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古论今话青海2021-6 雅丹地貌
1899-1901年,瑞典探险家斯文·赫定在中国罗布泊进行了第二次探险考察。考察过程中,斯文·赫定在罗布泊附近的孔雀河两岸看见了一种特殊的“台地”,并向他的维吾尔族向导问起这种地貌类型的名字,斯文·赫定则根据其读音写为“yardang”,该词在维吾尔语中的原意是“具有陡壁的小丘”。1903年斯文·赫定在此次考察报告《中亚和西藏》中,提到了这种特殊地貌的命名过程。在此后的诸多著作中,都提到了“yardang”一词,其中在《游移的湖》中对其形态进行了详细的描述:这些雅丹越来越高,形态也越来越精彩,如桌状、飞檐、雕塑、塔形、城墙状、古屋、壁垒、卧狮、伏龙、狮身人面像和睡犬等。
随着该著作被译为多国语言,在全球广泛流传,很多地质地理学家也逐渐接受了“yardang”这一地貌名词,并将与此相似的地貌类型称为“yardang”。斯文·赫定的著作中最早被翻译成中文的是《我的探险生涯》,书中提到了“雅尔丹”一词,这也许是“雅丹”最早出现于中文图书的形式。据目前所查到的文献资料来看,国内最早使用“雅丹”一词是在1936年陈宗器发表于《地理学报》的《罗布淖尔和罗布荒漠》一文。在该文中将现在的雅丹地貌分为迈赛、雅丹和白龙堆三种。此后“雅丹”一词也逐渐被国内学者所接受,成为此类特定地貌的称谓。在此之前,雅丹还叫过“剥蚀蚀丘”、“沙漠城”、“泥狮”、“土阜”、“魔鬼城”等不同的名字。
雅丹地貌一景 2021.6摄
雅丹形成发育的基础是岩石,这些不同硬度、不同时代的岩石绝大多数分布在极端干旱而且植被稀少的平原地区,大风是雅丹最主要的雕刻师,洪水的来临也会改变雅丹的形状。另外,还有一小部分分布在较为湿润的洼地,但是含盐量高的空气能够加速岩石的风化,地下水的浸泡也会加速雅丹的变形,以至于根基不稳,发生坍塌。
雅丹地貌一景 2021.6摄
世界各地都有雅丹分布,如西亚(特别是阿拉伯半岛)和中亚,非洲撒哈拉沙漠和纳米布沙漠,北美西部荒漠地区,南美洲西部海岸荒漠区,欧洲西班牙的埃布罗低地。中国主要分布在罗布泊、哈密、疏勒河中下游地区、柴达木盆地和内蒙古乌盟等地。这些雅丹有不足1米高的小呆萌,也有高30米、长上千米的巨无霸,有的已经形成数百万年,有的还不到100年。由于所含矿物质的不同,他们主要呈现为黄、白、红三色,在瀚海中静静伫立,直到地老天荒。
雅丹地貌一景 2021.6摄
柴达木盆地雅丹,这里极端干旱,四季多风,最大风力可达12级以上。昼夜温差大,常达30℃~40℃,地表温度有时达到60℃以上。热胀冷缩的效应,地表出现裂隙,洪水、风沙沿着裂隙不断冲刷、打磨,裂隙越变越宽,越变越深,天长地久,就形成雅丹地貌。
雅丹地貌一景 2021.6摄
雅丹地貌一景 2021.6摄
雅丹地貌一景 2021.6摄
雅丹地貌一景 2021.6摄
雅丹地貌一景 2021.6摄
雅丹地貌一景 2021.6摄
2021.6.28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