嘴巴苦? 问题在肝胆和脾胃! 3个方子帮你祛口苦
口苦,是临床上常见症状之一,有学者曾基于口苦症状进行流行病学调查,数据显示我国14岁以上健康人群口苦症状平均发生率高达43.92%。
近期有朋友问到,平时感觉有嘴巴发苦的症状,尤其是早上起床的时候更加严重,这到底是什么原因引起的呢?应该怎么办?
点击加载图片
今天就和大家聊聊为什么会出现口苦,又应该如何治疗,摆脱口苦困扰。
嘴巴发苦,当心肝胆和脾胃出现问题!
事实上,口苦一症最早见于《黄帝内经》,并将其归于“胆瘅”范畴,历代医家认为,口苦的发生主要与肝胆和脾胃功能失调有密切的关系。
《灵枢·邪气脏府病形》曰:“胆病者,善太息,口苦。”《痿论》记载:“肝气热,则胆泄口苦。”明确指出,肝胆之病,常为口苦的病因病机。而《杂病源流犀烛·口齿唇舌病源流》也有言:“口者,脾之窍也,能知五谷之味。又诸经皆会于口,病则口中之味随各经而异。”脾开窍于口,口腔疾病也常与脾胃息息相关,故此,脾胃功能失常亦为口苦的病因之一。
张绍才龙南中医团队医生结合历代医家关于口苦的理论论述,并结合自身多年临床经验,总结指出,口苦之症,以肝热熏蒸、胆汁上溢为患,而肝热有虚实之分,实者多为肝胆湿热,虚者多因阴虚内热或中焦不运、导致上焦郁热而口苦。肝热不息,脾土受困,口苦常夹湿邪,而脾主运化水湿,湿邪莫不源于脾胃,如此往复,更盛更虚,迁延不愈。故此,肝胆和脾胃为口苦的主要病位,临床以肝胆湿热、肝阴虚、肝郁脾虚为常见证型。
点击加载图片
若整日口苦,食油腻则加重者,则病位多偏于肝胆,多因素体肝胆湿热,肝胆疏泄失司,湿热郁蒸,胆气上溢,而发为口苦。若为非持续性口苦者,则多为肝郁脾虚,患者平素脾胃气馁,致食积胃肠,留而难消,木欲奋发,而杯水车薪,土壅木郁,胆汁游弋上泛而为口苦。
点击加载图片
点击加载图片
此外,肝阴虚亦为临床常见证型,肝阴虚生内热,《素问·痿论篇》也有言:“肝气热,则胆泻口苦,筋膜干……”,故此,患者常有口苦,舌体淡或瘦,苔薄白等表现。
经常嘴巴发苦,应该如何调理,祛口苦?
综上所述,口苦的出现,病位在肝胆,并与脾胃密切相关,其辨证有虚实之分,实者多为肝胆湿热,虚者多为阴虚内热或中焦脾胃不运,导致上焦郁热而发为口苦。因此,口苦的治疗也应该重视整体调理,从肝胆、脾胃入手,祛其根源,治病求本。
在实际的治疗中,对于肝胆湿热所致的口苦,以清利肝胆湿热为主要治疗原则,患者症见口苦、口干、脘腹胀闷,或面目肌肤发黄、尿黄,大便干结或排便不爽等,可选用小柴胡汤或龙胆泻肝汤加减辨治。肝郁脾虚者则治以疏肝健脾为主,可选用小柴胡汤合香砂六君丸加减辨治。若肝阴虚所致口苦,则以养肝阴为主,可选用一贯煎加减辨治。
点击加载图片
医案分享:
陈女士,46岁,自述口苦、口干黏已半年有余,口干症状夜间尤甚,饮食无味,食后脘胀,大便时有便秘,小便色黄,有慢性胃炎病史。观其舌,可见舌红,苔黄厚腻。中医辨证为肝胆湿热,故以清肝泻火,清利三焦湿热调理。予以龙胆泻肝汤合连朴饮加减治疗。方用龙胆草,栀子,黄芩,柴胡,生地黄,车前子(包煎),泽泻,当归,木通,黄连,厚朴,清半夏,淡豆豉,芦根,石菖蒲,甘草。每日1剂,早晚分服,共7剂。二诊自述口苦口干黏已完全好转,但仍有食后脘胀的表现,观其舌,舌偏红,苔黄稍厚,故调整药方,方用栀子,黄芩,柴胡,当归,木通,黄连,厚朴,清半夏,淡豆豉,芦根,石菖蒲,甘草,以巩固疗效且改善食后脘胀的症状。
本案中,患者口苦口干黏,为肝胆湿热,湿热蒙扰三焦,上见口苦干黏,中见食后脘胀,下见溲黄、时有便秘,故以龙胆泻肝汤合连朴饮加减以清肝泻火,清利三焦湿热调理。方中龙胆草、黄芩、栀子清理上焦湿热;木通、车前子清利下焦湿热,给湿热之邪以出路;肝体阴而用阳,故加当归、生地黄滋养肝阴,防止肝阴耗伤。又因其饮食无味,食后腹胀,舌红,苔黄厚腻,此为在肝胆湿热的同时还伴有中焦湿热之证,而龙胆泻肝汤偏于清上下两焦湿热,清利中焦湿热之功不足,故参之以连朴饮,用以清热化湿,理气和中。两方合用,以达清利三焦湿热之功。二诊时患者口苦口干已消,唯湿热未清,中焦脾胃不和,故二诊时以连朴饮为主,龙胆泻肝汤为辅,驱残留之湿热,以巩固疗效。
以上相关内容表述望能让更多朋友受益,有需要交流的朋友也可通过点击我头像进行私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