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的生态文化也许是掌握在最底层人们的生活里

生态,是在一定的空间里种群与种群、种群与物种、物种与物种、物种与环境、环境与环境之间关系的总合,包括了宽度、深度和速度,是一个时间、空间的排列概念。

听听,多么拗口,好像很高大上。实际上对一般人而言,生态就是吃喝拉撤睡、喜怒哀乐平、生老病死、生儿育女。就是互相少影响,互相能促进,尽量都能够持续向前,总能够利己。

人作为生态系统中的一员,依靠生态生存繁衍。人又是一种有智慧的生物,自然对生态会有较深的认识。人还是一种极端利己的生物,所以总是试图改造生态。总是做出许多的傻事,转着可悲的怪圈。

生态不是说你知道它它才存在,而是它就在那里,每分每秒与你发生着关系。你总在呼吸,总在产生和放射热量,总在占据空间,这些都是生态问题。你若对生态友好,也许对你的生存质量就有利,若不友好,可能就会不利。而这个表现不是在一个个体,而是在一个群体,一个序列。也不一定是一个瞬间,而可能是长期过程。

通过学习可以掌握许多生态知识,通过感受更能理解生态知识。人作为一种高度进化的社会动物,人群已经高度分工和分化,所以对生态的敏感性变差,绝大多数只能感受到与自己有关的几个点,而感受不到一个面,更不用说一个空间或时间序列。

处于最底层的人民,他们的生产生活都与生态紧密想连。温、光、湿,土地、空气、水分,高、中、低,都真真切切地关系着付出与收获,关系着生活的质量,对生态的感受最深。但是,他们不一定善于总结,而那些总结的事情就留给了生态学家们,再通过将总结出来的成果传递给管理者(官员),发生着社会影响。这个过程中最容易跑偏,或是总结不全,或是总结越位,或是对总结出来的成果理解出现偏差。

一些朴实的生态思想可能直接由最底层的群众直接总结出来,如众所周知的老支书文朝荣,他就总结了“山顶带帽子,山腰缠带子,山下找票子”的喀斯特山区农业生态规律。广西弄拉村群众也总结出了“山顶严格保护,山腰种草种树,山下林下致富”的路子。总结出了“一棵树上一窝雀,雀窝多了都难活”的空间利用规律。他们知道实事求是。没有严格到什么绝对的模式,没有严格的整齐划一,却是真真切切生态的表现。

于是我们想想,总有那么多奇怪的现象,不懂医的人在教人治病,没下过地的人在教人种田,没吃过猪肉的人在评论猪肉的味道,没受过穷的人在说该如何度过家贫。

多听取实践者的意见,多听取底层的声音,也许生态的真理就掌握在他们手里。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