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文:杨林
写在前面:乡贤萧云从是中国实景山水画的重要人物,其经典版画作品《太平山水诗画》对后世影响深远。在明清时安徽太平府所属当涂、芜湖、繁昌三地,山水名胜众多,萧云从以写生为主,运用宋范宽、马远、夏珪,元黄公望、倪元林,明沈周、唐寅等诸名家之笔法,参以己意,实景写生创作,取法自然而高于自然,无一不具幽远之趣。此组作品,表现得既真实又有新意,43幅中没有雷同,各具特色,充分流露了画家热爱家乡的真情实感,亦是我辈学习的楷模,今重履乡贤萧云从之路,再绘《太平山水新诗画》。西河古镇离芜湖市不远,属芜湖市管辖,是芜湖周边难得保存比较完整而又有特色的古镇,我喜欢古镇特有的风韵,因此有机会我便经常到古镇走走,写生画画,时间久了便对古镇大概有了一点情感与了解。
中国古代择居建镇,大都离不开江、海、湖泊与山川,这对现代人来说是亲近自然最好的地方,对艺术家来说是取之不尽的源泉。古人云,靠山吃山,靠水吃水,道出了其中的真谛,这是因为水,是人类生存所必不可少的源泉,古人更是如此,同样在古代水路运输,也是最为重要和便捷的运输手段,中国现代的很多大城市也是沿江、沿河、沿海而发展起来的,西河为江南水乡古镇,便是因为具有了这样的自然条件。古镇坐落在青弋江畔,江水源远流长,上溯皖南山区泾县、旌德、太平数县,下流进入芜湖汇入长江,据当地县志记载,这座古镇有600多年的历史,明洪武年间就有村民开始在这里挑圩筑堤,周边百姓逐渐迁徙至此,渐成小集镇,因其坐落于青弋江西岸,故得名“西河”。是青弋江两岸周边地区,十分重要的水陆码头,明代时西河古镇就已经成为十分繁荣的大镇。
▲保存在西河城市记忆馆内的光绪二十九年八月的“西河公所”石匾
常到古镇写生,对古镇最感兴趣的就是古镇独特的民居建筑,古镇的房屋建筑非常有特色,虽然是倚水而建,却不同于其它的古镇,它们的大部分房屋和店铺,是建在青弋江大堤两侧的,是完全倚堤而建的古镇,因逐年防汛加固堤埂,堤坝越来越高,故老屋基有很多都低于路面,有的低达1.5米左右,旧时的古镇街心铺青石板路面,房屋沿江大堤逐年修建,向南北两边延伸曲折蜿蜒,至今已经约 1200米长,形成古镇是为重要的主街道。街道南北走向,宽窄不一,约3米左右,原老街两旁店铺门面飞檐对峙,有的门和窗户比街心还低;还有的干脆将原门改成了窗户,只有近年来重新翻建的一些门面才和街面高度相同,这也是老街的一大特色吧,沿河一侧的“洋码头”两边的旧宅,因逐年翻建,至今已经成为西河古镇最为亮丽的一道风景。
从“洋码头”河岸边看,因防洪需要墙高陡峭,基部麻石驳砌,拔地数丈,削壁 耸立,气势雄壮,后来的很多屋基是用水泥浇筑的了,所以汛期来时任凭水冲浪击,稳如盘石,但还是因为洪水的影响太大,日久必宜损坏,所以从河岸看码头两侧的房屋损坏了再修,修了又被洪水冲坏,如此反复,形成了别具一格混搭式建筑,这是其他任何一个古城镇所少见的,而且也只是在西河古镇这一带保存的比较完整,又座落在河堤上,高低错落有致。因此,这一带的建筑有清代的,有民国的,有近代的,也有现代的,当初修建的老百姓并没有那么强的意识,想刻意去怎么修建,应该是以牢固为本,因此砖、石、竹木、水泥钢材,青砖、红砖、大瓦、小瓦混建在沿河的数百米堤坝边,形成了别具一格,难以复制的混搭式建筑经典,这样的经典是一个历史时期的产物和见证,很难复制,我希望西河古镇不管怎么的改造变化,都应保存这段河岸边所独有的建筑之美。
每次到西河写生我最喜欢的地方便是这“洋码头”沿河所见的景色,他们层次丰富极富变化,非常入画。而河内侧房屋店铺多为数进串连,从街心有数条小道踏青石台阶,可下至圩内,如步入内街老民居的室内,可向下延伸十余米,但依然是逐层而下,直至圩内。
由于长年的不断修建,建筑的形制也是丰富而复杂,也是混搭式建筑群落,由于修缮不够,新旧混搭,杂树丛生颇有野趣,也是写生画画的非常好取景地,现在在圩内又修建了一个内湖公园,可能是当年挑圩时取土所挖,就是过去的西河陶塘,政府近年来投资进行了升级改造,景致也是得到了很大的提升,沿河步道可至老街下街头,很是方便。
整个千米长的街道,是西河古镇的核心价值所在,分为上街头、中街头、下街头,上街头外侧有章家巷、土地巷、下街头外侧有徐会兰巷、江东巷、中街内侧有芮家巷等,均与老街横连,通往沈公圩内,也可通向沿河水运埠头,几百年的古镇,历经兴衰,风雨飘摇,很多老的房屋已残破损毁严重,也有很多沿街的房屋损毁后重建,完全新式建筑,已经没有一点古镇的气韵和味道很不协调,通往圩内的房屋大多都已是新式建筑,老的已经非常的少了。散落其中的一些老建筑,也因没有人居住,而损坏严重。古镇的圩外侧部分靠近江边,因为迅期江水的影响,而保留了很多自然的特点,这里也是呈现出了所有的,江河湖滩特有的景致,而这一带沿江区域,也是画家最为喜爱写生的地方,虽然有很多房屋损毁,院落和树木杂乱的生长着,有的村民利用空地种上了蔬菜,又更多了一份自然的生活气息,因为古镇是建在圩堤两边,所以无论是从圩内还是从圩外看古镇,古镇建筑层层叠加,更加富有了层次的变化,立体感也更强了。而圩外侧因为树木更多一些,杂树与古民居混搭,这就是我们常说的自然与人文的气息,国画写生是最好不过的地方,我每次到古镇,在这一代稍走走就可以找到满意的写生地,我便坐下来听着水声鸟鸣,歉意的享受着写生的快乐时光,每次也是收获满满。
旧时的古镇是离不开商业的发展,而明、清时的西河古镇商业无疑是十分发达的,是周边数十公里内的商业重镇,新中国成立后的70、80年代古镇的商业都还是比较繁荣的,因为那个年代的陆路运输尚不象今天这么发达, 水运仍然是十分重要的运输手段,纵观西河古镇的发展历程,就是中国内陆水运的发展见证。
据史料记载古镇也是几经兴衰,早在明隆庆年间,水路交通成为方便,往来船只常序泊于此歇宿,逐渐成为山区竹、木、柴、炭销售中散地,来自下游的粮商在此设点收购粮食,商业市场非常热 闹。但据记载的在明万历年间,因兵乱,房屋 店铺焚毁严重,居民流离失所,集镇经济趋于萧条衰落。
但社会是不断的发展和进步的,西河古镇也同样在这历史的长河中,经历着一次次的兴衰,古镇发展到清朝中期又兴旺起来,并且达到鼎盛,人民生活安定,行商者渐多,集镇复于繁荣。竹木手工制作业盛行,街头巷尾遍及竹木器店 铺,大户人家开设粮行,收购粮食运销沿江城市,河岸上还有竹、木商行。此时街道逐渐扩展向北延伸,镇上除山、杂、百货店外,还新开槽坊(酿酒)、糖 坊、药铺、烟店、客栈、醬坊、饭馆等,商业兴旺,咸丰年间,由于太平军与清兵在 此筑营鏖战,迂回四年之久,百姓蒙受其难,店铺又多为倒闭,居民背井离乡,街镇再度衰败。
民国初年,集镇又趋于复兴,青弋江中过往船筏增多,大批的竹木排筏由山区运来,停靠于此,船只往来也很频繁,此时集镇已成内河天然码 头。二十年代末,三十年代初,集镇商业发达,据老年人介绍,各种店铺有一百多家,有糕饼店、中药店铺,布店、浴池、茶馆,还有杂货店粮行等各类商店种类繁多。
另外,小商贩遍及全街,古镇的老人说80年代左右西河古镇还有很多的手艺人在此经营,最多的是木匠、瓦匠,都是比较高级的工匠,在家做一些传统的木工制品批量销售,如桌椅、板凳、盆等生活用品,后来由于水路运输的衰败,大部分外出闯荡,但都因为手艺精良,颇受社会欢迎,因此都比较成功,也就在异地发展不再回到西河,留在老家的房子因无人管理而逐渐的衰败,今天看来真的是十分的可惜。
漫步在古镇的街道上,尚可看见旧时留下来的商业痕迹已经不多,但是还是有一些残存的印记,让我印象深刻的,如“??自制酱”的毛笔手写牌匾,特别的让我难忘,因老酱坊的房屋建筑几近倒塌掉,再不抢救维修,很可能这个遗存再有几年就不复存在了。
古镇上的老人告诉我,过去镇上共有两个酱坊,这尚存“??自制酱”的是一个小的醬坊,叫“武松自制酱”,还有一个大的酱坊,叫“陈家大酱坊”,现在已经改成了一个比较高档的客栈,我还在里面用过餐,过去的酱坊都是前店后厂式的,从原料的采购、生产到销售都是一体化的,主要制作各种酱菜和豆制品等,所以醬坊的规模是比较大的,也很受当地人欢迎,我问老人酱菜是很受中国人喜欢的食材,为什么会倒闭掉?
他告诉我,在计划经济时代,所有的商品和原材料都是由国家统一调配,老的私有经济,因无法采购到原材料而不得不中断生产,直至倒闭,如此想来,一个延续了百年的品牌,就这样而没有延续下来,真的是很可惜的。
在老街依稀可见的残存古迹,还有一间“陈恒生老店”,老店的门楼上有一青石牌匾,牌匾虽然惨遭破坏,但当年的气息和古韵尚存,店面高大威严,而且正好在老街的中间,是一间传统的中药店铺,据说当年镇上的中药店铺共有六家,最大的是“陈恒生”、“太和春”、“胡广生”,都自制中药,诊病配方,生意兴隆,远近闻名。从尚存的建筑便可见当年的豪华和气派,是目前在古镇上,难得一见的,保存较为完整的旧式店面,现在是一家中西合璧的“西美咖啡厅”,老的门框上还有改革开放初期残留的“录像厅”,三个仿宋油漆字,保存着一个时代的曾经走过的印记,这就是今天真实的西河。
每一个古镇,总有那么一两个大户人家的院落,会给你留下深刻的印象,西河古镇的“王家大院”,就是目前西河古镇上保存的最为经典,且富有传奇色彩的的大院落。
“王家大屋”就坐落在老街的上街头最南头, 因年年涨水,年年修圩,老街的街面明显的高于王家大宅的地面,由老街步入王家大宅,要向下走好多个台阶,这和我们在其他古镇所参观的,很多大户人家宅院要高上好几个台阶有所不同,由于街面很高,站在街面上看王家大宅也就不显得那么的高大和雄伟。现在的王家大宅大约建于清朝中晚期,仅存的大宅房屋,为原宅的前厅及第一进,其余均已损毁,1938年日军侵占西河,大宅被日军强占,并且在后院挖一水牢用作关押被捕新门四军战士,今遗迹尚存,这些都是西河历史的见证。近年来这里曾是数部影视作品的取景地之一。现存的大宅的门楼四柱落地,两个飞檐翘角雕梁画栋还是显得非常的气派和讲究。进屋正堂同样带有天井采光,这个是皖南民居所常有的建筑形式,大门高大厚重,上面还包了铁皮,可防匪防盗,门上留下了很多的战争时代的刀枪印迹,每个印迹都在讲述一段历史故事,正堂后面还有一进,就是保存的日军水牢场所。整个大屋分楼上、楼下,共有十多间房屋,从保存的大宅主体建筑来看,无论是做工还是用材都是比较讲究的,但相比起徽州地区的一些经典古民居,还是略有差距的,我想这可能和古镇的涨水与兵乱有一定的关系吧,因顺堤而建,房屋逐渐向下,因此整个屋基,也很难保证在一个完整的平面上,工艺上的难度比较大,成本代价也就比较高。目前的王家大宅是一个小型的民俗陈列馆,展示了很多的传统民俗用品与生活用品,很好的向我们展现了,旧时古镇人民的生产与生活习俗,在古宅的空间和氛围中,很容易将我们带入那个曾经繁华的西河古镇,古镇的历史无疑是悠久的,展望未来西河古肯定会越来越好,迎接她的又一个,发展与繁荣昌盛的新时代。
西河的故事还有很多,我还会经常来西河写生,把西河的过往与发展留在我的笔下。写在后面: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我们所面临的时代已经和萧云从先生的时代完全不同了,今天的中国繁荣昌盛,国富民强,我们不但有了更加丰富多彩的艺术表现手段,芜湖的区域也在不断的调整和变化中发展壮大,从芜湖博物馆,芜湖历史沿革表中可以发现,芜湖有记载的最早在春秋时期,(公元前770年至前476年),最早出现太平洲的时间,应该是(公元1111年),至明、清改为太平府,明、清时太平府下辖,芜湖县,繁昌县,南陵县。如今过去的庐州府无为州,也划归芜湖市管辖。可见芜湖的版图是在不断的变化和扩大中,我们有必要用今天的眼光,画出我们今天最新最美的太平山新诗画,这也正好契合了诗画我们今天太平盛世的主题思想,我将延着这个方向一直画下去。
画家简介:
杨林
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
安徽黄岳画院院长
徽州碑林艺术馆馆长
零界点:朱零山水画研究会副会长
曾获全国首届扬州八怪杯
书画大奖赛一等奖
尚意2017全国美展最高奖(中国美协)
2018中国福州海上丝绸之路中国画展最高奖(中国美协)
入选2017泾上丹青全国美展(中国美协)
入选2018山水砚都多彩肇庆全国美展(中国美协)
2019年弄潮杯全国中国画大赛优秀奖(西泠印社主办)
2019首届吴昌硕国际艺术大奖赛二等奖(西泠印社主办)
2020“中国美术世界行”成果汇报展最高奖(中国美协)
建国70周年安徽省美术大赛优秀奖(安徽省美协主办)
2017年安徽省美术大赛最高奖第四届“弄潮杯”钱塘江金石竹木拓片展二等奖(西泠印社)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