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焦点访谈》报道儿童主任,社会工作在儿童福利和保护领域作用不可替代

4月27日,央视《焦点访谈》节目播出了《村里有了“儿童主任”》,报道了基层儿童社会工作者在保障儿童权益和传递儿童福利方面的作用。

孩子是家庭的希望,是民族的未来。大家都希望孩子能健康快乐地成长,但在现实中,有不少孩子因为贫困、残疾,或者是家庭监护缺失、监护不当而面临困境。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近年来各地都出台了很多优抚措施,出钱出物,保障儿童权益。但是,由于种种原因,一些地方急需帮扶的孩子,却没能享受来自政府和社会的雨露。如何解决儿童权益保障的“最后一公里”,让他们过上正常的生活,有一个快乐的童年,“儿童主任”应需而生。

在村里设置“儿童主任”开始于2010年,当时,在一些地方有这样一种现象,那就是政府出台了各种儿童福利和救助的政策,但是,一些迫切需要这些政策帮助的家庭和孩子对此却并不知情。

时任民政部社会福利和慈善事业促进司司长的王振耀提议,在村里设置一个专职人员,链接政府与百姓,把好的政策送给有需求的儿童。起初,这样的人被称为儿童福利主任。后来,改称儿童主任。儿童主任,由经过培训的村民来担任。

2010年5月,民政部、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等机构合作,启动了“中国儿童福利示范项目”,在5个省区12县的120个村作试点,每个村设一名儿童主任,建立组织开展活动的“儿童之家”。

2014年,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将设立村儿童主任、为村(居)儿童提供福利与保护服务的做法评选为全球“创新做法”并推广。

2015年,民政部将儿童主任项目扩展到全国更大范围。2016年,《国务院关于加强困境儿童保障工作的意见》发布,儿童主任模式正式纳入我国儿童福利保护事业发展战略。

林绍军是四川成都金堂县的一位儿童主任。小明是林绍军最挂心的孩子,他自幼失去父母,与爷爷奶奶相依为命。一年前,小明出现异常行为,林绍军立即向上级民政部门反映,并亲自带小明去医院做检查。诊断结果是:小明得了抑郁症。

林绍军没有把小明的治疗只看作是监护人的责任。他开始链接各种社会资源:和小明的亲戚一起想方设法督促小明按时吃药治疗、请心理医生介入疏导,还请社工长时间地开导他、陪伴他。

孙荣是小明的主责社工,从2019年6月与小明建立联系后,她几乎每天都要与小明交流,哪怕只是QQ上问句好。

成都云公益发展促进会社工 孙荣:前期很长一段时间,他表达的更多的是绝望,然后是不信任,就是会感受到别人对他的不信任,以及他对周边人的不信任,心里面的那种难过没有办法去调控,没有办法去控制的那种难受。

林绍军还和小明的老师、公益组织的志愿者等16人建了一个微信群。小明的病情和日常起居,都牵动着他们。

孙荣专业的、长时间的陪伴和交流,林绍军等众人的关爱,让小明逐渐恢复了对周围人的信任。

一年多过去了,小明心理平稳了,这让大夫都感到惊奇。

10年来,儿童主任的设置,培养了一批熟知国家儿童政策、了解儿童特点、关心孩子、热爱孩子的基层儿童社会工作者。

2019年,村(居)“儿童主任”模式已在全国铺开。目前,全国已有66万多名儿童主任,他们成为守护儿童的专业化力量。

北京师范大中国公益研究院院长 王振耀:这一套社会儿童社工体系,它其实是在儿童福利和保护领域将会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我认为这对我们国家的社会福利、儿童保护各方面的工作都会产生出很大的促进,其实我认为它对我们的社会治理体系也会产生出很大的促进,也会提供大家很多启发,原来很多社会矛盾,是可以通过社会工作来进行调解,来从机制上进行缓和,我觉得这个是非常有意义的。

设置村(居)“儿童主任”这个创新性的机制,将对我国儿童成长发展提供长期稳定的作用。更广泛的意义上来说,中国贡献这个经验,对很多发展中国家也很有普遍意义。

随着儿童主任在全国推行,持续提升儿童主任队伍的专业水平成为一个非常迫切的问题。另外,在一些地方,儿童主任没有得到充分重视,它还是一个没有任何报酬的义务性岗位。我国儿童福利与保护工作还面临不少亟需解决的问题,比如校园霸凌、性暴力及家庭暴力等。这些都需要持续努力!

👇点击查看《焦点访谈》

来源:文字节选自央视网、央视新闻客户端,转载请注明来源

END

责编:汪昊

制作:汪昊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