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做“菇工”,莫做“菇农”。
我没喝醉,,我也不喝酒。
似乎没有人听过“菇工”的说法,而“菇农”则几乎天天挂在耳边,何以今天无事生非有此一说,且听我慢慢道来。
我的朋友c老师在帮一家企业做草菇菌种,最近遇到一件事儿,他们一家老客户,说前不久一批出菇情况不对劲,许多地方不见出菇,或者极少。
由于是老客户,对方一直用他们的菌种,所以也不敢贸然就怪罪他们的菌种。而c老师最近特别给我的另一个基地供过菌种,反应也很好,所以我当然同样不怀疑菌种问题。当c老师把有关情况告诉我的时候,我断定是对方工作没做好的情况可能性更大,而c老师认为,他发现出得好点的地方光线略强,所以怀疑是管理时光线不足。
我当然很清楚草菇是对光线要求很低的菇种,所以并不同意c老师的观点,我认为是光线强的地方风力和热量导致覆土(忘了说明一下,是聊城方法)透气更好所致。
时间过了三天,c老师又发信息来说,其他地方也陆续开始出菇了,除了时间推迟,基本上没有问题。
那么毫无疑问是覆土和喷水问题导致了异常。一方面厚薄不均,然后还喷水偏重,导致表面板结,这样一来,菌丝穿透土壤就更难了,没有足够的菌丝出来,自然菇就出不来了。
正是这样一个问题,导致了一场虚惊,而对于我来说,又恰好是一个教育从业者的机会了。
众所周知,工业上为了产品的一致性,必须有各种参数,甚至包括环境。而与自然气候息息相关的农业,似乎参数就不那么多了,这显然是传统农业思维的错误认识。
要把农业做好,其实在工艺技术操作方面,同样需要许多标准和参数,但我们许多从业者的心理状态是“菇农”意识占据主流,所以喜欢凭感觉,凭经验。而其实,所谓的经验,其实是对于参数的模糊掌握理解,这就注定了误差会比较大。
包括手工装袋这种简单活,都存在不同人在松紧和重量极差的明显特征。所以经验这东西,本来就不是很靠谱,如果参照系和环境变化超越经历,经验就完全无用了。
类似的情况还有一个做香菇的,小伙子一直在师傅指导下做,后来师傅逐渐脱手,他就注水过火了,当然情况不妙,然后为此师徒反目,都来找我。我通过现场了解,发现这个问题后,把这师徒俩好一顿糗。因为师傅教的就是经验,而非参数掌握,当然徒弟也好不了,明明有迹象表明在这种情况下通风有助于解决问题,他也不注意。菌棒沉甸甸他也没感觉,这就是土师傅遇到笨徒弟的事体了。
农业当然有参数,菌业尤其,但很多人是不爱用参数的,“老师傅”们也特别喜欢炫耀感觉,不能不承认有个别人的感觉很灵敏,类似生物探测器,但并不是每一个人都能有这种特质。所以,从可靠度和精准度方面来说,使用参数是科学和工业的方法,使用经验感觉是农民传统方法。改变的关键在于你的基本思维模式必须是工业方式的,这不就是“菇工”了么?
现在回过头来看我的题目,会不会感觉工业思维对于菌业生产的重要性更大些了呢?要给自己一个这样的提高,你就要成为“菇工”,即有工业思维的菇业工人,而非动辄谈经验感觉的“菇农”。
你能做到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