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中汤:为伤寒论核心方-太阴脾胃病】精

《伤寒论》理中汤

别名人参汤《金匮要略》卷上、治中汤《备急千金要方》卷二十、理中煎《鸡峰普济方》卷十二、人参理中汤《校注妇人良方》卷二十。

处方人参、干姜、甘草炙、白术各9克。

制法上药切碎。

功能主治温中祛寒,补气健脾,治脾胃虚寒证,自利不渴,呕吐腹痛,腹满不食及中寒霍乱,阳虚失血,如吐血、便血或崩漏,胸痞虚证,胸痛彻背,倦怠少气,四肢不温。现用于急、慢性胃炎,胃窦炎、溃疡病、胃下垂、慢性肝炎等属脾胃虚寒者。

用法用量用水1.6升,煮取600毫升,去滓,每次温服200毫升,日三服。服汤后,如食顷,饮热粥200毫升左右,微自温,勿揭衣被。

备注方中干姜温运中焦,以散寒邪为君;人参补气健脾,协助干姜以振奋脾阳为臣;佐以白术健脾燥湿,以促进脾阳健运;使以炙甘草调和诸药,而兼补脾和中,以蜜和丸,取其甘缓之气调补脾胃。诸药合用,使中焦重振,脾胃健运,升清降浊机能得以恢复,则吐泻腹痛可愈。

01

脾脏在中医理论中是很重要的脏器,位于五脏之中央,其余四脏都是被脾脏所传输的能量供养。脾脏主管人体水液与食物的转运,并且将其转变为营养人体的物质。胃在接纳了食物和水以后,需要脾脏完成接下来的运化。在脾阳的推动下,才能将食物进一步消化,消化的精微物质也要在脾阳的作用下才能向上输送给肺脏,经过肺脏的输布,最终散布全身。因此脾脏被称为后天之本。而脾脏的功能发挥与否,全靠脾中阳气,简称脾阳,脾阳不足则身体会出现种种异常情况。

《伤寒论·辨太阴病脉证并治》专门论述脾阳虚衰的临床表现,以及治疗方法。脾阳不足会有哪些表现呢?第一个表现便是腹满,脐周最甚,不是剑突下的胃脘,也不是膀胱子宫所在的小腹。中医称之为大腹,位于脐周。因为脾脏主大腹,这一块区域归脾脏掌管,因此脾阳不足这一块区域也会相应的出现问题。而这种满用手轻轻按压反而觉得舒服,不会抵抗,也不会疼痛。这种胀满还带有畏冷感,有点冷风吹到,或是吃点稍微冷的食物就会加重,热敷会觉得相当舒服。

脾阳虚表现:食欲减退、舌苔水滑、四肢不温、大便稀溏、四肢浮肿、舌淡胖嫩、胃痛而喜温喜按、腹胀等。

呕吐而胃口欠佳。脾脏主管着食物和水的运化,脾阳不足,脾脏功能下降,导致胃不能消化食物,进而上逆为呕,但是这种呕吐来势缓慢,并且呕吐物不是清水。由于不能消化食物和水,自然就不想吃饭,同时也不想喝水。所谓自利不渴者,属太阴,以其脏有寒故也(《辨太阴病脉证并治》)。拉肚子而且不口渴,就是脾脏虚寒的典型表现,这就是医圣张仲景教给我们的辩证方法。

慢性加重的腹泻。脾脏虚寒引起的腹泻不会突然爆发,他的势头比较缓慢,如果不进行治疗,多有慢性加重的趋势,在饮食不洁、腹部受凉后出现或加重,大便溏薄,不成形,一日可能有多次腹泻。

反复发作的腹痛。脾阳不足导致的腹痛也是在脐周,疼痛绵绵,时作时止。腹痛隐隐,不显著,程度在可以忍受范围内,腹痛呈阵发性,喜温喜按,畏寒畏冷。这些不适症状都是脾脏功能低下所导致的。那么用什么方剂治疗呢?理中汤是温补脾阳的特效方剂。

理中汤:干姜、白术,温化寒湿;人参、甘草,补脾益气。

理中汤出自《伤寒论·辨霍乱病脉证并治》。理中的意思便是理中焦,中焦所致的就是脾胃。理中汤由人参、白术、干姜、甘草各三两(现代计量曰15g)组成,作为丸剂称为理中丸,作为汤剂则是理中汤。《伤寒论》所讲理中丸不及理中汤,汤的效果更佳,而且方便加减。

理中汤最重要的配伍是干姜和甘草两味药,干姜能走中焦,为温养脾脏的最重要的药物,能够补充脾阳之不足,散脾脏之虚冷。配合甘草,使干姜的温性更加持久。脾脏阳气充足则诸证消失,人参则为补充脾脏之气,加强脾脏的功能。白术健脾燥湿,能够止下利。

02

怕冷为什么吃桂枝汤不管劲?为什么用附子不管用?我这辈子治过好多,非常难。最后我就转了脑子了。就知道人冷了吃碗汤,身上马上就不冷了。人怕冷,不是光肾的事。脾阳败了,冷就治不掉了。所以想起来理中汤——理中汤是张仲景伤寒论的核心总方。人的生死都在理中汤上,没有发现理中汤这么好的。伤寒论三百七十五方,理中汤是个核心。可是后人不知道利用,光知道从皮毛去治......。

脾为后天之本,能量不转化,热不对外来,这个冷你永远治不掉。你光治皮毛有什么用?要大量的营养才能化为能量。理中汤就这几味药,你看仲景用多大!都四两哎。这四味药放在一起,有多大的能量!你后人用药哪有用这么多的?用10克20克,吃了根本不管劲。下半身怕冷,再把附子加上。

冷,也就是脾胃虚了。仲景为什么立下理中汤?你中不建,什么都没有了。只有大剂量的理中汤,才能把脾建起,人能量才能够。这种冷,你还要分清,就那一味药来回调换——冷于中干姜大,冷于下附子大。

万病不要离开脾胃,方方不要离开理中。里面不化实,理中只管用。里面化实,大陷胸出现了,大承气出现了,你还用(理中汤)吗?那就不用了。大陷胸出现了,大承气出现了,泻过就补。大陷胸汤喝过了,人就不着了(不行了)。为什么郝万山讲过,独参汤一杯人就还过来了?我们知道这个道理,就明白了。别看大实,那是临时的。肚子一泻,热一去,邪一走,赶紧要补。

理中汤是张仲景三百七十五方中的核心方,建中还不是。你把理中汤加减好了,这本书就写成了。抓住理中汤,抓住脾胃,这本书写出来太有价值了。......你把中焦补足了,轻易就受不了凉。脾胃是后天生命的来源,理中汤是张仲景三百七十五方中的一个核心方。伤寒读到一定程度,明白道理了,病为什么治不好?治到一定程度又犯?就是因为脾胃功能没有建起了,临时外感解了,脾胃功能还是虚的,停两天又不行了。

一旦病治不好,你就想起理中汤;一旦表解不开,你就想起麻附辛。这两个方子常用不会错,这样纲领就抓住了。别看他嘴苦,嘴苦是功能不行了,外邪走不掉了,嘴才苦的。功能一健全,邪一走,嘴想苦也不得苦。

03

理中汤类方的加减证治

摘自《伤寒论十四讲》,作者/刘渡舟。

理中汤类,指的是理中汤、丸,桂枝人参汤,甘草干姜汤三个方剂而言。这三个方子,应以理中汤为代表,其他方剂则是由理中汤加减变化而成。

一、理中汤

理中汤是治疗太阴脾气虚寒证的主方。脾居中州,依赖脾阳的运化功能而升清降浊,运化水谷精微而为后天之本。若中阳虚衰,脾阳不运,则寒湿不化,升降不利,即形成了太阴为病。

其症状表现为:腹泻益甚,腹胀不减,时腹自痛,不欲饮食,脉沉迟无力,舌淡苔白。治用理中汤温中暖寒,健脾运湿,使腹泻止则病愈。

理中汤(又名人参汤),由人参、白术、干姜、炙甘草组成。方中用人参、甘草以补脾气之虚;干姜、白术以温脾寒而化湿。服理中汤后,要经一食顷的时间,须饮热稀粥一升许,避寒保温,勿揭衣被。

理中汤有随证加减之法,录之以供参考:

若兼见脐上筑的(即脐上悸动之意),为肾气发动之兆,应去白术而加桂枝降逆平冲;

若呕吐频繁的,为胃气上逆之候,则应去白术而加生姜和胃止呕;

若腹泻为甚的,虽然有吐,还得用白术补脾以止泻;

若心下悸而小便少者,则为夹有蓄饮之征,可加茯苓以利其小便;

若口渴而欲饮水的,则属脾虚而津液不布,则应增加白术的剂量,补脾以行津液;

若中寒甚而腹痛者,则应增加干姜的剂量以暖脾寒;

若腹不疼而胀满为甚的,则应去掉白术,而加附子以助阳消阴寒之凝结。

至于理中丸,它的药物同理中汤一样,只是改汤剂为蜜丸如鸡子黄大。以沸汤和丸,研碎,温服,日三丸、夜二丸为准。若服药后腹中未热者,亦可增加到三四丸,量病情轻重而定。

理中丸的适应证有二:一是治吐泻而不饮水的寒性霍乱;二是治大病瘥后,胸上有寒的“喜唾”之证。

余在青年时期,一次因食生冷而致脾寒作泻,乃就医于某老中医。诊毕授以理中丸,嘱曰:白天服三丸,夜间服二丸。余服药一日,下利依旧,腹中仍疼胀。

乃问于老医,胡不效耶?曰:腹犹未热?答:未觉。曰:第服之,俟腹热则病愈矣。后果然腹中发热而病愈。当时颇奇其术之神,后学《伤寒论》理中丸的方后注,方知出自仲景之手,而更叹老医学识之博。

二、桂枝人参汤

桂枝人参汤即理中汤加桂枝。此方治疗太阳病的外证未除,而大便利下不止,心下痞硬,表里不解的“协热利”证。《伤寒论》中的协热利有两种情况,一是表里皆热的葛根芩连汤证,二是表里皆寒的桂枝人参汤证。两者虽皆名“协热利”,但有寒、热的不同,临证之时,务须注意寒热病情,不得混淆。

陈某,19岁。头疼身痛,发热恶寒,大便作泻,每日四五次,无红白黏液,腹中绵绵作痛,切其脉浮弦而缓,舌苔薄白而润。前医用“藿香正气散”未能取效。余辨为表里皆寒的“协热利”证,遂用桂枝人参汤,令其先煮理中汤,后下桂枝,日、夜服之,两剂而愈。

三、甘草干姜汤

甘草干姜汤就是甘草和干姜组成的方子。但甘草必须蜜炙,干姜必须炮黑,甘草的剂量应大于干姜一倍之上。

此方在《伤寒论》治疗误发少阴之汗,而手足厥冷之证;在《金匮要略》则治疗肺痿吐涎沫,不渴,遗尿,小便频数,头目眩晕,而多涎唾之证。总的来说,此方温肺、脾两太阴之寒,达阳气、行津液为其所专,临床疗效较佳。

据余所知,经方中用两味药组方治病的,有桂枝甘草汤之治悸,芍药甘草汤之治挛,甘草干姜汤之治寒,赤石脂禹余粮汤之治利,皆是药简效专,用之令人称奇。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