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及童 || 以我之“沉沦”引新文学之浪潮

主播:沈及童

提及新文化运动,或许你会想到陈独秀李大钊

陈独秀

李大钊

提及新文学,或许你会想到胡适徐志摩

胡适

徐志摩

确实,席卷全中国的新文化浪潮中涌现出了无数代表接力向前引领着桎梏中的国民思想走向解放。
但是我们不得不提创造社,不得不提郁达夫和他的沉沦》

创造社同仁

郁达夫

从《沉沦》到《茑萝集》,郁达夫走出了一条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从未有过的路。
试看郁达夫以他之“沉沦”引新文化之新浪潮!

以我之“沉沦”引领新文学浪潮

沈及童

一百零四年前,《青年杂志》的横空出世拉开了新文化运动的序幕。当时的中国尽管已经经历了辛亥革命的洗礼,建立起亚洲第一个民主共和国—中华民国。但是内有袁世凯夺取革命果实,尊孔复古,企图复辟帝制;外有日益强大的日本借《二十一条》加紧对中国的殖民侵略。中国仍然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人民依旧生活在水生火热之中。进步人士深刻地认识到,辛亥革命的不彻底源于中国人民脑海中根深蒂固的陈旧思想。因此,陈独秀高举新文化运动大旗向陈旧思想发起冲锋,胡适周作人等紧随其后。创造社、新月社等新文学团体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在中国大地上。而在1921年,一名瘦削的留日学生却以他的《沉沦》引爆了当时的中国文坛,开创了中国现代浪漫主义文学先河……

那个学生就是郁达夫。1913年,也就是在他18岁那年,郁达夫跟随他的兄嫂来到日本留学。第二年,成绩优异的郁达夫考入东京第一高等学校预科,与后来同是创造社发起人的郭沫若、张资平等人成为同学。入学后,郁达夫初学文科,后来听从兄长的建议改学医科。尽管学业紧张,但郁达夫仍在闲暇之余读了不少西洋文学。从屠格涅夫到托尔斯泰,从俄国文学到德国文学……郁达夫沉浸在文学的海洋里,甚至把学校的功课丢开,专心阅读当时流行的所谓软文学。1915年,郁达夫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于东京第一高等学校预科,被分配到名古屋的第八高等学校学习医科。一年后,郁达夫情愿在八高多学一年,而决定由医科转到法科学习,专攻法学部政治学科,随后郁达夫考入东京帝国大学经济学部。郁达夫弃医从文有两个原因,一个是他确实对医学没有兴趣,另一个则是他对兄长的叛逆,在被视为“自叙体”小说的《沉沦》中,郁达夫描写到:“他恨他的长兄竟同蛇蝎一样”,“因为想报复他长兄的仇,所以他把他所学的医科丢弃了,改入文科里去。”但恰恰是这在医科学习的经历,使他学会了德语,因此在郁达夫转到文科之后,能有更多的机会接触到西洋文学。四年时间,郁达夫便读了1000本左右的西洋文学书。可以说,正是日本旧制高校的教育,促使郁达夫走上文学创作道路。

1918年下半年,几位日本留学生萌生了邀请爱好文学的朋友出同人杂志的想法,当时被算在同人里面的便有东京帝大的郁达夫、东京高师的田汉、熊本五高的张资平、京都三高的郑伯奇等。这个想法最终在1921年6月8日,郁达夫的寓所内,正式实现。至此,对中国现代文学带来深远影响的创造社登上历史舞台。作为创造社初期主将的郁达夫在同年10月出版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白话短篇小说集:《沉沦》

《沉沦》意义之重大,不仅仅在于它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白话短篇小说集,更在于它开创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浪漫主义的先河。郁达夫笔下的“他”是一个弱国的留学生,在强邻日本遭受屈辱,内心充满苦闷,厌世、伤感。在生的苦闷与性的苦闷的双重压抑下,主人公最终投海溺亡。这篇小说是“自叙传”性质的,以自我表现为其显著特色,反映了他们渴望获得“自我解放”,渴望爱情以及希望祖国早日强大的心声。郁达夫在写作时充分借鉴了日本私小说的写法,即运用细腻的笔触对心境进行着重描写而漠视外部条件。“厌世、伤感”的笔调也与当时典型的日本浪漫主义如出一辙。这在当时中国文坛是头一份。

1921年10月,《沉沦》一出版,立刻引起轩然大波,一方面是受到青年读者的热烈欢迎,另一方面也招来了非议,“所受的讥评嘲骂,也不知有几十百次。同时间的另一新文学团体—-新月社就对其进行了强烈的抨击。主将徐志摩说:创造社的人就和街头的乞丐一样,故意在自己身上造些血脓糜烂的创伤来吸引过路人的同情。这主要就是在攻击郁达夫。幸运的是有“五四”文学运动的主将之一周作人出来为《沉沦》说话,他认为《沉沦》虽然有猥亵的分子而并无道德的性质,《沉沦》的价值“在于非意识的展览自己,艺术地写出升华的色情,这也就是趋势与普遍的所在”,并明确指出《沉沦》是一件艺术的作品”。由于周作人当时在文坛的地位,影响和分析的有理有据,终于澄清了封建卫道士们所强加于《沉沦》的“诲淫”、“不道德”的罪名。

郁达夫在暴露自我这一方面虽然非常勇敢,但他在迎接外来的攻击上却非常脆弱。他的神经是太纤细了。在创造社初期他是受攻击的一个主要对象。他很感觉着孤独,有时甚至伤心。郭沫若在《论郁达夫》中回忆道:1921年的夏天,我与他在上海同住。有一天晚上我们同到四马路的泰东书局去,顺便问一下在五月一号出版的《创造季刊》创刊号的销路怎样。书局经理很冷淡地回答我们:“二千本书只销掉一千五。”那时我们二人共同生出了无限的伤感,立即由书局退出,在四马路上接连饮了三家酒店,在最后一家,酒瓶摆满了一个方桌。但也并没有醉到泥烂的程度。在月光下边,两人手牵着手走回哈同路的民厚南里。在那平滑如砥的静安寺路上,时有兜风汽车飞驰而过。达夫突然跑向街心,向着一辆飞来的汽车,以手指比成手枪的形式,大呼着:“我要枪毙你们这些资本家!”当时我不禁想到“我们是孤竹君之二子。”多方的攻讦并没有让他灰心丧气,他同创造社一起努力写作,编纂了《创造季刊》、《创造周报》、《创造日》,还出了些丛书。

郁达夫个性有其极刚毅的一面,这一点不大为人所知。一九二一年十月,在东京的中国留学生为了庆祝“双十节”,在神田中国基督教青年会举行集会,请了一位在日本被称为“宪政之神”的政治家尾崎行雄作报告,尾崎在讲话中把辛亥革命后的中国仍叫做“清国”,并对当时军阀混战中的中国讲了一些不友好的话。郁达夫就在听众席上站起身来,打断了尾崎的演讲;义正词严地提出了反驳,终于迫使尾崎承认了错误,当场道了歉。尾崎行雄是日本政界的“大人物”,在国际上也颇有声望,一个年轻的东京帝大的留学生,驳倒了一位日本政界的大人物,这件事很快地就在留学生中传为美谈。抗战开始后,他在福建同日本人松永一起吃饭,席上痛斥日本军国主义者不该侵略中国,正气凛然。

后来,郁达夫辗转各地,最终到南洋编报,并在当地积极宣传抗日救国,帮助了许多受到日军迫害的华人以及共产党人。新加坡沦陷后,郁达夫来到了印度尼西亚,开着一家小酒厂维持生计。曾在日本留学的郁达夫运用他日语的优势周旋于日本宪兵与当地华人之间,救下数以百计鲜活的生命。然而在1945年8月29日,被日本宪兵叫走的郁达夫,永远的消失在巴爷公务的密林之中。

主播|沈及童

排版|如歌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