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孩随妈、女孩随爸?很多人都搞错了的遗传真相

 文丨 优宝
有句老话说得好:龙生龙、凤生凤,有其父必有其子。
不少父母都希望孩子能遗传各自的优点,但现实总是在抱怨自己完美遗传了父母的缺点。
不可否认的是,孩子高矮胖瘦、外貌肤色都会受到父母的很多影响,但恐怕大家更关心的还是孩子的智商、情商、性格等等这些内在因素。
有些的确是遗传基因决定的,但有些却是后天养成的。
正所谓相由心生,当人们潜意识将自己安插在哪一类的性格中时,日后的成长也必然会逐渐偏向那一方向。
但每个人天生便是独一无二的,看似不可改变的DNA也隐藏着许多我们不知道的变数。
智商随妈?
民间一直有一种传言,如果生得是儿子,那么孩子的智商完全由妈妈智商高低决定,如果生得是女儿则要看父母双方各占一半。
这种传言倒也不是凭空捏造,而是根据人类与智力有关的基因主要集中在X染色体上。
男性是XY,X (卵)是来自母亲,Y(精子)是来自父亲,只有一个X,所以男孩的智商是来源于母亲的遗传的;
女性是XX,X(卵)是来自母亲,X(精子)是来自父亲,因此女孩的智商父亲和母亲的影响力各占一半。
看上去是不是挺靠谱的?但这种说法从未在科学上得到过证明。
而一些大数据的统计结果也只证明了如果父母都是高智商人群(IQ>125,人群中占比<5%),那么孩子也有很大的概率也是高智商。
事实上,关于智力背后的遗传学的研究发现,父母双方有成千上万的影响智商的基因散布在我们的DNA上。
那么为什么还会有“三岁看大、七岁看老”这种说法呢?
的确很多孩子从小什么样长大后依然什么样,智商没法证明,性格总该能说明一些遗传的问题了吧?
BBC纪录片《北鼻的异想世界》中,英国心理学家Emily Johnes曾做过这样一组测试。
她依次在五个只有半岁的宝宝面前展示以下物体:藏有弹簧玩偶的玩具盒、会弹跳的小狗、小丑面具。
通过这些,将分别检验婴儿对于普通事物、不确定性以及陌生事物的反应。
对此,不同的宝宝表现出了截然不同的反应:有的孩子表现很快乐,有的孩子很冷静,还有的孩子露出恐惧。
节目中的科学家指出,宝宝们的这些性格特质,跟他们父母的基本气质是一致的,但同时这也是大多数人的气质分类——即激动型、平静型和谨慎型。
这证明了从婴儿时期开始,人的性格特征就已经显露出来,由此可见孩子的性格的确和遗传因素有关,也是一个人个性的起点所在。
因此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性格是天生的”这句话不无道理,但是反转又来了!
性格随爸?
为了证明人类的性格是否真的“本性难移”,美国精神病学家Peter Neubauer等人在上世纪80年代又展开了一项秘密研究。
他们将领养机构中出生不久的双胞胎或三胞胎拆分到不同阶层与背景的家庭,并定期追踪这些孩子的成长情况。
其中,就有这样一组三胞胎兄弟,虽然他们在兴趣爱好上有很多相似之处,但他们的性格和最后命运却大不相同:
富裕家庭的Bobby,养父母作为医生和律师虽然工作繁忙,但他们从没有忽视孩子的教育,用正向方式,教育指导孩子成长。
Bobby受到了良好教育,长大后性格温和、待人和善。
蓝领家庭的David,开杂货铺的养父母教育程度、社会地位不高,但父亲巴布拉是3位养父中最风趣幽默的,他十分喜欢孩子,花了大量时间陪伴David的成长。
成年后的David虽然没有什么突出表现,但他也像养父一样和善有爱,成为一个非常慷慨温暖的人。
中产家庭的Eddy,作为高校教师的养父非常保守,总是制定军事化的规矩,从小到大Eddy都与他缺少沟通。
在如此严苛残酷的家庭教育下,活泼的Eddy渐渐变得很情绪化,高压教育最终让Eddy变成了低自尊的性格,躁郁症让他的人生在中年就戛然而止。
结论显而易见,我们的性格的确会受到遗传因素的影响,但占比仅在40%-50%之间,其余部分则随机形成或取决于环境因素,更加没有性格一定随父亲一说。
基因只是决定每个人性格的基础,并非不可逆转,而突破基因限制的关键便是后天教育的培养与引导。
三分天注定,七分靠打拼
优家教育创始人吴臻老师认为,对于不同性格的孩子我们应有不一样的教育方式:
对于不自信的孩子,他最需要的是在生活点滴中发现他的进步,并用语言说出来,及时给与鼓励和肯定;
对于过于自大的孩子,他最需要的不是打击,而是放大他的梦想,拓宽他的眼界;
对于那些对自己要求过高的孩子,最需要的是让他认识到,生活中每一个人都不是完美的。
从而学习接纳自己的不完美,欣赏自己的不完美,甚至可以做到享受自己的不完美。
3-6岁是孩子性格形成的关键期,一个拥有好性格的孩子既需要爱和自由,更离不开规则与底线。
前者赐予孩子勇敢探索世界的力量,后者则让他们心怀敬畏,始终在正途上奔跑。
在塑造孩子性格的阶段,父母就是孩子最有影响力的环境因素。
父母的一言一行会成为孩子的榜样,父母对待其他事物的态度也会潜移默化的影响孩子。
父母对孩子的言行,或者对其他事物的态度总保持乐观,家里自然能生长出一个积极正能量的孩子。
虽然我们性格会通过基因携带遗传给我们的孩子,但是被遗传的某些性格特征需要在特定的环境下才能被激发,不同的环境刺激基因中不同的性格特征部分,也就会产生不同的结果。
举个例子,当孩子在遇见陌生人时,身旁的父母总是会催促孩子:“快叫人啊,怎么还不叫呢?这孩子就是太胆小/害羞,一点都不随我。”
但这样做会给孩子增加社交压力,让他变得更害羞胆怯,长大后在社交方面也会受影响,无法更自如的交际。
凡事不急于让孩子表现,不给过多的压力,让孩子循序渐进的接受新事物,害羞慢热的情况会慢慢消失。
遗传和后天的生长环境,相互影响,最终决定了孩子成长中所形成的性格。
有良好习惯的父母,每天会带着孩子一起锻炼,省得让孩子无所事事,一个人看电视。
而本身没有好习惯的父母则认为,带出去运动多累,不如让孩子在家看电视,大人和孩子都不累也不辛苦了。这就是不同的家长,会带给孩子不同的性格方面影响。
无论我们的优良基因是否被孩子继承都没必要骄傲或沮丧,人生拥有太多的变数,把握住后天的良好干预才是正解。
愿每个孩子都可以得到善意的对待!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