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曾给英女王写了一封信,今存大英博物馆,976字尽显愚昧无知
很多人疑惑为什么抨击明朝海禁政策的人,远远少于抨击清朝闭关锁国政策的人,这是因为海禁与闭关锁国政策出现的背景有着本质的不同,这一点要从乾隆1793年写给英国国王的一封信上开始说。乾隆皇帝出生于1711年,1735年成为清朝的第6位皇帝,前期也是励精图治,在位60年间各方面都有很大发展,就是喜欢花钱,每次过寿都喜欢大办。1785年办千叟宴,1790年80大寿带着一群人浩浩荡荡去热河,中间处理了一下西藏的问题,除此之外过得还算优哉游哉,没有太多人生的苦恼,他也认为自己还会这样过到老死。
而这时候远在大洋彼岸的乔治马戛尔尼出发了,乔治马戛尔尼是英国伯爵,1792年时应英国政府的命令,以为庆贺乾隆帝八十大寿的理由出使中国。当时他带着很多的天文学家、数学家、艺术家、医生,还有总计600箱,价值13124磅的“贡品”,于1973年到达了北京,乾隆在承德御临避暑山庄接见了他们。这并不是一次愉快的见面,因为才刚刚开始就为双方的理解不同而大吵了一架,清朝要求英国使节跪下磕头,乔治马戛尔尼坚决不肯,场面就此僵持了下来。
就这么一番吵来吵去,其实英国一行人完全可以走了,但是他们没有,毕竟他们也是有目的在的,最后以双方各退一步为止,同年9月14日双方正式见了面。英国先是又提出了6个请求,诸如允许英国在沿海经商,在北京设立洋行进行买卖,还要画一个小岛给他们的商人居住,要免税减税,不准多征收……然后送上了他们精心挑选的前膛枪、望远镜、地球仪,钟表、110门新研发出来的炮舰模型,以期能够获得清政府的认可,为能够留在清朝经商增大筹码,但他们注定要失望。
一生不知道看过多少奇珍异宝的乾隆表示:这些东西朕的库房里遍地都是,什么玻璃挂灯,不就是圆明园的挂灯?什么钟表,还不如北京城内钟表匠的钟表!想要用这点东西来唬住朕?没门!英国的傲慢态度是看得到的,但乾隆的自大有过之无不及,双方一杠,乔治马戛尔尼也只能带着团队“进入北京时像乞丐;在那里居留时像囚犯;离开时则像小偷”了。他们离开那天是10月7日,带着一堆清政府回赠的礼品,还有乾隆亲自写下的一封信,整封信不算特别长,976个字而已,表达了一下英国挂念清朝的感谢,也给出了拒绝他们留在这里的理由。
其实这封信整体来说有理有据,十分端正真诚,就是稍微显得“愚昧无知”,开头他就说:“朕批阅表文,词意肫恳,具见尔恭顺之诚,深为嘉许。”把自己摆在了一个很高的位置,仍然视英国为小国。可是当时英国已经走在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前沿,甚至已经完成了第一次工业革命,马上就要进入第二次工业革命,乾隆如此回复说明他连英国的基本情况都没有吃透,就拒绝了对方。另外他一再表示英国送给他的东西实在不够看,一再表示“天朝德威远被,万国来王,种种贵重之物,梯航必集,无所不有”“然从不贵奇巧,并更无需尔国置办物件”,超级凡尔赛。不过他的目光仅仅险于那些钟表,望远镜、灯之类,却没有看看别人的110门炮舰模型,以及跟那些各种学者交流交流,及时更新补充一下自己落后的知识。
总之,海禁那是因为明朝派郑和走了一趟之后,发现世界还真没有比清朝厉害的地方,没有东西能证明值得为此支付如此大的成本,所以就坚持海禁政策不动摇了。加上当时不少余党和倭寇以贸易经商的名义相互勾结,不停进犯、骚扰沿海地区,旁边还有一些虎视眈眈的外族,明朝才不得不用海禁来保护自己的国民。但清朝的闭关锁国则大部分在于清朝对于小农经济的满目自信,对于自给自足现状的不思进取,还有“清朝上国”思想的根深蒂固,以至于直接把英国的请求一棒子打死了。英国那些条件,真的很不可思议,但修修改改,在英国作为请求方情况下,不是没有制衡的可能性,而乾隆就这样强行关闭了谈判的大门,也将清朝转变的一线生机覆灭了。此后闭关锁国愈发严重,将大家当成青蛙煮于温水,敌人一个炮弹进去都没办法争动,后面还全都死翘翘了,温水变成了散发恶臭的死水,给这片土地带去百年之灾。之后的故事大家就可以从这本《清朝全史》获取了,它十分详尽地讲述了清朝的兴盛与衰亡,作为一个和现代无比接近的最后的王朝,其实对于有不少借鉴意义,也可以完成你的历史脉络,让你梳理出一条完整的清朝线条,不至于连清朝的皇帝顺序都搞不清楚,所以这本书,任何人都值得拥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