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你,是我做过的最好的事
1
今天,一个秋阳和煦的日子,和出版社聊《王维传》。
我说,大概会有80万字,可以分上下册。
出版社说,目前小说市场不景气,需要好好策划下。
我说,好的,我有信心。
2
如果一开始就让我写80万字,我想,我一定没有勇气,也一定不会动笔。
我能说,一开始,我只是打算写2万字而已么?
真的只是2万字,一篇2000字,用10篇文章写完王维的一生。我觉得,够长了。
谁知,当我写到2万字时,才刚刚写到王维认识璎珞。“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正是欲说还休的时候。
于是,觉得可以写10万字了。
不料,当写到10万字时,才写到王维因“黄狮子舞事件”被贬谪济州。他一生的跌宕起伏,才刚开始……
于是,觉得可以写30万字了。
当写到30万字时,才写到王维痛失今生最爱最爱的妻子崔璎珞,带着蚀骨的哀伤,回到阔别8年的长安。他的下半场人生,才刚开始……
于是,就不再给自己设限,不清楚自己到底会为王维写多少字。只知道,关于这个男子的一生,有太多文字可以讲述……
3
当然,一路写来,并不是一帆风顺、势如破竹。
曾有许多次,感觉自己即便绞尽脑汁,也写不出什么了。就像一个穷途末路之人,站在风雨飘摇的海上,“拔剑四顾心茫然”。
漫漫长夜,在散发着淡淡蓝光的电脑屏幕前,明明想写点什么,但手指却悬在空中,许久,许久,敲不出一个字来。
这样黔驴技穷的时刻,让人在短暂的抓狂后,剩下的便是深深的无奈。
但又有些不甘心。
既然已经决定写《王维传》,既然已经决定开始,哪有走到一半,就无故散了的道理?
当然,最大的动力,还是心底那个声音:王维是一个传奇。为了让更多的人了解这个传奇,必须用心写完。
4
在哪里困顿,就在哪里突破。那些写不下去的坎坎坷坷、波波折折,便是我不熟悉的陌生领域。
告诉自己,哪有人天生什么都懂?哪有人生来就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上下五千年历史都能熟稔于心?
不懂,并不打紧。只要肯静下心来,一头扎进去,认真学,用心学,时间久了,便也渐渐懂了、悟了。
“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这些从小学过的道理,当时有口无心,小和尚念经,如今细细想来,每一句,都是至理名言。至真,至善。
5
当然,大多数时候,是发自肺腑的喜悦。
真正喜欢一件事,这件事一定是会让人自得其乐、欲罢不能的。
最开心的时候,便是文思汹涌之时。一口气洋洋洒洒写完几千字,修改,润色,点击“桑葚三味”公众号,编辑,发出。
发出后,我是自己的第一个读者。试图用一双陌生的眼睛,读一遍文字,当然还有不满意之处,那便继续打磨。然后,开始酝酿下一章……
一直觉得,中国的古典文学,有一种深刻的美。写起来美,读起来美,想象起来,更美。当一个人在古典文学里沉浸久了,就会不知不觉爱上它。
如果美有通感的话,我想这样表达我写《王维传》时的心情。有点像在听一曲空茫飘渺的古琴,有点像在看酣畅淋漓、力透纸背的书法,有点像在品“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的水墨山水画……
这些美,不张扬,不绚烂,它们静静地藏在历史深处,需要我们用同样安静的心,慢慢靠近,慢慢品尝,慢慢领悟。
6
写《王维传》的过程,于我而言,是一次修行和成长。
因为王维,我才会有如此热情,回到大唐,跟着他一起经历大唐由盛而衰的整个过程。这个过程,让一个个不眠之夜有了岁月的痕迹和成长的喜悦。
最后,我想起2003年夏天,大学毕业前夕,我写了一篇散文,题为《脚比路长》。
15年过去了,依然记得那个结尾:“脚比路长,一步一步走下去,就是我们光芒万丈的人生。”
写《王维传》,正是这样的埋头走路。
不问前程,不怕远方,只在乎当下的每一步。
如若走得笃定、踏实,即便慢一点,累一点,也满心欢喜。
且,无欲无求,无怨无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