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做题家》

📍 考研做题家们不仅需要应试
📍 更需要弄清应试背后是思考
“第一次写的题几乎都已经忘记是什么了,但是我永远都不会忘记写题时候一小时憋不出一行字的痛苦。”
前几天和一位今年刚刚上岸的朋友闲聊,说起今年我和花总做的「深夜主题漫谈会」。
我说,这几年我发现大家的问题不是「不应试」,而是「太应试」,应试到都几乎忘记「题目」和「答案」之间的鸿沟并不是背了多少知识点、明白了多少大道理,而是思考的跨度。还没等她表态,我又迫不及待地说道,所以从去年开始,我们就在想怎么能够把这种思考的逻辑和方式融入到应试学习中,真正地让每一场考试变成思想和观点的迸发、雀跃。
北京的天难得放晴,我们坐在长巷拐角十平米左右的咖啡店里,黑胶唱片机上放着勃拉姆斯的摇篮曲,旁边堆满了被阳光晒到泛黄的旧书以及大盆大盆等不及修建就开始繁茂生长的绿植。
“我不知道你们在去年有没有感觉到这样的启发。”嘬了口没糖没奶的美式,把我苦得龇牙咧嘴,“反正我和花花一直都想要做这种课堂,我们在尝试。”
“说实话,最开始我特别不明白为什么四月份就要开始写题。”她坐在我的对面,阳光正好被四合院的屋檐挡了大半,落在她脸上就变成了一道明暗分界线,显出点阴郁的味道来,“我当时真的太想抱怨了,因为真的写不出来,然后我就老给朋友说,说秃头所从四月份就开始让我们写题,太不人道了。”
美式在嘴里开始泛甜,我等她继续。
“不过后面反正我是都明白了,知识学了没用,因为不做题你永远不知道这些东西它怎么考。我发现做题不是为了做而做,而是我学到了一些,我想尝试用这些知识组织成我自己的语言。”
“大学三年四年都没有怎么写过东西,都忘记怎么表达自己的想法了。你知道吧,写字啊,写不成一句话,那真的是有够扫兴的了。”
“我不知道别人怎么想,反正我每次都写,写到最后我就有点觉得我成了,就是看到一件事我能说点什么了。”
“网传课结束之后咱不是又上专题班了吗,那个时候我就每周写一篇文章,唉,也不能算是文章吧,就是写些有的没的,把自己想说的话都写下来。我就慢慢发现很多事我能说上一嘴,谈上那么一点了,我就觉得挺好的,学的东西都能用上,自己的脑子好像也慢慢开始灵光了。”
唱片机发出沙沙的声音,开始进入下一首圆舞曲。
“对,我是觉得总得写点什么你知道吧。”身体向后仰去,我伸了个懒腰,“就像是咱们写文章一样,你写第一篇肯定很差劲,甚至你自己都很嫌弃,但是你不能因为第一篇差劲就放弃了,因为如果是这样,你就永远不知道第十篇、第二十篇、第五十篇的时候你会变成什么样子。”
“大家现在可能都觉得文科的考研就是背书、做题、刷题,前段时间也有人和我们建议说把新传考研的思维和政治结合起来,就是不断地刷题、然后背答案,当你有了足够多的答案库的时候,就可以对一些题目信手拈来。但我们从不这么觉得。你知道的,新传是人文社科,它是有生命的啊,它不是说背了多少答案就能写好一道题的,它必须是你脑子里有想法,然后你对这个问题进行解释——每一个题目都是一种问题的不是吗?你的答案就应该像是比如你母亲问你'你觉得我们全家人五一去北京玩怎么样’相类似,你是什么样的想法你就表达什么样的东西。”
“那如果我现在问'如何看待人工智能对于新闻传播的影响’,那它本质上就是一个现象,要求咱们运用所学到的知识体系对这个问题/现象说出有理有据的想法。”
“再比如说我们昨天写的那个长安网的事情,它的本质不就也是观点的输出嘛。”
几个路人走进店里,占据了最后狭小的一块空地。
“我们是一直在调整这些啦,希望能够从开始就培养起这样的思维模式。「主题漫谈」算是不那么应试的「问题思索方式」,然后紧接着的「网络传播学」就是贯彻「应试和思考能力融合」的——我们觉得这是很重要的一个开端吧。反正我们是非常希望从这个时候就能埋下一些种子,四五月能开花当然最好,要是不能,我相信九十月份也会大放异彩的。”
把最后一点美式喝完,冰块让26度的太阳也降下温来。
“所以啊,上完网传我大概就知道秃头所是我想要的那种感觉了,这不是一直跟着走下来了吗。”她笑着举起了面前的咖啡。
“我觉得我们现在不应该喝这个,应该开瓶酒来干杯。”
勃拉姆斯的乐章在笑声里进入高潮,我们也就此停住,转向了别的话题。

总在宕机边缘加载的
你的大脑

什么叫「考研做题家」?

这是我从小镇做题家中化用过来的称呼,它的符号内涵其实会更加偏向消极和不赞成的态度——如果是一味地只是会做题的话。

作为考生,我们肯定会非常关注考试中的题目,会很在意这个题目的难易度,会更偏向于学习那些题目会考的内容,这是无可厚非的。但是在这个逻辑里,有一个漏洞和定式思维很难扭转,就是认为新传考研就是一次考试,于是我们要拼命地「背答案」去填补这份试卷。这个时候其实就掉进了「题目、答案、应试」这样的「三角陷阱」中了,而很难观察到「题目」的背后,需要的是「思考方式」「语言表达」「逻辑组织」。

其实这也是为什么在学习的时候,有些人每天非常努力用功,天天都在刷题、做题,但却总是感觉不得要领、拿不到高分的原因。因为当你把题目仅仅当作是题目的时候,在一二三四的答案里,就注定了高分离你远去的悲剧。

做题不够,得先学点东西进去,然后再把学会的知识,化用为你自己的资料库,在看到题目的时候,把它设想为你对这个问题的「想法」「看法」「思考」,再调用知识,一点点地撰写出来。

这听起来是很简单的逻辑,但就是很多朋友考试考完了都没触碰到的内容。

📍 我们要当考研做题家
📍 前提是知道如何输入与输出
在五月份的开头,我希望能够给出实质性的建议,也能够帮助大家少走点弯路,毕竟时间越晚,试错的成本也就越高。
第一,知识一定是、百分百是、百分之六百是要学个三四遍、记忆个三四遍才会充分地被你的脑子吸收的,千万不要觉得学了一遍自己就能够口若悬河、自由应用了,没有这么美的事儿。
第二,学了东西之后,一定要尝试复述,并且试图用这些知识去解释一点什么现象。比如咱们学了网络传播之后,知道了现在的传播方式是节点化传播,那么当你在朋友圈里看到有人发出一些社会热点消息而你随之追到微博上去看的时候,就要进一步地对「用户在平台上的流动性」有所了解,明白当下的网络传播更多地会发生在人际关系之间。
第三,光想还不够,这只能是加深你的印象,你必须要去写点什么,哪怕就是写些破烂玩意儿,也都必须写,就算是几百字,记录在手机的备忘录上,也可以写。比如我们看到长安网事件,心里不快,写两句;看完了昨晚的《山河令》演唱会,心里痛快,写两句;又看到微博热搜上都是明星绯闻,心里无语,写两句。
总之,就是有事没事写两句。一是练表达,二是不断加深对于知识点的记忆和理解它的使用场景。
这也是为什么,在四月份我们就要求大家尝试去写点什么,哪怕只是一些你回过头来看都觉得什么都不是的那种文字,都比埋头苦学来得好。
📍 来一个参考案例
📍 可以仿照着输出
✨ 秃头所春日快乐班:网络传播学·作业批改
✨ 批改学姐:厦门大学长璐
题目:
大数据技术环境下,新闻媒体该如何进行新闻实践?
批改:

红色是我认为可以更好的;蓝色是我认为不错的。

技术发展推动产业变革。「这句话本身是没有错的哈,但是放在开头,是不是有一点突兀呢?,没有前面的铺垫,后面直接接了信息时代,这句话更像是一个结论」信息时代的到来,伴随着社会化媒体、移动传播、物联网、云计算等技术实际应用直接导致“大数据”概念的提出。「我觉得这个背景引入是可以滴~」大数据具有多样性、体量「大?」、速度「快?」和价值「高?」的特点,「大数据的4v的特点,但是后面的体量大、速度快、高价值没有写出形容词呀~」作为各种技术的综合产物,伴随技术发展不断演进,拥有无限前景。「指出大数据的优点,可~」通过对大数据的有效加工可以产生巨大价值,但大数据本身价值密度低,单位数据的价值不高,如何通过算法等技术手段在海量信息中发掘价值数据是当前大数据技术的挑战之一。在信息时代,由数据驱动的大数据技术,伴随海量数据,势必掀起新的浪潮,变革冲击我们的生活。作为大数据应用的前沿之一,新闻业自然首当其冲。

「第一次作业,你已经具备了要有开头的意识啦,这一点很不错哈!但是,这个开头,你只围绕了『大数据技术』这个名词进行解释,说了大数据技术的优势,也说了发掘价值数据有挑战,于是写着写着就『没有切到我们的题目』和『落脚点』。也就是只点到了『新闻媒体首当其冲』。但没有讨论到新闻媒体、和新闻实践。开头还是需要对『新闻实践』词展开解释一下哈,如“大数据在新闻采集、新闻生产、新闻呈现、新闻分发、新闻反馈等几个环节影响了新闻媒体的新闻实践”,这样的论述的话,你就可以从以上几个环节进行你的框架搭建,大数据、新闻媒体的新闻实践都切到了。」
一、追随浪潮变革生产思维
「1、以后交作业直接加粗即可哈,不用斜体,并且作为小标题,要标清一、二、三点」「2、你的这一段,写的是大数据技术在『新闻采集』的实践中的体现,但是这个小标题直接扩大到了整个生产思维,是不是可以再具体地体现一些文段的内容呢?」
新闻生产已从单元走向泛社会化,大数据技术依托可穿戴设备、移动互联网和智能手机的普及,在数据的收集分析有相当的准确性,对于社会热点,个人喜好有更精准的把握。「这个逻辑是可以的哈,开头先说大数据的特点和背景」例如预测性新闻,通过大数据技术分析,较之过去可以更为精准地预测事物的变化过程,揭示其发展规律。天气预报就是预测性新闻的典型,但受制于技术水平,数据体量,曾今经「错别字啊妹妹!」的天气预报并不可靠,如今依托技术进步,预测准确很多。「我觉得这句话相较于之前有一点口水化,你可以换成“依托技术的进步,天气预报作为一种预测性新闻不断提高其准确性和精确度」
在这样的技术支撑下,用户喜好,浏览体验,推送时间等被纳入了生产考量。「刚刚在上面,我们讨论的是大数据技术对于新闻的采集,以及如果你单纯讨论采集,那就一段来写新闻采集,你这里在一段里,突然又讨论了“新闻推送”,是属于新闻生产环节的“新闻分发”,会显得很杂揉」在浪潮冲击下,新闻媒体不再是唯一新闻生产者,「这里说到了新闻生产者」对于新闻生产的专业性以及特色有了更高的要求。比如提升用户分析水平,个性化新闻与信息服务水平等。同时,大数据也对媒体的盈利模式产生影响,「这里又说到了新闻媒体的盈利模式」广告的投放日益精准化,不再需要街头问卷等方式调查分析市场,数据即答案。
「1、  宝贝,是这样的哈,我大概读懂了你这一段的逻辑了,我也在上面的批改带你做了一个拆解,你的第一个标题是生产思维的变化,以至于你这一段里,写了新闻采集、新闻分发、新闻生产者的改变、新闻盈利模式的改变,你都点到了,但是答题的逻辑是,你可以把这四点,都分为一个一个小标题和一小段去写,否则你点到了,但是都不深,而且段落的前后没有逻辑,我们答题的一小段,是只说一个角度,不是很多角度杂揉在一起的。」
「2、   这一段,你的开头是好的,讲了大数据的特点,但是后面你只顾着一句话一个点,却没有了句与句之间的逻辑,我认为可行的逻辑是:大数据的特点—可以精准把握数据来源——新闻生产的采集发生变化——举例预测性新闻如天气预报——再回扣一下你的小标题,带来新闻生产信息的精确化」
二、依托数据丰富信息来源「这里说的是信息的来源,其实也是归于信息的采集」
在大数据技术未普及的时代,信息来源比较单一。现如今,大数据技术为多方面搜集数据提供了支持,传感器新闻,「传感器新闻是可以的哈,因为是依托传感器进行采集和传送,更加高效」数据新闻「数据新闻和大数据新闻的概念可能需要去弄清楚哈,数据新闻更多的以数据图表形式呈现,体现在新闻呈现,而不是新闻来源」都是体现,不过这两者只是一部分。信息来源丰富为新闻素材的选择提供了更多可能,简化新闻生产的信息获取。「信息来源丰富,简化新闻生产信息的获取,这个逻辑要理清楚,我认为逻辑可以是:过去大数据信息来源单一——当下的搜集数据多方面,多角度且迅速——丰富了新闻来源,拓宽了新闻生产者的视角,而不是仅仅简化新闻生产的信息获取。」
三、多重角度加强事实核查「我觉得利用大数据这点进行事实核查的点,你想到了~棒棒棒~」
新技术从多角度获取信息,从不同的切入点分析信息,对于事实核查起到了很好的帮助,真实性透明性显著提升。海量信息对信息的真实性带来了挑战,假信息的泛滥对事实核查构成威胁。当下,更要加强事实核查,做好把关人。
「我觉得其实你想表达的点,我是清楚的,但是论述语句的前后逻辑,应该是先说,当下海量信息充斥着网络环境——谣言肆虐,假新闻的泛滥——给新闻的真实性带来了挑战——引入大数据技术,大数据的精准、智能,能够数据进行精准筛选与核查——提高新闻媒体发布信息的真实性」
「落脚点不应该是怎么做,而是,『大数据如何辅助新闻实践』,可以寻找一些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期间的大数据应用案例进行辅助论证。」
四、数据分析助力新闻分发「提到新闻分发~这个没问题」
随着技术的普及,用户画像的日益完善,大数据通过对用户赛博化身的全面分析,建构立体的数据库。在这个大前提下,新闻分发不再面面俱到,而更加精准,个性化新闻大行其道。「我觉得这个分析没有问题~~“大行其道”这个词词汇还是注意一下哈,有点贬义了。你可以举个例子辅助,比如今日头条利用大数据分发机制,使得新闻媒体可以将个性化新闻触达到更为精准的新闻受众,提高其分发的效率。」
大数据技术在新闻分发的应用,对于每个新闻媒体来说,都是重中之重。「这句话可以删去」
五、即时反馈支撑传播反思「提高新闻反馈~这个没问题」
「前面可以补充一下大数据的特点,因为大数据具有传播高效、智能分发的特点,」用户在当下可以就新闻进行实时反馈,表达自我体验。新闻媒体获取用户反馈更加迅速,便捷,这也为及时调整方向以及分析传播效果提供了可能。「加上前面的大数据特点的话,这个分析还是算比较完整的哈,可以辅助案例分析」现阶段新闻工作者应更为注重和用户的对话,及时反思,及时改变。
「你在每段话的后面,都会说现在应该应该怎么做,其实在这道题中不是必要的,因为我们题目要切到的是,进行新闻实践,而不是应该怎么做」
六、技术的两面性,新的挑战
大数据影响媒体盈利模式,新闻媒体需及时调整盈利思路。大多数媒体没有足够的实力独自完成数据的获取、分析、加工,对于他们而言这是巨大的挑战,因此,跨界合作成为了可能。媒体技术依赖性的增强,技术对媒体制约能力的增强,让媒体有了从内容为王向技术为王转变的倾向,对于媒体人来说,如何处理好技术与内容的关系,坚守新闻价值是不小的挑战。技术的发展催生了机器人写作等新闻生产模式的变革,让人作为新闻生产主体的存在感进一步降低,同时减少了新闻生产对人的依赖性,似乎机器完全可以替代人进行新闻生产,这是极其危险的,“人是万物的尺度。”新闻业需要新闻人。如何在这个信息时代保有人的价值,在新闻实践中体现人的不可或缺,是我们当下的重要命题。
总结「总结不用指出总结这两个小标题」
技术的进步仿佛没有尽头,技术壁垒的出现亦需要时间,随着技术发展,人的作用在很多行业都被打上了问号。我们的话语更多被数据信息所代替,赛博化身甚至比之现实自我更为真实,自然人迷失在技术洪流中。大数据技术环境下,新闻媒体的实践,重在把握技术使用的尺度,让新闻人掌舵。
1、「你的第六点,和你的总结,其实是都是表达你对大数据技术的反思对不对?以及在大数据面前,媒体和人应该如何做。两点归为一点就好了哈」
2、「而且这个技术的两面性和挑战,过于长了,我觉得文字确实写的很好,但是到后面跑题了呀,你只需要在最后总结升华的一段,指出来即可」
总评:阿崽~第一次作业,你已经有了开头、分段、总结的意识,值得表扬呀,但是我更希望的是,第一次作业发现、指出你的问题,红色字体大于蓝色字体,才是正常现象。
我先更正几个比较明显的问题。
1、你的段落,如果你只想讨论如何进行实践,那就是 一、二、三、四点进行展开,如果你还要再去单独讨论大数据的挑战以及媒体如何做,那你的框架就应该是:
一、媒体进行大数据的实践
1、2、3、4、
二、大数据给媒体带来的挑战
1、2、
但是针对本题,我觉得第一种框架就足够,你直接把挑战和如何做,简写在你的总评里。
2、第二个很明显的问题,出现在你的第一点,你想去表达大数据改变了生产思维,但是这一点很容易让你的点多而不不精,导致出现你的前后逻辑不顺畅,所以刚刚写题,会不会按照班班所说的“新闻采集、新闻生产、新闻呈现、新闻分发、新闻反馈”来搭建会比较好呢?
3、第三个点是,一段完整的论述,应该先有一个因果关系,前后的逻辑,比如说到以前没有大数据辅助如何——现在有了——改变了啥——举例——所以新闻媒体实践如何如何;或是现在存在的问题——大数据支持——改变现状——举例——所以大数据可以如何如何」
4、每一段的后面,不用再去说媒体应该怎样了,因为是这是一个体现类题目,不是一个应该如何做的题目,最后落脚点需要体现的是媒体做了啥,就行。
5、总体来说,2、3、4、5点是有按照逻辑的~但是论述的逻辑需要再注意下哈
总分:20/30

考研做题家们,前路漫漫,但这段路,也就不到八个月而已。用八个月的艰辛,换一个跳板、一次成功、一段全然不同的体验,会值得的。

- 晚 安 -

🥂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