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踏遍北京公园,寻访无数老人,只为找到消失的胡同童谣

2018年,歌手小河发起了一项寻找童谣的计划,

目的是寻找民间消失的老童谣,

第一站,他选在了北京胡同
为了寻谣,小河和他的团队,每天都到公园“蹲点”,
早上五六点钟从通州出发,一群人散落在天坛、北海、玉渊潭……
看见喜欢唱歌的老人,就上前攀谈一番:
“我们在搜集老北京童谣,您愿意参加吗?”

“水牛儿,水牛儿,先出犄角后出头……”

“打花巴掌呔,正月正,老太太爱看莲花灯……”

“还有这个,你没听过吧?”线索被热情的老人们,一条条串联起来。

他们唱童谣,也讲曾经,

声音亮亮的,故事沉沉的,里面有太多生命的过往。

最后,小河发现,一首首被唤醒的童谣之外,

老人的回忆,城市的声音,也都贴合着土地,

复返了。
被寻访老人重回儿时的四合院(纪录片截图)

不久前,这段在北京胡同的寻谣时光,被出版成书(《寻谣记》,千寻·晨光出版社)。

在序言中,小河如此写道:

“它非完全写实,也非纯属虚构;它涉及过去与传统,却又非常当下;

它有关老人,却是为了孩子;

它有关童谣,却显现了不同生命状态的忧悲喜恼。

小河对“寻谣”意义的探讨(纪录片截图)

老人的故事

回忆童谣,意味着与旧时光展开对话,

愿意开口的老人,其实并不是很多。

寻谣计划找到的第一首童谣《卢沟桥》,贡献者是79岁的何大爷

他喜爱书法,拥有一个笔名,叫“浪漫”——因为想摆脱心里被束缚的条条框框。
小河(右)与被寻访人何大爷(左)

“浪漫”的何大爷,和老伴从小一起长大。

后来照顾卧床的老伴12年,他从没一点抱怨。

只是有那么一回,他象往常一样,准备把老伴放到轮椅上,带她去公园遛弯,顺便自己也吼两嗓子。

可这天,怎么着都无法将老伴放进轮椅里,很多次感觉就差半个屁股这么点了,还是让轮椅跑了。

何大爷抱着老伴跟轮椅在屋里,转起了圈儿。

最后,大爷用腿夹住轮椅,用最后的力气终于把老伴放进了轮椅,这时,他浑身的肌肉就开始颤抖,一屁股坐到地上,

呜呜地哭了起来。

12年,看上去就是一个词,听上去就是一句话。

可是在那每一天时光里的人啊,谁的关切可以真正抵达呢?

——书中关于何大爷故事的记录

“老伴刚卧床时,我还什么都不会做”(来源《寻谣记》)

最终,时光还是带走了老伴,何大爷变成孤单的一人。

“过年过节,人家都是老少一块吃饭,我就孤孤零零一个人。”

唱歌和书法,成为何大爷排解时间的方法。

小河团队听完故事后,随何大爷来到他儿时经常去玩的卢沟桥,何大爷唱起来了《卢沟桥》:

“卢沟桥,卢沟河,卢沟桥上走骆驼,桥上驼铃叮咚响,桥下芦花一片白

卢沟桥,卢沟河,卢沟桥上狮子多,桥上狮子数不清,桥下芦花一片白。”

已经一头白发的何大爷,穿着时髦的条纹衫,走在卢沟桥上,回忆小学时学唱的这首童谣。手指了指远方:“那时候真的有骆驼啊。
心怀童心,眼里有笑。

小河依旧记得,那天何大爷和歌声带给他的感动:

“有一点点秋意的风,吹过手指、脖颈、脸颊,那一刻,我感觉时光并不残忍,因为它还留给了每一个过往,于新生。

原来,老人并不是代表着过去。

每一段生命的盛年,都历经过世情的悲欢,老人们只是带上了更多的回忆。

小河说:“每一个老人其实都只是今天的老人,他在某个时间也曾年轻,所谓老人是经历了更多的过去而已,他依然像你和我一样拥有现在和未来。”

我们又长大一岁 寻谣计划 - 寻谣计划

寻谣计划北京站的收官,小河做了一场音乐会。
他们又把何大爷请来,唱了一首《我们又长大一岁》,作为结尾。

何大爷说,这首歌源自他儿时的老师。那时候大年三十晚上,大家围在火炉旁,嗑着老师买的瓜子花生,一边吃一边唱,“过了这三十之后,大家全长一岁。”

《我们又长大一岁》歌词

当年的学生小何,长大成为了何大爷。

如今,他抱着孩子们,与观众一同完成了这首歌的演唱。

昭华逝水,不知道在这些孩子中,何大爷能否望见自己曾经的身影,但那一刻,他一定是幸福的。
“在这外面和自己的环境当中,大人也像是一个孩子……我和团队的伙伴们内心里头收获了很多能量,因为它让我们看到了:我们可能可以影响改变外界环境。”

小河相信,这些声音,肯定会在未来,收到一个回响

他庆幸自己做了这个项目,“哪怕它没有火,我也要赶紧做,因为它是我现在就能做到的。”

除了何大爷,小河的寻谣故事中,还有喜爱太平鼓的李阿姨、有操心这个项目“赚不到钱”的热心邰大爷、有梦想当评剧演员却干了一辈子钳工的杨阿姨……

北京的老童谣,因为他们,被诠释出了全新的理解。

这是一份对生命的馈赠。

当然,也因为这些老人的演唱,我们相信,今夜过后,我们依然年轻
Figure纪录片《胡同童谣终结篇:今夜过后,依然年轻》
现在的孩子们,
还会唱胡同童谣吗?
当下,让一首歌曲“爆红”的成本,似乎并不高:

短视频的十秒钟,就可以让一段旋律传播泛滥。手指上下滑动,就能瞬间得到庞大的歌曲库。

孩子们有样学样,他们跟着父母的曲库学唱,但这些曲目中,都缺少了一些

童心和诗意。

因为这些“神曲”的存在,童谣“消失”了,

孩子和大人的边界,也逐渐消失了。

孩子听大人的歌,在这个时代过于平常。

小河认为,我们不能剥夺孩子选择的权利,

“但我们至少要知道,有一些美感和诗意的东西。可以让他和他的年龄相符。”

“现在的家长们并不认为自己不懂美,他们也许觉得《学猫叫》和《一人饮酒醉》这样的歌挺好,他们乐意孩子们去唱并且拍下来上传到抖音、快手上,因为那就是他们眼中看到的美。

从这种现象中我们可以得出,是这个时代的人们对美的认知失焦了,这种失焦其实也是跟环境有关的。

小河寻找童谣,也是在寻找美感和诗意——
这些随着童谣,丢失的记忆。
这也是,他挑选童谣时的一个隐形标尺 。
小河和他的团队共采集到上百首北京老童谣,录了12首作品。
他说,这是一个没有终点的计划。
这些被传承的歌声背后,藏着的是孩子的童心,温柔澄明,总会在某个时刻,在一些人心中,点滴浮现。

文、资料整理丨叶阿果

参考资料:

《寻谣记》王烁(anusman),千寻·晨光出版社,2020

Figure“寻找童谣计划”纪录片

见地沙龙 :知名音乐人小河:我为什么要去找失去的童谣?202004

发掘和新编快消失的童谣,音乐人小河发起“寻谣计划”  北京日报 20200605

《寻谣记》
作者: 王烁(anusman)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