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39.详说文言文的“兼词”

439.详说文言文的“兼词”

文◉杜若东

温馨提醒:请使用本公众号左下侧精选菜单中的号内搜功能,搜索你感兴趣的文章。欢迎您关注下载我的原创书《高中生文言精解一本通》(22万字)《百余汉字探秘》《左传成语典故精释》等有关学好文言文的六本原创电子书

文言文法

兼词最早是由杨树达在《文言文法》中提到的,他说

“这类词(即兼词,若东按)的特点是,以一个字,却同时起两个不同的词性的作用。有些是合音词,有些却不是合音词;譬如常用的'诸’字,有时是'之于’两字的合音,'之’是代词,'于’是介词,那么,这一'诸’字便同时既起代词的作用,又起介词的作用,'一身而二任了’。因此,我管它叫兼词,因为它表面上只是一个字,却兼任两种词。”

简单说兼词就是指有两个词的意义和作用的单音词,它所兼有的两个词属于不同的词类。下面将文言文中常见的“诸”与“焉”的用法列举如下:

1.“诸”可译为“之于”或“之乎”

(1)当用在句中时相当于“之于”(“之”是代词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他、她、它”),“于”根据文意灵活译出。

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愚公移山》)

乃赏成,献诸抚军。(《促织》)

(2)用在句末时相当于“之乎”(“乎”是疑问语气词,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吗”),“之”作代词,一般指事情。

王尝语庄子以好乐,有诸?(《庄暴见孟子》)

子闻乎?(《左传?昭公八年》)

文王之囿,方七十里,有诸?(《孟子?梁惠王下》)

2.“焉”根据语气的不同,可理解为“于何”(在哪里)或“于此”(在、从这里),“于彼(在、从那里)

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在哪里)

青麻头伏焉。(《促织》,在哪里)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论语·述而》,在那里)

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桃花源记》,从这里)

还有一个“盍”,做兼词讲是“何不”的意思,如:颜渊、季路侍。子曰:“盍各言尔志?”(《论语·公冶长》)

“盍”有时会以“盖”的形式出现,如:夫子之道至大也,故天下莫能容夫子,夫子盖少贬焉。(《史记·孔子世家》)

注:成语“居心叵测”中的“叵”也是兼词,理解为“不可”。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