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时代有哪些不为人所熟知的谋士人才,你知道几个?
自打汉灵帝中平元年(也就是184年)声势浩大的黄巾起义骤然爆发之后,一直到280年孙吴被晋所灭天下重归于一统,这期间将近100多年的战乱历史正是我们广义上所说的三国时代。
《三国演义》海报
熟悉三国的朋友都知道,这个特殊的时代在我国2400多年的封建历史中,绝对称得上是最为精彩纷呈的一个阶段。因为在这个上承东汉下启西晋的历史时期,魏、蜀、吴3大集团中所涌现出的人才数量,可谓是数不胜数。其中尤其是那些智慧超群的谋士,更是让后世之人佩服的五体投地。
诸葛亮剧照
譬如,蜀汉一代名相诸葛孔明;东吴大都督周公瑾;曹魏颍川荀氏中荀彧和荀攸;以及洞悉人心的贾诩;深谙时局的庞统;忍辱负重的司马懿等。正是因为有这么多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谋士同台竞技,才使得整个三国时代愈发光彩夺目。
周瑜剧照
不过,除了以上这些我们所熟知的谋士人才之外,事实上三国时期也有许多淡泊名利的高人。他们虽为世间大才却完全不屑于权术之争,反而是喜欢隐居于山野民间,通常我们一般把这一类高人称之为隐士。
而三国时期就有2位喜欢隐居于山野民间的绝顶谋士,他们二位虽说到死都不曾出山入仕,但是这两人对于三国历史的影响却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至于这隐士高人究竟有多厉害,接下来就来给大家仔细的介绍一下。
首先,第一位是司马徽。
司马徽虽说是一位隐士,不过他在东汉末年的名气却是着实不小呢。据说,司马徽在道学、经学和奇门兵法等诸多领域皆有极高的造诣,世人更是尊称他为“水镜先生”(这个称谓大家一定不会陌生)。
事实上刘备能够挖到诸葛亮和庞统这2位智慧超群的谋士,便是得到了“水镜先生”司马徽的推荐,而那句“卧龙、凤雏,得一人可安天下”的千古名言也正是出自司马徽之口。毫不夸张地说,若是没有司马徽当时为刘备指点迷津的话,他根本不可能在短时间内谋划出适合自己的发展策略,更别说要与曹操和孙权一起鼎立于天下了。
另外,司马徽还是一位与汉末的名士宋忠齐名的大人物。而且,汉末的名士刘廙和向朗都是他的弟子。甚至,就连诸葛亮和庞统也都曾受过司马徽的教导。
据记载,建安十三年(也就是公元208年)曹操举兵南征的时候,刘琮投降之后曹操确实是想重用司马徽,只可惜司马徽在不久之后就因病去世了。总得来说,司马徽虽有经天纬地之才,但其本人对于权力却似乎一直都不怎么感兴趣。
其次,第二位是胡昭。
胡昭字孔明,乃颍川人氏。虽然胡昭一生都只是一个普通的乡野村夫(从未入仕为官),但是他却是三国时代一位了不起的隐士。曾经雄霸一方的袁绍和曹操都不止一次邀请过胡昭为自己效力,可他最终却一直都没有出山。
据说胡昭幼时就已经修习过三坟五典,并且有着非常渊博的学识。而且,胡昭对于书法之道也是极为精通(以隶书最为擅长)。胡昭在当时的书法界中那可是和钟繇、邯郸淳、卫觊和韦诞齐名的人物,就连西晋著名书法家卫恒也曾这样评价过胡昭的书法造诣:“昭与钟繇并师于刘德升,俱善草行,而胡肥钟瘦”。而且,书法界也有“钟氏小巧,胡氏豪放”的说法。
曹操当年任职司空丞相时,就多次招揽过胡昭。无奈胡昭只愿隐居于山野并无入仕之意,曹操自然也不好强人所难了。自此以后,胡昭便移居到了陆浑山开始教学收徒,而司马懿也正是在那个时候拜入了胡昭的门下。
根据晋人皇甫谧所著的《高士传》记载,胡昭对于司马懿这个学生一直都十分看好,对其更是倾囊相授。而尽得胡昭真传的司马懿,最终也确实是成为了曹魏集团中流砥柱一般的人物。
第三位是黄承彦
黄承彦为东汉末期淮南(今湖北襄阳)名士,与当时的庞统、司马徽、徐庶等是好友,在三国演义中虽然黄承彦的出场不多,但是似乎他每一次出场都带着神秘色彩。
刘备夷陵之战失败后,陆逊误入了诸葛亮的八阵图,黄承彦却把他放了出来。而在这里就有疑问了,黄承彦是怎么识得诸葛亮的八卦阵的,而且他还知道生门出口,如果找不到答案,那么就只有一种可能,八阵图就是黄承彦创的,而诸葛亮就是在黄承彦处学来的八阵图,相传诸葛亮的水牛木马也是跟黄月英学的,那么黄月英又是怎么构思岀这个新发明的了?也许她就是从父亲黄承彦处偷师的。
第四位是童渊
童渊,五岁学枪,十四岁自创枪法,青出于蓝。十八岁时在河北省已经无人能敌,自此童渊的名号在西凉一带流传。这个名字一般人都没听过,但说起他三个徒弟,想必大家都知道。
第一个徒弟——张任,张任号称“西北枪王”,在刘璋的手下大将军。曾在刘璋款待刘备时,与魏延以武会友,不相上下。后在落凤坡埋伏刘备,射杀了凤雏,破刘备一臂,直接破灭了刘备复汉之心。
第二个徒弟——张绣,张绣的枪法尽得童渊真传,枪法举世无敌。
张绣出世便是大将,后面带领部队入曹操门下,却听闻曹操欺辱了邹夫人(张绣的婶婶),怒火三丈的他一人单枪匹马,直接干到曹操面前,要不是典韦舍命护曹操周全,根本就没有魏国什么事了。
第三个徒弟——赵云,赵云可谓是家喻户晓,在长板桥战役中,用一杆百鸟朝凤枪在千军万马中,七进七出,单骑救主。江湖一直流传一个传说;“常山赵子龙,浑身都是胆”。
第五位是崔钧
此人正是崔钧,他和诸葛亮是非常要好的朋友,两人的谋略崔钧要胜过诸葛亮。刘备对诸葛亮三顾茅庐,让诸葛亮受到了感动,绝对帮助刘备定江山,兴复汉室,可是崔钧却没有答应过。
崔钧的知名度并不高,这和他始终没有出山有很大的关系,一直在过归隐山林的生活。隐居山林的崔钧生活自主,没有什么操心的事,更是不参与天下的争夺。
《三国志·诸葛亮传》中记载了崔钧长得十分的高大威猛,而且他还经常把自己比作管仲、乐毅。崔钧为什么不出山帮助刘备呢?原因就在于他比诸葛亮看得更长远,知道刘备不可能兴复汉室。
崔钧此人不喜欢参与国家大事,只喜欢隐居山林的生活。当崔钧知道刘备三次请诸葛亮出山后,他常常感叹刘备的耐心。更让崔钧想不到的是,刘备更是多次邀请他出山,辅佐自己兴复汉室。
那么为什么崔钧不肯出山呢?虽然刘备多次邀请过崔钧,可都被他一一拒绝了。对于刘备的再次邀请,他仍然是很直接的拒绝,表示自己绝对不会出去掺杂世事。
崔钧之所以不出山,一方面和自己隐居山林的生活有关,不用操心世事,逍遥自在;另一方面就是崔钧早就看透了刘备没有兴复汉室的能力。刘备打算复兴汉朝是违背天意的,即使他用尽了全力挣扎。
不得不说崔钧看的要比诸葛亮更加透彻。刘备死后,把扶不起的阿斗留给了诸葛亮,结果蜀汉亡国。《出师表》更是可以看出诸葛亮内心的凄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