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十条中医临床用药经验2021.3.6
一、
南齐褚澄有“博涉知病,多诊识脉,屡用达药。”的提法,意思是说:医生只有多临证,才能够懂得病情脉象,掌握药性和疗效。
二、
肩井穴可一针扎死人,故不能直刺,只能平刺,一般不针,可用手指点按。胸背部穴位,均要平刺、浅刺,方可万无一失。
三、
女子尺脉涩微、细、弱可见痛经。
妇女尺部脉微弱涩,少腹疼,身恶寒,年少无子,年老血干。
女子尺大于寸脉,男子寸大于尺脉为正脉。
尺脉细数尿淋涩。
关脉浮腹胀,左浮加隐隐痛。
喘息之人脉多见滑。
“虚实之要,莫逃于脉,如脉之真有力,真有神才是实证;脉之假有力,假有神,便是虚证。”
“一脉一形,各有主病,数脉相兼,则见诸证。”
四、
《素问·经脉别论》中说:“中焦受气,取汁变化而赤是谓血。”“食气入胃,其纯津液之气,归于心入于脉,变赤而为血,血有余则 注于冲任而为经水。”
五、
凡一切阳虚者皆宜补中发汗,一切阴虚者皆宜养阴发汗。挟热者皆宜清凉发汗,挟寒者皆宜温经发汗,伤食者则宜消导发汗。感重而体实者汗之宜重,感轻而体虚者汗之宜轻。
六、
泻心汤类诸方,在《伤寒论》的原文中,没有提到舌苔如何?
病在脾胃,舌苔变化是一个重要的诊断依据,不能不辨。在此引用叶天士《外感温热病篇》的一段话来弥补这个不足,他说:“人之体,脘在腹上,其地位处于中,按之痛或自痛、或痞胀……必验之于舌,或黄或浊,可与小陷胸汤或泻心汤随证治之;或白不燥,或黄白相兼,或灰白不渴,慎不可乱投苦泻,其中有外邪未解里先结者,或邪郁未伸,或素属中冷者,虽有脘中痞闷,宜从开泄,宣通气滞。”叶氏提出了辨痞满的舌象鉴别,又指出了应用开泄和苦泻的不同,确为经验之谈。
七、
《经》曰:“饮食劳倦则伤脾胃,脾伤则不能运化,气血由此而亏,肌肉由此而瘦,所以倦怠嗜卧,四肢无力,面色萎黄,善食而瘦。”
又曰:“胃为水谷之海。饮食入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下属膀胱,水精四布,则五脏安和而无疾病。胃不和则不能纳食,故胃痛胃胀、吐酸吞酸、反胃噎嗝之病,皆由此而生矣。”
八、
叶天士在痛症、瘖证、积聚、癥瘕、疝疾、疟母诸案,尝用虫(介)类药以搜剔磨消络瘀,祛除病邪。
他说:“飞者升,走者降,灵动迅速,追拔沉浊气血之邪。”如头痛以全虫、蜂房配伍细辛、川芎;四肢痛以地龙、穿山甲配白蒺藜、白芥子;胸胁或腹疼以枳壳、木香、土元、鳖甲、牡蛎配郁金、香附;小腹痛以两头尖、五灵脂、全虫配大黄、小茴香。诸药也可通用,或加桂枝辛温促动,加麝香香窜透络;加风药引导达邪;加血药润脉疏导;有痰则豁痰,有节则软坚,气郁则理气,血热则凉血,颇有独到之处。
九、
白芍,古医籍载其:“安脾肺,收胃气,理中气,治脾虚中满。”
首都医院中医科祝谌予老大夫,古方今用桂枝汤在治疗上应用:
1.对一切脾胃虚弱所致的疾病,都可以桂枝汤为主方;
2.虚人感冒;
3.夏天还穿棉衣者;
4.小儿无虫积,但能食而体虚日瘦者。
十、
防风有止脘腹痛之作用。“痛泻要方”中用防风,非为解表,更不是为了生发胃气而止利,而是为了止腹痛。凡肠胃功能失调,气机不运而致腹痛不利或拒食者,防风最为对症,因其能解痉而和胃,痛能自止,尚助白芍平肝,则效更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