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4日∣凡有所相,皆是虚妄
2月24日,农历节日是龙抬头,传统习俗要理发。因为是非常时期,无数个Tony老师被迫宅在家中,理发成了一件可望而不可即的事情。三宝同学洗完澡之后照照镜子,跑过来对我说:妈妈,我必须理发了,我这发型太像铁林了。
铁林是最近热播剧《新世界》的主角之一,这个剧本身虽然有些逻辑bug,但是铁林却是一个非常真实的角色,演员张鲁一演技在线,所有角色中,他最出彩。
在动乱的年代,他一直期盼着要出头,为了出头,各种有为良心的事情基本都干了:出卖友情,伤害亲情,忘记人情。他不断地向自己想要的欲望低头低头再低头,卑躬屈膝,期待得到那一刻的扬眉吐气。
他总想证明自己,却一再失去自己。
如果人生观是混乱的,很多人都有可能变成铁林。
今天继续上班,开车路上听梁冬和于晓非聊佛学,梁冬是主持界的奇葩型人才,能把黄帝内经、佛学都聊得你哈哈大笑。他操着粤系普通话,让人听了十足亲切,比标准的普通话耐听,有味道。
很多年前在公司组织的培训会上,听过于晓非老师授课,当时他好像讲过信仰的话题,记忆中,我还在课后跟他讨论过一神论。他在讲台上侃侃而谈的样子,让人联想到活佛济公,很幽默,很智慧,很亲切。
透过音频,梁冬和晓非老师时不时的爽朗大笑,把一个个我们看似高高在上的大问题,掰开了揉碎了,分解成可触可感的小问题,十分有趣。
晓非老师讲了自己是如何与佛结缘的,据说在1982年8月5日,他去普陀山游玩,和一帮大学同学一起。到了岛上,同学们纷纷跑去嬉戏海水,庙里的老和尚看了直摇头,说:哪里不能玩海水,哪里的沙滩不能玩,跑到普陀山来玩?!
晓非问老和尚:那到普陀山来做什么呢?
老和尚回答:当然是礼佛了。
于是晓非就跟着这个老和尚听了一个多小时的佛经课程,听完之后,老和尚问他:你觉得佛法怎么样?
晓非礼节性的回答:嗯,很好。
老和尚说:那你就皈依吧。
于是就带着他读了皈依佛经。
晓非老师稀里糊涂被“皈依”的时候,我刚刚半岁,38年后,我从音频里听到晓非老师讲述《金刚经》的宇宙世界,也是奇妙的缘分。
我是没有宿慧的人,只能从嘻嘻哈哈之处,听得一点自以为能理解的内容。为了研究佛经,晓非老师去学了梵文和巴利文,巴利文(pàli-bhàsà),英文名称pali,是古代印度一种语言,是佛陀时代摩揭陀国一带的大众语。他说只有真正进入佛教记录的原始文字,才不会被译文所误导。如同我们要研究红楼梦或者唐诗宋词,必须会汉语一样。如果你读的是英译本的《红楼梦》,法语版的唐诗宋词,后果是啥,可想而知。
我一直坚信文本的作用,看来是对的。语言不仅仅是一种表达工具,也是承载甚至左右我们思想模式的魔法。
哲学家和记者有一个很相似的地方,就是不轻易相信。他们总喜欢提问:这是真的吗?晓非老师说,如果面对一张桌子,你说我看得见摸得着,没什么可怀疑的,那么你就踏踏实实去过普通人的一生,挺好。如果你对眼前看到的景象持怀疑态度,想要一探究竟,那说明你和哲学有缘分,试着去探索一番,未尝不是另一种人生。
而佛学则对哲学家们的困惑和怀疑说一句:不必怀疑,这就是梦~
在三世说的人生观里,无论过去、现在和未来,都只是不停歇的轮回而已。佛陀的本意就是:醒来的人。
凡所有相,皆是虚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