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梦•家风美”征文比赛:74号作品】郑妙芬 ||人性的光辉——与人为善
又是一个寒气逼人的夜晚,我像往常一样坐在教室里“奋笔疾书”。
窗外寒风凛冽,细雨飘飞,望着湿辘辘的教室廊道,我不禁打了一个寒颤。这时,一个熟悉的身影擦窗而过。
她,一个以捡荒为生的孤寡老人。衣着破烂,步履蹒跚,一头短发像罩了一层白霜,一张饱经风霜的脸刻满了皱纹,犹如黄土高原的千沟万壑,浑浊的双眼已深陷其中;一双粗糙的手爬满了一条条蚯蚓似的血管,肩上披着一个旧麻袋,里面装着几个空瓶子……
望着熟悉的背影我的恻隐之心如期而至,不由自主地起身往教室的一角,拎起了同学们的心意(为老人积攒的空瓶子)递给了老人,在与她目光交接的那一刻,我心头一颤,想起了曾经在头条里看到的一个故事。
在上个世纪30年代美国萧条时期,纽约有一位60多岁的老太太为了养活三个已失去父母的孙子而去偷面包。在法庭上,当她面对两种处罚而感到左右为难时,旁听席站出了一位大好人——纽约市的市长。他表示愿意替老太太交罚金。随即,所有的旁听者都为老太太伸出了援助之手。霎时,整个法庭闪烁着人性的光辉——与人为善。
在一切的道德品质中,善良的本性是世界上最需要的。哪怕是一个小小的家庭也不例外。
我出生在一个普通的农村家庭,祖祖辈辈都是农民,整天面朝黄土,背朝天,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正如陶渊明笔下的“晨兴理荒秽,戴月荷锄归”。虽然我们没有富裕的物质生活,但我们有充足的精神粮食。
从我记事开始,父母就教我背《三字经》“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他们说:“做人最基本的准则是'善良’”。人若不善,那就禽兽不如。每次外出,路见拾荒老人,父母都会以身作则,毫不犹豫地给予帮助。久而久之,我耳濡目染,小小的年纪就开始在内心种下了“善”的种子。
时间的轮轴在不停地转动。不知不觉地,现在的我已经成为了一名中学生。父母还经常教育我说:“不管将来在哪里,从事何种职业,一个人的信仰不能丢,要心怀慈悲……”。于是“善”的种子开始在我心中生根、发芽。对于父母的教诲,我时刻铭记于心,并付诸行动。
在学校,每当看到那个拾荒老人,我的怜悯之心就油然而生。每天 ,我都发动全班同学把班里的废纸和矿泉水瓶攒起来,等待老人的“大驾光临”。也许我们的善意犹如杯水车薪,改变不了她的生活状态,但最起码能温暖老人的一颗无助之心。每当老人对我们的帮助感动地涕泗横流时,我就更真切地体会到了“赠人玫瑰,手有余香”的深刻含义。
在疫情期间,我们各行各业的人民都为武汉伸出了援助之手。特别是我们的家人——徐闻人民,用大爱在非常时期收留了100多名异乡漂泊的湖北同胞,并给予了他们春天般的温暖。他们之所以有如此壮举,只因为心中只有一个信仰“善”。
积跬步,致千里;积小流,成江海。从一个家庭到一个小城;从一个国家,到整个世界,只要有“善”,相信我们会攻无不克,无坚不摧。
良好家风,美好国风!
一个闪烁着人性光辉——“与人为善”的民族——中国!
今天我以你为荣,明天你将以我为傲。
传家风,扬国梦!
投稿:xwxywenxue@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