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星堆民间有个玉字板,工匠不懂华夏文字的规律,将其雕成艺术品
在三星堆民间收藏的文物中,存在一个特殊的玉质字板,它被专家认定为赝品,原因是造假者根本不懂华夏文字的一个书写和组成规律。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如果您想知道,就让小编来为您揭秘:
(本文所有图片,全部来自网络,感谢原作者,如侵犯您的权利,请联系本号作者删除。图片与内容无关,请勿对号入座)
三星堆遗址于1929年出土,其出土时间约有100年左右,该遗址出土文物十分众多,令其一跃成为我国西南地区重要的古人类文化遗址。值得一提的是,在早年三星堆遗址出土过程中,不少文物都因为保护疏忽而流落至民间,甚至被贩卖到海外,让我国文化宝库蒙受了巨大的损失。也正是因为如此,民间也自发形成了“三星堆文物收藏组织”,其目的就是大量收藏三星堆文物。
在民间文化收藏中,有一组特殊的文物,它们是七块大小相等的玉板,长度4.2米、高63至 70厘米,厚度超过2厘米。玉板顶端刻有8个圆雕飞鸟,下端平直插在8个凿在凹槽的神兽、牛、虎、龙背上。玉板的正面部分浮雕2 株神树以及2个玉尊、1个神坛。在其两侧部分,分别站着10个身着长衣,或手握活体神龙,或举鹰头法器,或头上顶尊的巫师,面对三层高台上的神坛,庄严祭祀的场面。更重要的是,在玉板的背后位置,居然刻着240多个如同核桃般大小的文字,收藏家们都认为它们是古蜀国的文字,但其具体释义尚未得到解读。
玉板上的字迹究竟该如何破译?考古专家们并未对该问题进行思考,因为在回答该问题之前,考古专家们更想揭开另外一个谜团,即玉板上的文字究竟是真是假?如果想要解开这个谜团,就必须要弄清一个重要的事实,三星堆文明虽然神秘莫测,但其本身仍然属于华夏文明,是华夏文明的重要分支。正是因为如此,我们必须要以对待华夏文明的眼光去看待三星堆文明,否则的话,研究方向必然是缘木求鱼,得不到任何的进展。
现代汉语文字数量庞大而繁杂,但汉语文字却也是一步步演化而来的产物。汉字的演变经历了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隶书、楷书以及行书等等,如此才最终演化为今天的模样。与此同时,汉语在语法方面还存在诸多讲究,如主语、宾语、谓语、定语、状语、补语等构成,在语法结构上也相互支撑补充。也正是靠着极其复杂的知识结构框架,华夏语言才能常盛不衰,永远在世界语言中占据重要的一席之地。
在研究过程中,考古专家们意外地发现了一个特殊的现象,原来在玉板的240个字中,他们并未找到完全相同的两个字。如果从研究角度来看,该现象似乎并不稀奇,但在场的汉语言专家却认为,正是看似寻常的背后可能就藏着非同寻常。
对此,汉语言专家举了一个例子,他说:“星期天,小张领着他的小狗去公园游玩,他高高兴兴地走进了公园,在玩耍的时候,一不小心,将小狗弄丢了”。
这句话看似很简单,但其中也有汉语言本身的特色,句子中“的”“小狗”“了”“他”全都出现了两次,它们都是句子中起重要作用的高频词汇。与此同理,在超过100字的文段中,必然会出现两个甚至多个相同的字词。
反观玉板上的240个神秘字体,根本没有两个完全相同的字,由此我们也能判断,该玉板应是工匠制作的艺术品。
考古专家提到,造假者之所以会露出马脚,其实正是刻意为之的结果,他们生怕在制假时出现破绽,于是便挖空心思“造字”,最后竟变成了“画虎不成反类犬”,自己的“苦心经营”反倒是成为了绊倒自己的石头,真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华夏文化孕育的汉字是存在造字规律的,造假者永远都不会想到,自己在制假的过程中百密一疏,被考古专家的火眼金睛识破,想来真是令人感到发笑。
参考资料:《三星堆之谜》 四川出版社出版 刘明著
文澜海润工作室主编文秀才,本文撰写:特约历史撰稿人:常山赵子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