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的米酒情结
|
|||
♣ 度金凯 父亲下班回到家的第一件事,就是从母亲手里接过一杯热米酒。如果有姐妹们在跟前,他必先赞许地看着我们喝下去一口。父亲喝米酒的样子,仿佛饮下的是玉液琼浆。 父亲的一生是一本精彩的奋斗励志书,他用意志打败了岁月的磨难。家徒四壁,正好可以用来贴满发明奖和劳模的荣誉证,可以悬挂两袖清风的奖状。从工作单位到庄稼菜园,记忆中的父亲总是那么繁忙。父亲喜欢喝米酒这个习惯,应该是缓解工作和生活的压力,也成了他恋上喝米酒、做米酒的理由。 每逢春节,父亲必做一大酒瓮米酒,这酒直喝到冬去春来。父亲做酒的程序熟悉得不能再熟悉。发酵的酒曲,要选在麦熟之后,新脱粒的麦子,用擂臼捣碎,拌上一点老面酵,倒在一个方形木框子里,放上一层纸布。母亲往纸布下一点一点地添着碎麦子,父亲手扶门脑,一点一点用劲儿踩下去,直到踩得像一块铁。取下木框,用绳子把酒曲挂在屋檐下阴凉通风处,经过整整一个夏天的酶变醅制,酒曲就算是做成了。我曾认真地审视过那些挂在走廊上的酒曲,灰头土脸,一副沧桑岁月的表情,一股浓烈的怪味,却会让普通的米变成浓郁的醇醪。 开始做酒那天,母亲在最大的那个锅灶点火,灶内塞入干草木柴玉米秸,烧开大半锅水。父亲把浸泡了一天一夜的糯米倒进大锅里,旺火煮至七八成熟捞出,在大竹匾里摊开晾凉。在放凉的空闲,从屋檐下取下风干了的酒曲,细细捣碎,撒在晾好的糯米上轻轻拌匀,装进大酒瓮。 那是一口特制的酒瓮,土法烧制,口小肚大,也叫陶瓮。陶瓮放在灶间,又在上面轻轻地剜一个小酒窝儿,再用棉布和麻袋盖在上面,麻袋是在河里洗净了,又在太阳下暴晒。我不明白酒瓮为什么要放在灶间,父亲说发酵时不能见光,不能太冷也不能太热,太冷了不出酒,太热了酒会酸,需用灶火的余热悄悄地煨着,柴火余烬慢慢地焐着。原来,酒的制作是先具备了人间烟火的温度,一日三餐简单幸福的生活气息,陶瓮里的酒才会蠢蠢欲动,在尘世的梦里,开出一朵朵繁花似锦的酒世界。 大约过了一旬,父亲轻轻地揭开麻袋,一股甜润的酒香沁入心脾,只闻着就醉了。米酒已经沁满了酒窝,丝丝清香中,泛着琥珀的光。父亲用一个擦干净的勺子,舀了半勺让我品尝,甜香嫩滑,真正的人间佳酿。父亲说这并不是酒,叫酒娘,就是酒的娘,有了酒娘,米酒就能源源不断生出新酒。 等待的过程总是漫长而诱人。我每天与母亲抢着去灶火烧锅做饭,想闻闻那日渐浓厚的酒香,眼睛看着灶火,心里却在想着那酒娘怎样把她的米孩子一步一步调教成芳香无比的醇醪。终于在一月之后,掀开麻袋,整个酒缸满满都是酒,醇香浓郁,绵甜爽净,还有些白色的糯米漂在上面。 酒的酿造过程是从麦子和稻子饱满的颗粒开始,经过锤炼、磨砺、蒸煮、幽闭,在酝酿过程中,又歆享了人间烟火,魔术般地演变成醇香浓郁、绵甜纯粹的酒液。酒的酿造过程,似在提醒着、隐喻着什么。生活中的我们会不会也是粒粒饱满的庄稼,内敛朴实,有着土地的醇厚,河流的纯净,五谷的芳香,阳光的深情,经过千锤百炼,酝酿着生命的芬芳,创造出诗和远方? 米酒酿成的这一天,大地春天的节日也随之到了。阳光晴暖,春风十里,整个村庄低矮的土墙茅屋里,透出来清冽的酒香,在菜园里缭绕,在水井旁缭绕,在牛屋上面缭绕,庄稼苗醉了,花儿要醒了,连流过村庄的那条河也有了酒的甘美。原本低矮潮湿的农家小院米酒飘香,绵厚丰足,充满了喜悦,原本简单清苦的日子,因了酒的馨香,也有了对美好生活的期盼,年的趣味也越来越浓了。 终于盼到大年三十这一天,装满米酒的铁壶,挂在燃烧着木柴的铜盆之上,火从铁壶的中间圆空穿过,米酒发出滋滋滋的声响,接着汩汩汩地冒出青烟,不一会儿滚烫的酒香盈满了整个院落。一家人围在一起,桌子中间是冒着香气的腊肉萝卜炖粉条,配着满桌子自制自种的豆腐豆芽白菜青菜莲菜。每个孩子的面前也摆放着一大碗米酒,用黑瓦碗盛了,暖暖地泛起一层春天的意味,色如琥珀,味如兰桂。每喝一口,心里就会有暖暖的爱意,感觉岁月是那么美好笃定,绵长富足。酒香和肉炖萝卜的香味是特有的年味,丰盛而华美。爆竹声声,在新年的祝福里,在孩子们喝米酒的笑声里,在新的一年全家人的喜悦之中。 如今的老家,处处是高楼林立,大道纵横。巷陌深处,不再有低矮的茅屋,不再有菜地和稻香。慈祥的父亲几年前去了遥远的国度,带走了他做米酒的神方,也带走了我稍纵即逝的年少幸福。而每次回老家总不忘去酒铺里买些米酒回来,在冷雨敲窗的夜里,在寒风呼啸的晚上,与家人闲坐,或邀两三个朋友来杯米酒,在有暖气的室内,开怀畅饮。也许有人看来,女人喝米酒多了些守旧,又显得太过乡俗,比不上喝红酒咖啡的高雅,但是一想到这一切都像父亲,觉得完全没有克服的必要。 岁月悠长,一路芬芳。 在故乡成长二十多年,春节与米酒,在豫西南的家乡是久远了的习俗,早已看成是习以为常的事情。但具有了神圣仪式感的,是在离开故乡后,特别是身处滚滚人潮却倍感孤寂而思念的时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