呢?让李嗣源出征就可以了。

问题是,李存勖哪敢让李嗣源率军平叛呢?因为在李存勖心目中,李嗣源肯定比魏博军人还危险。但是架不住人们纷纷劝说,李存勖终于只能派李嗣源领衔平叛。

枢密使李绍宏等奏曰:“陛下以谋臣猛将取天下,今一州之乱而云无可将者,何也?总管李嗣源是陛下宗臣,创业已来,艰难百战,何城不下,何贼不平,威略之名,振于夷夏,以臣等筹之,若委以专征,鄴城之寇,不足平也!”帝素宽大容纳,无疑于物,自诛郭崇韬、朱友谦之后,阉宦伶官交相谗谄,邦国大事皆听其谋,繇是渐多猜惑,不欲大臣典兵,既闻奏议,乃曰:“予恃嗣源侍卫,卿当择其次者。”又奏曰:“以臣等料之,非嗣源不可。”河南尹张全义亦奏云:“河朔多事,久则患生,宜令总管进兵。如倚李绍荣辈,未见其功。”帝乃命嗣源行营。

李嗣源刚到魏博,就被叛军劫持了,但是叛军并没有加害李嗣源,而是纷纷向李嗣源诉苦。

不是我们想造反,实在是因为皇帝太不是东西了,如果您不嫌弃,以后我们就跟着您混!我们现在就可以找块黄布,裹在您的身上。

一听这话,李嗣源当时就吓坏了,这可使不得。

对曰:“将士从主上十年,百战以得天下。今主上弃恩任威,贝州戍卒思归,主上不赦,云'克城之后,当尽坑魏博之军’;近从马直数卒喧竞,遽欲尽诛其众。我辈初无叛心,但畏死耳。今众议欲与城中合势击退诸道之军,请主上帝河南,令公帝河北,为军民之主。”嗣源泣谕之,不从。

问题是,叛军拿着刀枪围着李嗣源,连威逼带诈唬的希望李嗣源领着他们混。我们可都是真心实意地想跟着您混啊,如果你拒绝我们的好意,我们眼里认得你是谁,这手里的刀剑可真没长眼啊。我们都是粗人,说话不会拐弯角,希望您不要介意。

乱兵拔白刃环之,曰:“此辈虎狼也,不识尊卑,今公去欲何之!”

因为此时元行钦的军队也在魏博附近驻扎,所以李嗣源就派人请元行钦过来一块商议,叛军太嚣张了,希望你能过来帮我。

李嗣源之为乱兵所逼也,李绍荣有众万人,营于城南,嗣源遣牙将张虔钊、高行周等七人相继召之,欲与共诛乱者。

元行钦一听李嗣源这种说词,当时就火了,你骗谁啊?什么你被叛军劫持了?是你与叛军同流合污了吧。于是元行钦掉头就率军撤离了魏博叛军所在地,并派人向李存勖汇报,李嗣源造反了!

绍荣疑嗣源之诈,留使者,闭壁不应。及嗣源入邺都,遂引兵去……李绍荣自邺都退保卫州,奏李嗣源己叛,与贼合;嗣源遣使上章自理,一日数辈。

李嗣源一看元行钦这副样子,当时就火了,你这不是含血喷人吗?你哪只眼看到我造反了?早知道你是这种小人,我当年就一刀剁了你!

此时,形势已迫使大家开始站队了。越来越多的将领,都选择了站到李嗣源一边,而元行钦却依然选择死心塌地的站在李存勖一边。

现在对元行钦而言,存在一个伦理的困惑。他应该站在哪一边呢?一边是皇帝,一边是他重生父母再造爹娘一样的李嗣源。

基于皇权的角度,自然是,不要说你干爹想造反了,就是你亲爹想造反,你也得坚决的站在皇帝一边啊。因为什么叫大义灭亲,这就叫大义灭亲!

但是处于李嗣源的角度,元行钦这就是公然背叛自己。更主要的是,李嗣源现在并没有正式叛乱,元行钦却跟李存勖说,李嗣源已造反了!这叫什么事呢?

让李嗣源一系去说,李嗣源后来造反,就是让元行钦逼的。因为元行钦这样做的结果,让李嗣源百口莫辩,不反也得反了。

最后,大家劝李嗣源,您不如这样吧。咱们和皇帝玩个兵谏吧,元行钦出卖了您,您现在不论怎么做,也难以证明自己清白了。现在为了表达您的诚意,您就率领大家到洛阳城和皇帝讲讲理吧。

嗣源泣谓诸将曰:“吾明日当归藩,上章待罪,听主上所裁。”李绍真及中门使安重诲曰:“此策非宜。公为元帅,不幸为凶人所劫;李绍荣不战而退,归朝必以公藉口。公若归藩,则为据地邀君,适足以实谗慝之言耳。不若星行诣阙,面见天子,庶可自明。”

在这种背景下,更大规模的站队开始了。

如果站在李嗣源身后的人少,李嗣源此时已没有任何活命的机会,因为所谓的兵谏,与造反没有任何差别。

问题是,各地军人都通过各种形式支持李嗣源的正义行动。北方刚刚统一,皇帝就重用各种宫廷力量,不断猜忌、杀害有功之臣,这样发展下去,帝国能有希望吗?

于是许多地方的军人,都是通过击杀自己辖区内太监,表达自己的立场:嗣源大哥,你放手去和皇帝讲理去吧,我们都支持你。

时近侍为诸道监军者,皆恃恩与节度使争权,及邺都军变,所在多杀之。

在这种背景下,李嗣源率人向洛阳进发的过程,虽然非常缓慢,但是也给李存勖一种说不出的压力。

因为各地反馈回来的信息,显然是越来越多的人站在了李嗣源一边,而伐蜀大军,现在被梁朝降将康延孝的叛乱,牵制在蜀地,一时无法返回来。

现在派谁去阻止李嗣源有条不紊地接近洛阳呢?好像派谁也不行,因为派谁过去,肯定也会让叛军煽动性的言词策反的。

最后,李存勖只能御驾亲征了。

我们前面说过,元行钦在站队时,面临着巨大的伦理危机。但是,有一个人面对的伦理危机更大,那就是李嗣源的长子李从璟。

李从璟现在就是禁军将领,他应该如何做呢?有人说,你赶紧寻找机会逃到你父亲身边,因为皇帝不会放过你的。有人说,你应该继续忠于皇帝,尽最大力量弥合你父亲与皇帝的矛盾。

此时的李从璟真是进退两难,因为逃离李存勖的势力范围到他父亲那里,估计是凶多吉少,因为这种行为一旦付之实践,叛乱的罪名,直接就坐实了。

留在皇帝身边,就皇帝那种宁可我负天下人,切莫天下人负我的样子,时间久了,估计很难有结果的。

但是李存勖为与李嗣源和解,就派李从璟到李嗣源那里表达自己和解的诚意。李从璟走到路上,被元行钦截住。

你花言巧语可以骗过皇帝,但是骗不过我,你留在皇帝那里,你爹多少还有点顾忌,你跑到你爹那里,你爹连最后的顾忌也没有了。

李从璟说,我爹并没有任何谋反的意思,只是被乱军劫持罢了,你这样开口闭口说我爹造反,是什么意思?我爹哪一点对不起你,你就要这样对我爹?

你如果觉得,我是花言巧语骗了皇帝,想逃到我爹那里,我啥也不说了,我现在就回到皇帝那里。

李从璟被元行钦截回李存勖那里,李存勖对他表现得更好了,甚至一度赐名李继璟,总而言之,你不是我儿子,我也把你当我儿子看待。

从璟驰至卫州,为元行钦所执,将杀之,从璟呼曰:“我父为乱军所逼,公等不亮其心,我亦不能至魏,愿归卫天子。”行钦释之。庄宗怜其言,赐名继璟,以为己子。

最后,李嗣源胜了,关键是李从璟被元行钦杀了。如果李存勖胜了,李嗣源全家被杀,李从璟这样活下去,你说算怎么回事呢?

因为李嗣源后来修成了正果,所以说起李从璟当时的伦理危机时,史官也得说,自古忠孝不能两全,悲哀啊!

关键是,如果没有元行钦从中作梗,李从璟应该可以顺利度过这个伦理危机。因为他在皇帝最危急的时候,一直跟在皇帝的身边;事后皇帝稀里糊涂地死了,他回到父亲身边,这一点错也没有。

因为李从璟跟在皇帝身边,其实一直也没有做危害自己父亲的事,相反一直想办法弥和皇帝与自己的矛盾,这更是一点错也没有。问题是,没有元行钦从中作梗,李从璟就进退失据了。

当李存勖败局已定时,人们纷纷选择离开李存勖,李从璟依然选择跟在李存勖身边,有人劝他赶紧逃回父亲身边,李从璟却拒绝了。

面对李从璟这种行为,元行钦依然认为他只是惺惺作态,总而言之,你既然想生当皇帝的人,死当皇帝的鬼,我就让你先行一步,于是把李从璟杀了。

从庄宗如汴州,将士多亡于道,独从璟不去,左右或劝其逃祸,从璟不听。庄宗闻明宗已渡黎阳,复欲遣从璟通问。行钦以为不可,遂杀之。

我们可以想象李嗣源见到元行钦时的态度,我哪里对不起你?你竟然这样对我?

元行钦的回答很简单,皇帝哪里对不起你了,你竟然要造皇帝的反?

李嗣源实在懒得与他作口舌之争,现在天下人都站在我身后反对皇帝,皇帝高高在上,却瞬间众叛亲离,你没有看到?你一心跟着皇帝倒行逆施,你还有理了?

总的来说,李嗣源的成功失败,就看当时人们愿意怎么站队了。

不过,局势显然对李嗣源越来越有利,因为越来越多的军方势力,都继续向李嗣源一边靠拢。于是李嗣源轻轻松松地进入了汴梁。

李存勖从洛阳率军出发,听说李嗣源已越过黄河进入了汴梁,当时就感到绝望了;因为这种事实显然证明,各地军队都站在了李嗣源一边。

在这种背景下,李存勖手下的军队,也开始纷纷离开李存勖。于是一仗没打,就有万余军队,离开了李存勖。

是时,李嗣源已入于汴。帝闻诸军离散,精神沮丧,至万胜镇即命旋师……初,帝东出关,从驾兵二万五千,及复至汜水,已失万余骑。

当然了,大家在离开李存勖时,都说得非常冠冕堂皇:你这个无道昏君,我们再也不给你卖命了。

这种言词传到李嗣源的耳朵里,他依然替李存勖辩解,皇帝是个好皇帝,只是被奸臣蒙蔽了。我的目标是清君侧,绝没有伤害皇帝的意思。

退回洛阳时,李存勖更感觉绝望了。

据说,李存勖到达一个地方慰劳跟随在自己身后的将士,一问这个地方叫什么名字?答案是愁台。李存勖更有一种说不出的感觉。

据说,李存勖看着此时还紧跟自己的将领,一时有一种难说的感动,患难见真情啊,如果平定叛乱,我一定不会忘记诸位的。

在场的将领,都纷纷拿刀剑割掉自己的头发,我们一定会誓死追随皇帝!面对此情此景,人们更有一种不祥的预兆,因为这实在是就是生离死别的情景啊。

于是,很快禁军发生兵变,李存勖稀里糊涂地死了。

李嗣源听到李存勖死亡的消息说,皇帝死了,我可怎么办啊?幸好魏王很快就要班师回朝了,等魏王回来,我们就让魏王继位。

问题是,真有人相信李嗣源所说的话吗?估计是没有的,所以魏王李继笈也是越想越绝望。他老爸英雄无敌,在当时背景下,尚且与李嗣源不能打一个回合;李继笈更不用说了,于是他也选择了自杀。

自杀是一种好选择,李嗣源不用背负弑太子的罪名了;李继笈的属下,也不用背负弑太子的罪名了;主管伐蜀大军的首脑,也可以带着这支军队,马上站在李嗣源一边,共同维护后唐的稳定团结。

事实上,后唐帝国迅速实现这种权力交接,意义非常巨大。

就如后唐使者对契丹皇帝所言,你们不要试图借后唐这种权力交接趁火打劫,因为李嗣源可以当皇帝,那是天意所归、民心所向,对此,你只要看看他接管后唐帝国有多顺利、有多容易就可以了。

对此,契丹皇帝也得服气。

当然了,对于许多卫道之士而言,看到后唐如此顺利实现权力交接,难免会说了,世风日下啊!道德沦丧啊!因为大火并呢?大火并在哪里啊?皇帝有难了,大家竟然都跟没事人一样,都纷纷站在了新主子身后,这叫什么事呢?

不过回看这段历史,幸好没有发生什么太大规模的火并,否则契丹趁势南下,会发生什么后果,谁知道呢?

(0)

相关推荐

  • 岳飞平定一地,宋高宗却命令他屠城:你看皇太后遭遇了什么

    南宋绍兴三年(1133年),江西虔州.吉州爆发的起义波及两广多地,声势不小,宋高宗赵构命岳飞领兵平叛. 岳飞到虔州,首战擒获了叛军首脑,叛军部众纷纷投降,虔州恢复了秩序.按照岳飞的方略,其部将徐庆很快 ...

  • 马全节:听人劝吃饱饭的孝子大帅 | 五代十国

    这哥儿们出身魏博,家里几代从军,不过都没出啥业绩.这哥儿们子承父业,很小就投效魏博军中,也一直没有大出息.直到魏州叛唐助力后唐明宗李嗣源上位,这哥儿们才荣升一州之长,自此开挂.之后,他防守边州,仅凭几 ...

  • 最惹不起的赌徒:输了就敢煽动杀皇帝!

    一般人赌博赌输了会怎么样?可能收手认栽,也可能输红了眼为了翻本不惜借高利贷乃至走上犯罪道路. 但犯罪和犯罪也不一样,有这么一个人,赌博输了多少,书上没写,咱也不知道,总之,应该是足够令他破产的,因为他 ...

  • 魏博作品《尘埃落定》

    <尘埃落定> 魏博 尘埃落定的时候 心便定了 任时光流走 不再纠结于过去的种种 不再懊悔 因为 世间事本无对错 不同的选择 会有不同的风景 落子无悔 才不枉岁月匆匆 成与败 泪与笑 都是独 ...

  • 魏博作品《门前,那一树樱花》

    <门前,那一树樱花> 魏博 不知沉默了多久 甚至在漫长的岁月中 早已忘记了你的样子 低头而过的时候 天上的风筝也跌进了草丛 而你 却又活泼泼地闯进来了 粉色的衣裙如同晕染过一般 一层一层又 ...

  • 魏博作品《望尘莫及》

    <望尘莫及> 魏博 一骑红尘 山顶的桃花 次第开了 赶了千年的路 气喘吁吁 却终只看到凋零 林下松间 一轮明月 弹一曲醉花阴 心中的蝴蝶翩翩 按捺不住 便用它作了酒 望向远方 真想捧住 被 ...

  • 硬笔书法——观魏博何相公猎

    硬笔书法——观魏博何相公猎

  • 新残唐五代演义 第十八回 自不量力朝廷蒙羞 边打边吓魏博丧胆

    话说,五月末,张浚率诸军五十二都及邠.宁.鄜.夏各蛮夷部落共五万兵从京师出发,昭宗登上安喜楼为之饯行.张浚屏退左右悄悄对昭宗道:"待臣先除外忧,然后再回来为陛下清除内患!"杨复恭躲 ...

  • 我与英雄面对面【魏博依篇】

    文/魏博依[初一] 自古历来,英雄好汉,人杰辈出,何谓英雄?有人说,岳飞是英雄,奋勇抗退金军,精忠报国,保卫江河,留下千古美名:有人说,文天祥是英雄,留取一片丹心,上阵杀敌,不图名利,芬芳流转青史:有 ...

  • 李存勖称帝后都干了什么,导致他晚年遭到兵变被害?

    唐庄宗李存勖(公元 885-926 年),唐光启元年生,小名亚子.他是唐代河东节度使李克用的长子,母曹氏,先祖属朱邪族 (西突厥部族名),因居沙陀赜,自号沙陀,以朱邪为姓.其祖父朱邪赤心有功于唐,赐姓 ...

  • 古装剧9男星「同款唐朝造型」!王一博、许凯帅气,吴磊《长歌行》太嫩,许魏洲被嫌丑

    2021年特别多以唐朝为背景的古装剧,像是<风起霓裳>.<长歌行>以及最新上档的<骊歌行>,而这三部剧的服化道都还原了唐朝服制,剧中男角都戴着唐朝特有的帽子,不过这 ...

  • 【市博科普】福州古厝系列(94)——魏杰故居

    古 厝 魏 杰 魏杰(1796-1876年),字从岩,号拙夫,鹤山樵者.祖籍福清市东瀚镇文林,出生于福州,清代著名诗人.书法家.藏书家.慈善家和著名盐商.精于农桑.盐务,颇有积累,家境殷实.其一生勤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