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学高:绍兴南镇会稽山

绍兴南镇会稽山

山东  刘学高

  “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这是南北朝王籍的《入若耶溪》中咏会稽山的诗句。南岳镇山会稽山果然蝉噪阵阵,鸟鸣声声,林间寂静,山中幽深。置身林中,风来叶动,这样美好的地方,让我也生发出了王籍般的归隐之心。
  世人皆知“五岳”,鲜知“五镇”。五镇说最早见诸于《周礼·职方氏》,据《史记》记载为皇帝首封。
  相传,夏禹将中国划分为九州的时候,为稳定天下局势,在每个州分别有座巍峨险峻的大山做镇州之山。它们是:扬州会稽山、荆州衡山、豫州华山、青州沂山、兖州(泰山)岱山、雍州(嵩山)岳山、幽州医巫闾山、冀州霍山、并州恒山。九座镇州之山,衡山、华山、泰山、嵩山、恒山,后来演变成“五岳”;会稽山、沂山、医巫闾山、霍山则仍为“镇州之山”。到了西汉宜帝时封吴山为“镇州之山”,于是,有了所谓的“五镇”,即:东镇沂山、西镇吴山、北镇医巫闾山、南镇会稽山、中镇霍山。
  会稽山,原名茅山,亦称亩山,在绍兴城东南,平地拔起,山虽不高,但名人辈出,久负盛名。正应了刘禹锡的《陋室铭》:“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会稽山是绍兴的“父亲山”,大概源自于人们把鉴湖称之为“母亲河”的缘故,因为没有会稽山这座名山,就不会有鉴湖这个名湖,会稽山是源,鉴湖是流。
  公元前21世纪,禹王治水成功,在茅山论功行赏,以酒庆功,会稽山从此闻名一时。
  香炉峰,是会稽山诸峰之一,因峰顶形似香炉而得名。炉峰禅寺为依山而建的一大佛教建筑群。相传,宋朝有一僧人,供奉观音玉像于此,时人称南天竺。蔡元培曾为寺庙题写过“慈云广被”的横匾。
  远望香炉峰,山势挺立,形如柱石,故,又有天柱山之称。
  著名的“浙东唐诗之路”中,香炉峰是历代文人墨客进入会稽山游历的首站和必经之路。于是,我也寻觅着先贤们的足迹,发幽谷之思情。
  354米高的香炉峰,看上去不算太高,从山脚下的南镇殿遗址,经山门、吉祥亭、如意桥……到“南天竺”牌坊,颇是费了些气力,但见顶峰巉岩突兀,形似鲫鱼背,当地人俗称“瘦牛背”,最窄处不过二三米左右,两旁则是万丈峭壁深渊,前不见游人,后不见来者,山风吹来,如临深渊、如履薄冰,小心翼翼,挪过山脊。攀上峰顶,见顶上那突兀的巨石,中间少凸,四周略低,仅数十米见方,似带盖的香炉。此刻,香炉所在之处,有钟声缭绕,烟霭迷蒙,若炉生烟,氤氲不绝。“香炉缭绕出无穷,夹道奇岩正好风”,正应了南朝梁的诗人王籍的描述。
  相传,香炉峰上有“金简玉字之书”,夏禹发之,得“知山河体势”,终于治平洪水。至今,葛洪炼丹井和欧冶子铸剑铺遗址尚存。
  山东日照有座会稽山,当地传说是从山东九仙山(五莲山)飞过来的,而且还和越王勾践有关。至今在五莲山之南仍有一座小山称之为:会稽山,奇怪的是,《搜神记》里竟有此山的描述,故而又生发出了,绍兴会稽山乃是从九仙山飞来的传说。
  据说,会稽山还和我们今天的财务审计有关。公元前2023年,大禹建立了夏王朝,以“禹会诸侯”的形式在茅山山麓召开大会,对全国性的“贡赋”进行了审计。对上缴“贡赋”最差,并傲慢地表示不会补缴“贡赋”的防风氏部落的酋长,以破坏“贡赋”制度罪判处死刑。并下令将茅山改名为“会稽山”,让人们永远记住以“会稽”(会计)为基础的审计工作的重要性。
  想着这些传说、故事,一路信马由疆地奔禹王陵,抬头时,忽见山道上的挑夫居然和香炉峰那边如出一辙,全都是女性。走遍大江南北,方知南北的奇俗。“北方养妻,南方养汉”。此言不谬,观之可信也。
  大禹陵背负会稽山,面对亭山,前临禹池。飞檐翘角的大禹陵碑亭是1979年重建的。看上去,很新。但,亭四周古槐蟠郁,松竹交翠,幽静清雅。
  大禹治水的故事可谓家喻户晓,他的父亲鲧,曾经治理洪水长达九年,用在岸边设置河堤的障水法,缓解了中原泛滥的洪水,救万民于水火之中,劳苦功高。但水却越淹越高,大水漫上了天际,鲧便盗取了天帝的息壤来堵塞洪水,触犯了天条,违抗了天帝的命令。天帝便派祝融在羽山近郊杀死了鲧。
  禹改变了父亲的堰、堵的策略,以疏导河川治水为主导,疏通九河,引水入海,经长达十三年的努力,最终平息了洪水。同时,禹还发明了规和矩,这两种工具,用它们测量大地,绘制地图,分华夏为九州,设九座镇州之山,铸九座大鼎,以造福万民。由于治水有功,世人敬称他为“大禹”,即“伟大的禹”。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巡游南方,曾登上会稽山祭奠大禹。遥望南海,并立石以颂秦德,他认为此山有“上霸之气”,因此,会稽山因秦始皇曾望海祭禹又有“秦望山”之称。
  至今,在我国许多地方,都留有关于大禹的遗迹,河南开封的“禹王台”,专为纪念他治水时曾在此住过;禹县的“禹王锁蛟井”,是为纪念他曾在此降服兴风作浪的蛟龙;山西的河津县有“禹门口”、夏县有“禹王城”,相传大禹曾在这一带凿山治水……
  那年,从长江三峡乘船去重庆。在重庆朝天外门,涂山脚下的长江中,屹立着一块礁石,相传,这是涂山女为祝祷丈夫治水成功早日归来,日日长歌,经年所化。后人感念大禹与涂山女这段凄美情事,遂把这块礁石称之为:呼归石。如今,石已不见,朋友说:“为保证三峡蓄水完毕后,万吨级的船舶通行更加安全,2008年,呼归石被爆破保航”。
  这些传说、故事、遗迹,都说明了世世代代的百姓对这位上古时期治水英雄的怀念和尊敬。禹的忘我精神,成为了华夏文明优秀美德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历史,传说,代代积累,代代相传,有的越传越丰富,有的越传越神奇,有的自然而然的消失了。那些百姓们口口相传而流传至今的传说,就成了一笔宝贵的文化遗产。会稽山,就是这样长久的驻留在人们心中。
责编:丁松 排版:夏显亮
作者简介

  姓名:刘学高 笔名:长风 号:流浪行者

  简介:山东省散文学会会员,作品散见于《石化工人报》《淄博日报》《山东工人报》、《淄博科技报》(《人民日报社》人民数字)《大众日报》《齐鲁晚报》《天天快报》《齐鲁文学》《首都文学》《西部散文选刊》《山东老年》《老年园地》《家乡》《石化老年》《南粤作家》《南粤诗苑》《作家世界》《夜郎诗刊》《大连文学》《三秦文学》《辽宁文学》《西南乡村文学》《中爱诗刊》《中原文苑》《远征诗刊》《董乡文学》《定远文学》《河州文苑》《漠北劲草》《武汉文学》《陇中文苑》《胶东文艺》《读者美刊》《边塞诗刊》《双槐文学》《三江文学》《大秦文学》《作家》《作家故事》《作家驿站》《牟国文学》《渤海文学》《黄河风文苑》《远方诗歌文化传媒》《南方文学》、《长江作家》《东夷文学》《旅游作家》《上海文坛》《初心活着》《意志·凝思》获2018年《中国当代文艺名家名作年鉴》二等奖。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