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民国建筑寻访三日之三

第三天的行程按照小蓝书中向西第三条路线行走,但是并不是很顺利,究其原因是因为正处疫情期间,所以部分隐藏在医院或者高校内的老建筑没法如愿找到。其实高校内的老建筑都是保护的相当好的那批建筑,因为毕竟都是有文化的人,对老建筑的那份敬畏之心还是有的。

上海路11-6号的黄琪翔旧居

因为总统府上次已经参观过,路线按自己的需要做了调整,直接从张府园地铁到上海路,想按照部分名人故居的方式来寻找,但是地铁站出来就发现有点问题,此处医院众多(为啥要集中一个区域建医院?),有些地址导航后就可以看到是在医院里面,那是肯定行不通,于是转过头找上海路11号蒋纬国公馆,看到一个住宅区,门口就拦住了,说是住宅区不让进,当说明是从上海特意来探访,恩准进院子拍了几张照片,但是发现是上海路11-6号的黄琪翔旧居,黄琪翔是农工民主党创始人之一,49年后回国任全国政协常委。问门卫里面还有其他建筑吗?回答就这一栋房子了。不便多打扰,赶紧撤。

然后往五台山体育场方向走,此处又有上坡路,不敢骑车,边导航边往里面走,等找到五台山1号日本神社时发现正在大修。

百步坡4号叶楚伧公馆

书上描述五台山1号袁晓园旧居和百步坡1号翁文灏公馆不太好找,果断放弃,直奔百步坡4号叶楚伧公馆,叶楚伧上海人还是比较熟悉,南昌路100弄8号也是他的故居。(详情敬请点击:#老寿带你弄堂游#南昌路100弄铭德里(环龙路渔阳里)南昌路110弄上海别墅

从百步坡走出五台山体育场的范围后导航发现下一个目标因为有点远,于是还是用共享单车,向华侨路81号找戴季陶公馆,这段路还是有点坡道,太太在后面追的有点累,好在距离不算太远。

华侨路81号戴季陶公馆

到了华侨路81号发现这里是干休所,这下有点傻眼,太太说还是试试商量一下,不行再说。和门岗说了来历,居然立马放行,太令人意外了。南京人还是比上海人容易沟通!

华侨路豆菜巷路口

麻家巷9号暹罗(泰国旧称大使馆)

麻家巷9号暹罗大使馆对面的民国建筑

出了干休所按照书中的指引过马路往豆菜巷走,这里面的门牌号也有点乱,民国时期的老建筑都散落在各个居民区内,寻寻觅觅也有点趣味性,当然为了节省体力还不时地需要翻看小蓝书,这样才不会多走弯路。

豆菜桥20号罗吉人罗增辉公馆

干河沿街

干河沿前街94号张纪泉公馆49年后冷遹居住

汉口路71号金陵大学校长陈裕光旧居

汉口路75号冯轶裴公馆

南秀村7号民国建筑

这一片区域的人文背景都是以高校的教授和校长为主,这是因为离周边的几所大学较近的关系。

南秀村29号郑集旧居

有意思是当我们找到南秀村29号郑集的旧居拍照时,对面商家的服务员问,为啥大家都一批批到这里来拍照?我们讲这曾是南京大学“世界最长寿教授”的故居,他们才恍然大悟。

陶谷新村2号王崇植公馆

陶谷新村4-2号不知名被圈起来的民国建筑

原来被贴了广告,被我撕掉了。

陶谷新村4-3号万国鼎公馆

陶谷新村4号附近

陶谷新村4号李范一公馆

陶谷新村15号华印椿旧居

陶谷新村15号王文彦公馆

陶谷新村17号棉花栽培专家郝钦铭寓所

金银街19号刘健群公馆后来是法国大使馆

梅园新村17号

梅园新村18号

梅园新村32号西侧

梅园新村32号老革命的家

梅园新村35号

这一边转完后按计划到梅园新村去看看,早年去过一次,没有留下很深的印象,这一次可以根据周边的环境和建筑来加深了解,有趣的是遇到了还居住在梅园新村32号的老革命,90多岁穿着老式的呢子军裤,看样子级别应该不会低,他说这房子抗美援朝回来后组织分配,楼上楼下两户人家,楼上也活了90多岁,甚至于隔壁老革命活到100多岁,老人思路清晰,说是经常到各个单位讲战争故事。

走出梅园新村在找六朝古都博物馆时意外发现雍园1号的白崇禧公馆,它就在梅园新村那条大悲寺向北不远。

转出来还有时间,到六朝古都博物馆转一圈,展品较少,毕竟离我们的年代太远,进来参观的人不多,人气远远及不上相邻的总统府。

午餐在总统府西侧的“1912”是一个以老建筑群改造的餐饮区域解决,这在上海嘉定的州桥也可以看到类似的改造项目,由于现在餐饮是消费的主力军,估计在今后一段较长一段时期的老建筑改造和保护中都会按照这个路子走。

三天的行程基本如此,第三天寻找的难度因为疫情关系加大,由于城市改造的过程难免会有很多的老建筑在逐步消失,从寻访的过程中可以看到因为各种因素让这些老建筑处于尴尬的地步。作为外地人这样的寻访也就是看个皮毛,按照小蓝书的内容还有很多值得慢慢品味,这就需要有足够的精力才能完成,我想有机会应该还会来南京。

如果把南京的民国建筑和上海的老建筑相比较,无论从建筑规模和建筑质量上还是有较大的差距,显然开埠城市和封闭的开发是造成这一差异的重要因素。而每一次城市改造又都在抹去最早的历史痕迹,长此以往我们就像在其他城市一样,只能从一块块碑帖上知道历史曾经存在过。

本次寻访那本《南京民国建筑地图》的小蓝书功不可没,这本书由于涵盖面相当全,所以有点重,携带上没有我的《上海弄堂游》方便,在事后的写作中小蓝书也提供了很多可查询的信息,从里面可以引申出很多内容。

关于寻访中部分人物的延伸阅读

叶楚伧(1887—1946), 著名的南社诗人,国民党官僚,政治活动家。原名单叶、宗源、宗庆,以字行,字卓书,另有叶叶、小凤、湘君、老凤、春凤、之子、单公、龙公、屑屑、琳琅生、箫引楼主等名号。江苏吴县人(今昆山市周庄镇)。

叶祖籍吴江县北厍叶家埭(今苏州市吴江区北厍叶周村),生于周庄镇(现属昆山市),后定居上海。他是同盟会会员,民国著名报人,著名小说家,南社中坚分子。历任国民党中央宣传部部长、江苏省政府主席、国民政府委员、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常委兼秘书长、国民党立法院副院长等。抗日战争胜利后,任苏浙皖三省、京沪两市宣慰使。1946年2月15日在上海病逝,年59岁。

戴季陶(1891年—1949年2月11日),男,初名良弼,后名传贤,字季陶,笔名天仇。原籍浙江吴兴(今浙江湖州),生于四川广汉,中国国民党元老,中国近代思想家、理论家和政治人物。

早年留学日本,加入同盟会。辛亥革命后追随孙中山,参加了二次革命和护法战争。五四期间,思想激进,也是中国马克思主义最早的研究者之一。曾先后担任黄埔军校政治部主任、国立中山大学校长、国民党中央宣传部长、考试院院长等职。有蒋介石的“国师”之称,是蒋介石的忠实“智囊”。

中国国民党元老之一,中华民国国歌的作词者,也是中国马克思主义最早的研究者之一。他在训政时期任第一任考试院院长长达20年,也是历史上最年轻的五院院长(就任时年仅37岁)。

著有《日本论》《青年之路》《学礼录》《东方民族与东方文化》《中国文化在世界之地位及其价值》等,后人编有《戴季陶先生文存》。

郑集2010年7月29日晚上6点20分,110周岁的南京最长寿老人、世界上最长寿的教授——南京大学博士生导师、生物化学家、营养学家教授郑集因肺部重症感染去世。

92岁时,老人“卖”掉了他居住的南秀村的小楼,并将房款捐了出来。房子是“卖”给女儿的,这里面还有个故事:郑老想把房子赠给在美国工作的大女儿,同时要求她回赠3万美金,实现他的捐献心愿,并允许他和老伴在这套房内度过晚年。

郑老将这3万美金分成了三份:为让穷困而有为的青年科学工作者能参加学术会议及刊稿的版面费,分别给《生物化学杂志》、《营养学报》各1万美元作为基金;另1万美元为南京大学生科院设立郑集清寒学生助学基金,现已资助了数百位贫寒学子。

白崇禧(1893年3月18日——1966年12月2日),字健生,广西桂林市临桂区会仙镇山尾人,中华民国陆军一级上将,誉为“小诸葛”。军阀新桂系代表人物,与李宗仁合称李白。

北伐战争时,率广西军队攻至山海关。北伐成功后和蒋介石及其它地方势力多次开战。抗日战争爆发后,二人动员广西的军队抗击日军,合作指挥多场大战,屡有胜果。曾获青天白日勋章、抗战胜利勋章、英国巴士武士勋章等。

白崇禧在抗日战争胜利后,担任“中华民国国防部长”,然而国民党政府未能保住在中国东北地区的战果,局势对国民党政府愈趋不利,新桂系最终亦无法保住中华民国的半壁江山。解放军解放中国大陆后,白崇禧逃往台湾,1966年逝于台北。

王文彦:这里看到的人物信息牌上注明王文彦为何应钦的妻弟,想起在上海愚园路上的王伯群公馆(现长宁区少年宫)也曾提起王伯群是何应钦的妻弟,那他们是否就是一家子?经过查证和信息对比后可以看到如下信息:

何应钦的夫人王文湘,她的弟弟是王文彦

王文彦(1902—1955)广州黄埔中国国民党陆军军官学校第一期毕业。别号人俊, 贵州兴义县景家屯人。黔军少帅王文华堂弟, 前南京国民政府军政部部长、陆军总司令何应钦夫人王文湘胞弟。贵州兴义县立中学堂、上海大同大学英语专修科结业,陆军大学正则班第十三期毕业。自填登记处:贵州兴义县景家屯,通信处:上海静安寺路一九三号寓所。

王伯群文选胞弟王文华。

同样是贵州兴义市下五屯景家屯人,辈分相同,是同族“文”字辈的堂兄弟关系。而王伯群1885年出生,所以是王文彦的堂哥。

陈裕光(1893年——1989年)号景唐。1893年3月7日出生于浙江省宁波市,自幼随家迁居南京。

中国化学家、教育家。毕生致力于教育事业,是中国担任大学校长最早、时间最长的元老之一。他为金陵大学建立了优良的校风,使该校成为国内外知名的学府,培养了大批人才。

他曾连续当选为中国化学会第一至第四届理事会会长,为学术团体工作做出了贡献。还曾上海轻工业研究所化学顾问、南京大学校务委员会顾问等职,1989年4月19日病逝于南京。

陈裕光毕业于金陵大学,1925年应该校聘请回母校办学。

金陵大学是由美国教会在华开办的一所学校。1927年大革命的风暴席卷全国,北伐军势如破竹,一举攻克南京,并定都南京,当时金陵大学的外籍教授纷纷离去,校长也借口告退返美,遂由中国人主持校政。

学校成立了校务委员会,推选陈裕光与过探先为正副主席,代行校务。同时在酝酿校长人选过程中,理事会认为陈裕光与金陵大学渊源较深,对教会学校的情况比较熟悉,而且在北京师范大学有过行政领导经验,是最适宜的人选。同年11月,陈裕光被聘为校长,成为金陵大学第一任中国校长,也是全国第一位担任教会大学校长的中国人。他在此职位上整整工作23年。陈裕光曾于1929年和1945年先后获得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名誉教育奖章和美国加州大学名誉教育博士称号。

冯轶裴1891年在广东新会出生,民国初年,在保定陆军军官学校和陆军大学毕业。曾在国民党内担任要职,如团长,师长等。一名优秀的军人,也曾是蒋介石的得力助手。

冷遹(1882年-1959年8月18日),字御秋,江苏丹徒黄墟镇人,民主政治家。中华职业教育社创始人、中国民主政团同盟(中国民主同盟前身)创始人、民主建国会(中国民主建国会前身)创始人。

冷遹曾先后参与新军起义、武昌起义,并担任中华民国陆军第一军第三师中将师长。二次革命中流亡日本,袁世凯复辟后回国投入护国运动。抗战期间转至重庆,担任历届国民参政会参政员。解放后历任中国政协委员、江苏省政协副主席、江苏省副省长等职。1959年在南京病逝。

郝钦铭,出生地山西武乡马牧村,1896-1943年

我国早期著名棉花栽培育种专家。出身于书香门第,自幼受父亲熏陶,酷爱读书。1916 年入山西大学就读。次年,山新设英语特别预科,郝天赋聪颖,以全校考分第一被录取,名噪校内外。1918 年入南京金陵大学农科,1923 年毕业后留校任教达十年之久。历任金大农学院农艺系助教、讲师、教授、系主任及农科研所农艺学部主任等职。1933 年,赴美国康奈尔大学深造,获农学硕士学位。1937 年抗战爆发后回国,仍执教于金大。同年12 月南京失守,郝随校迁居成都,仍坚持教学和科研,一生忠于事业,清贫度日。

郝勤奋教学,忧国忧民,矢志献身祖国农业,推崇教育救国之道,呕心沥血培育农科人才,潜心研究棉花的栽培与育种,成就卓著。著有《棉作学》、《作物育种学》、《检定及分布改良品种之方法》、《推广改良作物品种之步骤》、《棉花法初稿》等农学方面的专著,奠定了我国棉花研究的基础理论。1943 年,因患胃癌治疗无效,于4 月16日病逝,年仅48 岁。金大校长程裕光先生主持召开追悼大会,在场师生无不为之悲恸。

新浪微博上重读南京寻访团写道:

王崇植,号受培,曾任开滦总经理。

王崇植,1897年5月出生于江苏常熟。1921年上海交通大学电机系理学士。1922年美国麻省理工大学电机系理硕士。1922年至1924年在美国奇异电气公司实习,1925年至1927年回国在上海南洋大学(交通大学)电机系任助教。1928年至1934年出任国民党国民政府无线电管理处处长、青岛公务局局长、上海国际电讯局局长、南京社会局局长等职。因与时任开滦天津总局总经理顾振关系密切,又与翁文灏、李范一、陈立夫等人关系较好,加之通晓英文,懂机电,经顾振介绍于1934年12月1日进入开滦。王崇植进入开滦后,先在天津总局总务部任助理,于12月21日改任总务部部长,1942年12月23日升任总务局局长兼人事部部长,1944年2月11日兼任总经理助理,12月8日代理副总经理,1945年日本投降后任总经理。1946年6月27日,任开滦总经理兼国家经济计划委员会委员,1948年12月31日辞职后逃亡台湾。

华印椿(1896.12-1990.1),1896年12月出生,江苏无锡人,历任江苏省珠算协会名誉会长、省文史馆馆员、省政协四届委员。1925年,29岁的华印椿出版了第一部著作《珠算速计法》。解放后的几十年里,他开展珠算学术研究,先后出版了近十部珠算专著,其中《论中国算盘的独创性》一文,则是一篇捍卫祖国尊严的力作。1975年,日本有学者撰文说“中国算盘来源于罗马”。华罗庚的老师。

万国鼎(1897年12月26日~1963年11月15日),农史学家,中国农史学科主要创始人之一,中国农业遗产研究室首届主任,终生致力于农史资料汇集和整理,农业古籍和农业历史的研究。他主持汇集和整理、分类辑成的中国农史资料共613册,4000余万字,并创办我国最早的农史刊物《农业遗产研究集刊》、《农史研究集刊》,在国内外农史和科技史学界颇具影响。

李范一(1891—1976),字少伯,湖北应城城关人。

知识分子,无党派爱国进步民主人士毕业院校两湖书院,哥伦比亚大学,主要成就曾任交通大学校长,创办无线电厂。

安徽省政府委员兼建设厅厅长,陕西省政府委员兼教育厅厅长,交通部电政司司长,筹建国际无线电台,参与筹建中国第一座广播电台 。

刘健群(1902--1972)原名怀珍,字席儒,贵州遵义人(一说江西吉安人,南京中央军校政治部中将主任)。贵州省立法政专门学校肄业。

1923年,在黔军旅长何厚光部任军法处长,后升任军需处长。

1925年任何应钦机要秘书。后投靠蒋介石,被视为心腹亲信。历任武汉行营、南昌行营办公厅主任、军事委员会训政处长兼中央军官学校政治主任。

1930年3月,刘健群到南京来,住洪武路。蒋介石派人去考核他。接着,蒋见他之后,就派人介绍他参加复兴社。刘健群加入复兴社后,蒋介石几次召见他和他谈话,对他很赏识。随即任命刘健群为军委会(总)政训处处长(原处长贺衷寒已调豫鄂皖三省“剿匪”总司令部政训处长)。

1931年间,刘健群为迎合蒋的意图,写了《改组国民党的刍议》的一本小册子,建议:“国民党仿效意大利墨索里尼的黑衫党的组织,一切惟领袖之命是从,其组成人员,以着蓝衣为标志”。后组建北平复兴社。曾担任南京复兴社书记。

(0)

相关推荐

  • 看展回顾 ‖ 第17期:武康路/永福路/安福路徒步看展

    合影 本次看展活动共有33名朋友报名参与,包括两名从崇明远道而来的朋友,首先贴合影. 行程安排 张乐平旧居 "三毛之父"张乐平的旧居在一条幽深的弄堂里,他在这里生活了五十多年,并在 ...

  • 探访成都大邑刘文辉旧居,美轮美奂富丽堂皇,尽显主人当年的风光

    欢迎点击关注"跟随历史去旅行",和一明一起玩转世界! 159 成都·刘文辉旧居 一明的旅行日记 159:成都·刘文辉旧居 跟随历史去旅行!我是一明! 今天,一明带各位参观的名胜古迹 ...

  • 梅园新村袁隆平旧居,49号还是51号? 16

    编者按 2021年5月22日,中国工程院院士袁隆平在长沙去世.袁隆平院士高中阶段最后一年即1948年是在国立中央大学附中(今南师附中)度过的,那时袁隆平的家在梅园新村49号. 近日,有人到现在的梅园新 ...

  • 南京民国建筑寻访三日之一

    南京去过和路过数次,却还没有仔细的寻访过那里的老建筑,两年前买了刘屹立.徐振欧所著的<南京民国建筑地图>一书,一直被书中的内容所感动,于是一直期盼着有空可以拿着这本小蓝书走近南京那些有着民 ...

  • 南京民国建筑寻访三日之二

    第二天的行程是按照<南京民国建筑地图>的向西第二条线路来安排的,也是整个行程中最为精彩的一个区域,走进颐和路公馆区转转.(第一天的行程可以点击:南京民国建筑寻访三日之一) 为了不错过每一个 ...

  • 符号江苏丨凝固的历史——南京民国建筑

    南京是驰名中外的历史文化名城,是民国首都,自1912-1949年的38年间,兴建了大量的建筑物和构筑物,堪称是民国建筑的大本营.这些遗留下来的民国建筑,记录了历史的沧桑巨变,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承载 ...

  • 南京民国建筑分类大全

    南京民国建筑分类大全 一.军政建筑 国立北平故宫博物院南京古物保存库,建邺区朝天宫东侧的江苏省昆剧院内,现还有2000多箱南迁文物,几十年了,从未开箱,在此保存. 国立北平故宫博物院南京古物保存库 国 ...

  • 南京民国建筑分类大全(内容补充)——附《南京民国民居建筑》目录

    南京民国建筑分类大全  一.军政建筑 国民政府经济部,抗战胜利后,经济部迁到南京铁汤池24号,如今为南京军区后勤部宿舍. 国民政府军政部,中山北路212号 国民政府农林部,大石桥4号,现东南大学宿舍 ...

  • 南京民国建筑,穿越时空的城市精髓

    说到民国时期的建筑, 眼下许多城市都还留有许多. 而南京, 更是堪称一枝独秀的"民国建筑大本营"! 江苏谘议局大楼 民国时期,在我国上海.天津.广州.青岛.武汉.大连.长春.沈阳. ...

  • 南京仍遗存的很多民国建筑

    #南京民国建筑# 南京仍遗存了很多民国建筑,南京不少街景仍具有民国遗风,分别见如下集锦:绿茵梧桐下的总理园陵大道:中央体育场旧址:民国中央饭店旧址:宋美龄的美龄宫附近,她常来的民国园陵邮局旧址:民国埃 ...

  • 探访南京的民国建筑(4)·中央体育场与一场延期举办的全国运动会

    "黄金十年"是指1927至1937年间南京的国民政府执政时期,又称"南京十年",我们文中提到的民国建筑大部分都建于这一时期.之前的北洋时代,可以看作是从清朝到民 ...

  • 古都南京的民国建筑(3)·北极阁气象台,中国从何时开始有正式天气预报

    在紫金山天文台仰望星空如果挑选一处南京最浪漫的民国建筑,我觉得不是带着绿宝石项链的美龄宫,而应该是紫金山天文台.在无数远离城市喧嚣的夜晚,天文工作者在清朗的紫金山顶仰望星空,探寻那片无尽的未知世界,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