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说用惯了 iPhone 之后,突然换回安卓会有心理落差。我开始也觉得是不是矫情,直到几个月前换了一个安卓手机,才惊觉这话不是毫无根据。仔细对比后发现,这两边的体验虽然表面上看相差不大,但到了细节层次却存在天差地别。iPhone 的细节处理真的让我佩服,不论在真实感、空间感、顺滑感、触碰感、操控感上,都有明显的优势。安卓的手机太多种类,我只能用自己的华为 P40 对比 iPhone X。所以如果有不严谨的地方,欢迎在评论区指出。在从屏幕下方边缘向上滑动切换 APP 时,安卓会把各个页面横铺展开,而 iPhone 则是把不同的页面叠起来。P40 的所有页面都同时动作,感觉好像被镶嵌在了两块玻璃之间,然后快速拉动玻璃并停下。而 iPhone 的几个页面处在不同的平面,滑动时间也有先后之分,整个动效拖的时间更长。乍眼一看,就是会感觉 iPhone 的动效更加接近真实世界,而 P40 的动效虽然干练快速,但是有些虚假不自然。我一直感觉使用 iPhone 的时候,有一种莫名的空间感。我仔细观察之后,发现 iPhone 的桌面动效和很多其它手机有本质上的差别:别人是长按 APP 后,图标放大;而 iPhone 是长按 APP 后,不但图标放大,而且整个桌面会缩小!这个略微的差别,让空间感立即就非常强烈,很明显能感受到图标与桌面处于完全不同的空间,而不只是中间叠了一层毛玻璃那么简单。但就这么一个缩小桌面的动效,其实技术成本可要高多了,虽然也许不难办到,但是一定很麻烦。如果 iPhone 的研发团队没有打心底里把用户体验放在重要位置,肯定不会愿意做这“不起眼的”的细节工作。有些公司靠着设计师调像素就感自称「工匠精神」,跟这比起来简直就是口是心非。虽然很多产品都知道要让动效尽可能顺滑,但说来容易做来难,在细节之处能做到 iPhone 这个程度的真的很少。iPhone 的绝大多数搜索框,都不会只是一个点击跳转的入口,而是触碰之后切换为输入状态。P40 虽然也很多地方也都尽量让搜索框的状态切换自然,但像这个页面这样出现明显失误的也不少。我之前一直觉得,在 iPhone 上打字的时候,会有一种比其它手机更真实触碰感,可就是没有明白怎么一回事。有一次我把手机的音量关掉之后,打字时听到了上面这个视频里的声音。没错,iPhone 的手势动效与音量无关,只要不打开静音模式,只要一操作就会发出同样大小的声音!我发现这个事情后,第一个念头是:无法控制音量,不合理啊?可转念一想,我在物理键盘上打字时,不也会有敲击声吗?为什么在物理键盘上打字可以有敲击声,在触控键盘上打字就不允许有敲击声了呢?应该说,iPhone 把音效和声音分隔开的设计,才是正确的做法,因为声音也是触控感的一部分!有很多人不喜欢静音鼠标,就是因为没有声音而减少了触控感,也是这个原因。可是如果有人就是不喜欢这触控音效怎么办呢?所以 iPhone 很贴心地在音量键旁边放了一个静音开关,关掉就好了。不知道为什么,我在 P40 上拖放图标时,总是会很吃力,尤其一不小心就把两个图标框到一起。iPhone 图标之间的间距分明更小,但为什么拖动的时候却更容易呢?仔细对比一下后发现,P40 和 iPhone 都是在判断两个图标有一定重合之后,展示分组框。一旦这个框展示出来,P40 需要往回撤更远的距离才会取消分组框,生怕用户想分组没分成。而 iPhone 则是,只要用户离开重合范围,分组框立即被取消,丝毫不拖泥带水。其大部分情况应该只是拖动图标而不是分组,所以 iPhone 的做法才合理,我不知道为什么 P40 要设计成这样。也许这不算 iPhone 的优点,而是 P40 的缺点才对。感觉 iPhone 的设计也不过如此,并没有什么特别惊艳的地方,为什么会被当作是设计界的标杆呢?这次仔细分析了 iPhone 的体验细节后,我才恍然大悟:原来「好看」真的与「好用」不是一个概念。iPhone 作为一个庞大的平台系统,大部分界面设计要以实用为主,当然不可能处处都那么惊艳。虽然因为价格、创新、技术等原因有越来越多的负面声音,但是 iPhone 却在每一个细节都不遗余力地将真实世界与虚拟世界相融合,真的是在用户体验上凭实力把竞品甩出好几条街。不过在真实项目中,能够把细节扣到这种程度的少之又少,我们如果可以去模仿学习,反倒容易适得其反。
加入UXPA中国个人会员,可获取众多设计素材/资料包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