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育仁:在博物馆捡到一张废纸,事后鉴定是王羲之肚子疼的病假条
到目前为止全世界差不多有两百多个国家,每个国家的文字都不尽相同,但是除了中国汉字以外,似乎又都有点相近。大多数国家的文字差不多都是字母形式,再有就是日本、韩国那种跟图画一样的符号文字。总之看起来都没有我们中国汉字漂亮。
汉字真是一个神奇的存在,端端正正地写出来,它就横平竖直地一身正气;想要随性自由一点呢,就有行书如行云流水;想要一抒胸臆,草书的放荡不羁就是最好的诠释。
说道行书,就一定不能不提书圣王羲之了。相信没有人不知道流传万世的《兰亭序》就出自王羲之之手。不过王羲之的作品可不止《兰亭序》一部。像《二谢帖》、《丧乱帖》、《黄庭经》等等。
然而王羲之作品中最有趣的一张贴还要数《上虞帖》。今天我们就来讲一讲这张名帖的故事。
名帖出身“垃圾桶”
这张珍贵的《上虞帖》目前被保存在上海博物馆,是该馆的镇馆之宝。不过这张帖子在成为镇馆之宝之前,受到的待遇可是完全不符合它的身份。
原来,上海博物馆在建馆之初馆内并没有什么展品,上海市就将当时藏于上海的所有珍品都汇聚到上海博物馆。同时还面向民间征集各种文物,一时间,许多珍贵的藏品都汇聚到了上海博物馆。
由于搜集来的文物种类繁多,有很多文物由于保管不当都有不同程度的损坏,尤其是字画类藏品,损毁程度更加严重。文物修复是一件专业性很强的工作,因此,当时博物馆只将比较完整的文物和容易处理的文物展出。一些需要修复的字画就存放在仓库,准备专人鉴定、修复后再行展出。
这些等待被修复的藏品中就隐藏着我们今天的主角——《上虞帖》。《上虞帖》的问世要感谢上海博物馆文物工作组的工作人员万育仁。如果不是这个人,这张名帖可能已经被当做垃圾扔掉了。
1972年,万育仁接到馆里的通知,清理库房并整理过去搜集的文物。他在收拾物品的时候无意中看到垃圾桶里有一张泛黄的纸。出于文物工作者的职业敏感和责任感,他觉得不应该随便扔掉库房的东西,因为这张纸也有可能是一件文物,就将被丢在垃圾桶里的纸捡了回来。
万育仁将这张写了毛笔字的纸带回家仔细研究,他对字帖有一些了解,他发现这并不是纸而是绢。要知道古代能用绢写字的人身份地位都不一般,所以万育仁断定这张字有一定价值。
但是这张绢上的字是用草书写的,万育仁也不能确定它的年代和价值。找了几位书画界的朋友也没看出个所以然,但是万育仁还是觉得这张字大有来头,仔细地将它收藏好。
直到三年后,万育仁结识了书画名家谢稚柳。经谢稚柳鉴定,并结合软X光透拍,终于确认了这幅字为晋代书法名家,书圣王羲之的《上虞帖》。
那么,遭受如此波折的《上虞帖》到底是什么来历?
名帖典故
其实《上虞帖》只是王羲之写给朋友的一张“请假条”,因此它还有一个好玩儿的名字《夜来腹痛帖》。
它的原文是这样的:“得书知问。吾夜来腹痛,不堪见卿,甚恨!想行复来。修龄来经日,今在上虞,月末当去。重熙旦便西,与别,不可言。不知安所在。未审时意云何,甚令人耿耿!”
翻译过来大概的意思是:“我已经收到你的书信和问候。夜里突然肚子疼,没有办法去见你,真是遗憾!修龄离开前到我这里来过,住了几天,现在在上虞,月末就走了。重熙明天就去建安了,我非常难过。不知道谢安在哪里以及他对现在时局的看法,真令人担心!”
这封短笺中除了表达因自己身体不适无法会见朋友的遗憾,还提到了几个人物。“修龄”即王羲之叔叔的次子王胡之,“重熙”则是王羲之的小舅子郗昙,“安”是王羲之的朋友太傅谢安。
因为是写给朋友的便签,所以信件内容并不严肃,还有点轻松和拉家长的氛围,可以看出王羲之与这位朋友的关系很亲密。
这封书信全文共58个字,大概因为随手给朋友写的信笺,行文很随意。整体感觉没那么严谨,但更加自然飘逸,风流潇洒的意境跃然纸上。这副作品在书写中多用中锋,体势灵动卓越、连贯流畅。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但是,这张《上虞帖》并不是王羲之的真迹!
鉴定与修复
其实,在万育仁最初得到《上虞帖》的时候,就有很多书画家鉴定这张帖子是赝品。但是万育仁觉得贴上多达十几枚的印鉴不像假的。所以他在长达三年的时间里一直在对《上虞帖》进行反复鉴定。
随着时间的推移,文物鉴定的手段也越来越高超,除了依附于人工鉴定,还借助了仪器。1975年上海博物馆引进了软x光透拍技术,通过这项技术鉴定显现出了南唐内府收藏专用印“内合同印”的朱印和“集贤院御书印”的墨印。
这两枚印鉴证明了这张《上虞帖》的出身,它虽然不是王羲之的亲笔,但却是唐代的摹本。而且这版摹本已经深得王羲之书法的真谛,其收藏价值不逊于真品。
由于帖子毁坏严重,修复工作很困难。上海博物馆特地请来装裱大师严桂荣先生对《上虞帖》进行修复。严桂荣使尽了手段、历时一年才使纸本破碎的唐摹本《上虞帖》重见天日。
从垃圾堆里被捡回来到确认“镇馆之宝”身份,中间时隔三年。
幸亏有像万育仁这样执着的文物工作者的坚持,才避免了一笔巨大的损失。
由于百年前我们国家的衰落,以至于许多文物、古董或被损毁,或流失海外。近些年国家的综合实力日渐增强,对于古董的追回、修复、管理越来越系统,许多珍贵的国宝都陆续返回祖国,相信以后也不会在出现“垃圾桶里捡国宝”的事情。但我们的文物保护工作仍然任重而道远,这需要我们每个国人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