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岳飞平反”的南宋权相韩侂胄,为何惨死且背负奸臣之名?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林则徐
电影《辛弃疾1162》中那一幕幕舍生忘死的战斗场景,让我们感受到宋朝大词人辛弃疾等爱国志士抗击侵略者、收复故土的家国情怀。“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公元1127年,山河沦陷,徽钦二帝被虏,是汉家儿女永远的伤痛。
南宋涌现了无数如岳飞、辛弃疾等力主北伐恢复疆土的爱国者,但他们的结局都不太好。提起岳飞和辛弃疾两位历史名人,就不得不说到南宋的权相——韩侂胄(tuō zhòu)。他在执政期间“崇岳贬秦”为岳飞平反,并且力主北伐,是“开禧北伐”的发起者。但是为何权倾朝野的他却被人刺杀于皇宫,人头成为金人的“战利品”,更被人打上“奸臣”标记与秦桧并列?
人物简介
韩侂胄(tuō zhòu),生于公元1152年11月,死于公元1207年11月(比辛弃疾晚一个月),享年55岁。他是北宋“相三朝、立二帝”名相韩琦的曾孙,宋神宗第三女唐国长公主之孙,与南宋两代皇后乃近亲,乃两宋的“皇亲国戚”。
公元1194年,韩侂胄与知枢密院事赵汝愚、等人发动“宫廷政变”逼迫宋光宗退位,拥立宋宁宗赵扩即位。由于他担任“枢密都承旨”负责传达诏旨,想方设法取得了宋宁宗的信任,通过排除异己等手段官运亨通,初封开府仪同三司,而后官至太师、平章军国事。
北伐失败,命丧奸人之手
韩侂胄当政后,力主北伐,将前朝被排斥的主战官员再度起用,如“居家养老”的辛弃疾出山担任绍兴府兼浙东安抚使(辛弃疾在宁宗、韩侂胄决策伐金的过程中起了重要作用)。
公元1205年,宁宗、韩侂胄顺应朝野主流意识,决意发兵北伐。 韩侂胄加封平章军国事,总揽军政大权,下令各军密作好行军的准备,命吴曦练兵西蜀,赵淳、皇甫斌准备出兵取唐邓。殿前副都指挥使郭倪指挥渡淮。但此时的南宋“将帅缺乏”,朝廷内部不和、内奸不少(大将吴曦等),“开禧北伐”大败而归。
“胜者王侯败者贼”,北伐失败后主和派在大宋朝廷占了上风,宋金两国开始和谈。金国仿效当年岳飞之事,要求以韩侂胄的头颅为求和谈判的条件。宋宁宗是个重情重义的皇帝,不愿意把韩侂胄的生命作为和谈的筹码,而北伐兵败的韩侂胄也并未死心,倾尽家资决意再次兴兵北伐。“宁得罪君子莫得罪小人”,一直对韩侂胄心怀不满、充满仇恨的杨皇后,联合主和派的首领史弥远一起向韩侂胄射出了一支致命的暗箭。
公元1207年11月某日,韩侂胄在上朝时被刺客劫持后在玉津园被杀(据说刺客的凶器是一柄大锤,韩侂胄死时血流满面,脑浆崩裂),“出师未捷身先死”。究其根本原因有二:一是五年前立后时,韩侂胄说过“将一个有才华、性机警的女子(即后来的杨皇后)立为皇后不是好事”得罪了这个女人;二是史弥远等主和派争权夺利。事后史弥远带着韩侂胄的首级前往金营和谈,签订了进一步丧权辱国的“嘉定和议”,从此开始南宋历史进入了史弥远专权的时期。
“君子报仇十年不晚”,韩侂胄背负奸臣之名
在韩侂胄当政掌权期间,实行“庆元党禁',以“理学是伪学”为名打压理学人士。公元1196年,韩侂胄加授开府仪同三司后,御史言官为迎合韩侂胄,纷纷大肆攻击理学,但因畏于清议不敢公然指斥理学领袖朱熹。权相韩侂胄提拔沈继祖为御史,通过沈继祖弹劾朱熹'十大罪'(不忠于国、不敬于君、私故人财、纳尼为妾、为害风教等),于是朱熹被皇帝罢免。
公元1197年,在韩侂胄的支持下,理学被打成“逆党”,宋宁宗下诏严禁理学,朝廷订立了《伪学逆党籍》,赵汝愚、留正、朱熹、彭龟年、杨宏中等五十九人列名籍上。
自古党争的残酷不输于战争,但“君子报仇十年不晚”。韩侂胄死后,主和派和程朱理学大行其道,故在他们修《国史》时将韩侂胄称为奸臣。而元代修撰《宋史》的理学人士,更是将韩侂胄与卖国的秦桧并列,将二人都列入《奸臣传》(韩侂胄擅权专政、排除异己,开禧北伐准备不足兵败,于国有过亦有功,但将其与秦桧并列实乃不白之冤)。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但历史是由成功者书写的,韩侂胄的故事告诉我们:有些人是得罪不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