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例病人几十年来病发不断,发作就是一身疹...

本例病人几十年来病发不断,发作就是一身疹子,全身发痒。几十年来肯定光顾过很多医生,治疗少效,多半是把思维局限在寻常概念中,这个病的寒热辨别要撇开教科书的束缚才行。在中医看来,痒都是风引起来的,有个特殊的病名,叫皮肤生风,是皮肤缺乏津液精血的滋润导致。按照中医教科书的辨证论治,引起这个风的原因,有邪热生风、血虚生风、血热生风、血燥生风、阴虚生风等,唯独没有阳虚生风、内寒生风。好像这个风证就没有寒证似的,其实这个病人的情况就属于寒证。
这里重点说说阳虚生风的问题。这个观点我已撰专门论文发表,刊载于《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2016年第6期第1篇即是。
病人的寒热感觉并不明显,但从舌脉来看,脉沉细而迟,显然不是有热的征象,应该是阳虚内寒;舌质淡白不红,舌体胖大,两边白腻苔,这更不是血虚血燥血热的反映,主要反映出来的是一种阳虚里寒,内环境的阳虚,导致寒浊凝积。阳本来就不足,又被寒凝阻滞,不能畅通到肌表皮肤。老祖宗在《黄帝内经》里说:“卫气者,所以温分肉,充皮肤”,这个卫气也就是阳气,是主管人体防卫工作的部分,中医学称为阳气的卫外功能。它可以温暖和充盛在皮肤肌肉,一旦阳气不足,阳虚而卫气不充,皮肤肌肉的温暖和充盛得不到保障,叫皮肤分肉失养,气血运行不畅,因而风行于皮肤,引起阳虚寒凝而生风,瘙痒的问题就会发生。
阳虚的原因是在里的寒湿寒浊太多,这些东西属阴,通常就称为阴盛阳虚。这个病人的风就是寒凝所导致。显然,这样的病情用清热、滋阴、润燥、养血的方法治疗,没有触及到病的本质,疗效肯定不会很好。前面的医生就肯定用过这些治法,收效不好,所以几十年来一直反复发作。我治疗的着眼点并不把消风止痒放在第一位,而是首先着力于温养扶助人体的阳气。用方实际上是麻黄附子细辛汤与阳和汤合方加减而成,意在温阳以化除内环境的寒湿冷凝,恢复卫阳的温养作用。卫阳恢复温养分肉的功能,皮肤瘙痒的毛病就随之消失。
这里涉及阳虚是否也能生风的问题。中医教科书没有阳虚生风的理论,临床上这种情况并不少见,我凡见到病人有阳虚阴寒的表现,通常都会首先考虑温阳消风,并且疗效相当不错。所以,临床辨清病证最重要,不可被教科书局限辨证思路-潘远根《悟透寒热即良医》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