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了解道家?一篇文章带你全面解锁
通过对《庄子·外篇》的考察,除典型的庄子自由哲学形态外,还包含黄老道家哲学形态、神仙修炼道家形态、技艺武功修炼道家形态等。本文3755字,阅读大致需要10-15分钟。
庄子分为《内篇》、《外篇》和《杂篇》。一般认为内七篇是庄子本人的著作,代表了最典型的庄子思想,而《外篇》与《杂篇》则大约是先秦诸子学者大融合的理论合集,兼有其他价值形态,尤其是《庄子·外篇》(下称《外篇》)中,除典型的庄子自由哲学形态外,还包含黄老道家、列子道家等多种面向。
因此,杜保瑞先生认为在解读《外篇》时,需每一篇,甚至每一段单独诠释,只有这样,才能了解其所含思想全貌,不可泛泛概言庄子哲学。
本文将运用四方架构理论,在阅读文本的基础上,以前章所归纳出的问题维度首先确定《外篇》所呈现出的各种道家形态类型,进而对全部文本根据表1所列标准进行进一步分析梳理,从而了解各种形态在《外篇》中的分布情况。
《外篇》共15篇,笔者通过对其102节文本逐一分析梳理,将其归纳为四种道家形态,分别是:(1)庄子自由道家哲学形态;(2)黄老道家哲学形态;(3)庄子神仙修炼道家形态;(4)技艺武功修炼道家形态。各形态分布情况如下表,下面将针对表2进行具体分析说明。
1.庄子自由道家哲学形态
庄子自由道家哲学形态,是指其宇宙观、价值观、问题意识等维度与《庄子》内七篇具有一致性的最典型的庄子哲学形态。
即超社会的自然宇宙观,超社会责任的自由逍遥的本体价值论,破除一切制约的方法论,达到绝对自由的真人境界。
总之,自由道家形态是出世的、个人主义的、自由主义的。它关注的重点不是百姓的疾苦,而是个体所受到的束缚。
《外篇》中,庄子自由道家形态所占比例最高,102节中有58节可归于这个形态, 15篇都有涉及,其中《骈拇》《马蹄》《胠箧》《在宥》《刻意》《缮性》《秋水》《至乐》等8篇全部属于这一形态。
内容包括对儒家“仁义礼智”价值标准的批驳(《骈拇》《马蹄》《胠箧》),对儒家服务型社会价值观的摒弃(《秋水》),对儒家社会管理体制的质疑(《在宥》),对生死区隔的解构(《至乐》),当然也有对名利之累的解消(《刻意》《缮性》)。可以看出,对儒家的批判主要集中在这一形态。
2.黄老道家哲学形态
黄老道家哲学是面向侯王圣人的哲学,这一派眼中的世界有社会性“天下”的面相,同时认为“天下”是自然的一部分。
既然大自然可以天长地久、有条不紊地运转,为什么人类社会会这样艰难,百姓贫苦、战争频繁,观察之后,悟到的结论是因为大自然云行雨施,无私无欲,而现实当中的各国领导却是贪得多欲、刚强好战。
因此,这一派在面对和儒家一样的社会现实问题时,其参与天下管理的方式是直接教育最高领导人,让他们向天道自然学习,去掉过多的人为设置,而回归到自然的状态。
因此“无为”就是这一派的外在主张,“无欲”就是这一派的内在修为。因此希望天下的领导人既慈而俭、且不为天下先。
就是扮演“给而不取”大家庭中慈母的角色,总是付出最多的服务和奉献,却永不要求名利和回报;永远给予恰到好处的照顾,却永不去做过多干涉;总是柔顺地维持各种局面,却永远避免棱角伤人害己。
如此“生而不有、为而不侍、长而不宰” “衣养万物而不为主,万物归焉而不为主”,最后 “圣人亦不伤人,夫两不相伤,故德交归焉。”达到“以其终不自为大,故能成其大”的百谷王的境界。
综上所述,黄老道家是既人文又自然的宇宙观,既利万物又保自身的价值意识,以无私无欲无为为其工夫进路,以圣人为其境界追求。
总之,这是一种既服务社会,又与世无争,以出世之心做入世之事的圆融哲学形态。《外篇》中塑造了多位既可以扮演儒家入世的社会角色,内心又能摆脱了爵禄生死等挂碍的黄老道家形象,他们既可服务社会,又不会烦扰自己,显示出高超圆融的智慧。
《山木》中造钟三月而成的北宫奢,《田子方》里荣辱不惊的孙叔敖,爵禄不入于心的百里奚以及无为大治的臧丈人,都可以让我们看到儒道会通后举重若轻的治国境界。
按照上面的要素标准,《外篇》102节文本中有26节可归于黄老道家形态,具体分布情况如下:
可以看出黄老道家在《外篇》中虽非主流,但占有相当数量。因此在分析《外篇》时,须加以注意。
3.庄子神仙修炼道家形态
庄子神仙修炼道家形态与庄子自由道家密切相关,其宇宙观在超越现实社会的自然之外又拓展出神仙的空间,其关注的问题也非百姓疾苦,而仅是个人的忧苦,特别是疾病和死亡,自由道家的方法是抛弃社会角色去做隐士,神仙道家则希望从隐士通过气功、打坐、坐忘修成神仙,因此其人生价值就是从养生到长生。
可以看出,神仙修炼道家形态也是出世的、个体的、自由主义的。这一形态如果和庄子自由哲学嫁接,就会产生炼丹打坐、不理朝政的君王,如果就渐进的功夫过程而言,就会是养生之道。所以我们将这几类都归入这一形态。
《外篇》中仅有6节属于明显的神仙修炼道家形态。
《在宥》(4-3)中的广成子是一位“修身千二百岁、形未常衰”的神仙,黄帝询问养民之道,广成子却导之以长生之法,于是“黄帝退,捐天下,筑特室,席白茅,闲居三月”,广成子教之以“慎内闭外,神守长生”之法,可见神仙修炼道家的目标绝不是成仙济人,而完全是个人自利。
《在宥》(4-4)中云将与鸿蒙的故事与此类似,也是君王从治国转而要修炼成仙。
《刻意》(8-1)中提供了一个很高的神仙境界,即“不刻意而高,无仁义而修,无功名而治,无江海而闲,不道引而寿”,同时也提供了一个叫“纯素之道”的修炼之法,精髓仍然是“惟神是守”。
《达生》(12-1)中提到 “养形”不足以存身,最好的方法“莫如弃世。弃世则无累,无累则正平,正平则与彼更生,更生则几矣。事奚足弃而生奚足遗?弃事则形不劳,遗生则精不亏。夫形全精复,与天为一。”
可以看到,神仙修炼道家在放弃社会责任感方面与自由道家是完全一致的。这样的形态,难免不被儒家认为有太过自私之嫌。
4 .技艺武功修炼道家形态
技艺武功修炼道家形态,与庄子自由道家和神仙修炼形态有内在关联,这一形态同样不关注社会百姓问题,仅关注个人身体的潜能开发和技艺修炼,因此其内心的角色是隐士,外在的境界是达人、高人,总之是人,而不是神仙,只追求武功的出神入化,不看重个人的永久长生。
和自由道家一样,他们的人生价值不是服务,而是逍遥,只不过这逍遥是在突破身体局限的过程中不断获得的自得其乐。
可以看出,这一形态也是个体的、自由主义的,但是既然技艺高强,一旦有社会需要的机缘,这些达人也会露一手,被动承担社会角色,获得众人瞩目的喝彩,以此与社会链接,但其内心仍是出世的,给人的感觉是游离于体制之外的。
典型的形象就是《庄子内篇》中的庖丁,既完成了解牛的职业要求,又实践着自己的技艺的修炼。
《外篇》中可归于技艺武功形态的有10节, 大都集中在《达生》篇中。
有承蜩犹掇的佝偻者,有操舟若神的津人,有善游的吕梁丈夫,有削木成鐻的梓庆,有旋盖规矩的工倕,有不失豪芒的锤钩者,甚至连望之似木的斗鸡,其实也是技艺武功修炼形态纪渻子的投影。
这些出神入化的技艺看似五花八门,但究其道却不外乎两字:“一”和“忘”。承蜩者“万物之多,而唯蜩翼之知”,是守“蜩”, “忘”万物;锤钩者二十年“于物无视,非钩无察”;是守“钩” 而“忘”物;在“削木成鐻”一节中,梓庆解释在得“一”过程中,需依次经过 “忘物”“忘名”“忘己”三个层阶不同的境界。以此观之,操舟者视渊若陵,“忘”水,属 “忘物”境界;吕梁丈夫顺水善游,则是更高的“忘己”境界。
《田子方》中列御寇平地措杯水于肘,箭无虚发,是“忘物”,而临百仞之渊,伏地难起,汗流至踵,是未达“忘己”境界。
《外篇》中技艺武功修炼形态,实为作者寓道于言的形象,目的在于透过令人叹为观止的技艺境界,引发人们对其修炼之道的探究,从而获得“物我两忘”逍遥自由的道家境界精髓。
从这个意义上说,技艺武功修炼形态,更像是自由道家的工夫论,虽不涉及宏观的宇宙论,却更具有操作性。
总结
本文我们利用四方架构维度,对《外篇》中的道家形态进行了分析定位,可以看到,《外篇》中承接于内篇的庄子自由道家哲学为主要形态,与儒家针锋相对的也是这一形态。
“技艺武功道家”与“神仙修练道家”所占比例很小,二者与庄子自由道家具有内在性质的一致性,即都是个体的、自由主义的,可以看作是自由道家在功夫和境界层面延展出的两个分支。
黄老道家哲学形态在《外篇》中占有相当比例(26%),在文本分析时不可忽视,这一形态在某种程度上,体现了儒道两家存在内在会通的契合点和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