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败的隔离
隔离现在成了一个常用词,甚至也成了一个敏感词。没使用好,文章会删,号会被封,还可能有人喊你去喝茶。
这一年下来,我们看到过各种隔离。
从整个城市的隔离,到一个小区的隔离,再到一户人家的隔离。隔离的方式从断马路、焊大门到贴封条,几乎穷尽了人对隔离的所有想象力。只有你没想到的方法,没有别人想不出来的创意。
国人素质最高的地方,就是相信领导,相信专家。所以,目前隔离是最有效的方法。看看老美心惊肉跳的数字,就是他们死活不肯抄我们的作业,不肯隔离造成的结果。
相信对于隔离,将是未来预防医学和历史学长期研究的课题。功过成败,历史会给出答案。它也必将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成为文学的一个主题,如果,以后的文学作品中看不到这个主题,那是中国作家的失职和耻辱。
我说的隔离,特别是说失败的隔离,当然不是说现在的,但它确实是我亲自接触到的第一次隔离。
许多年前,去上海看个亲戚。他刚生了儿子,媳妇在家做产。
当时的上海住房条件很差,他就住在法国人留下的一栋四层楼的一角。
厨房是公用的、厕所是公用的、一个小阳台也是公用的。他们夫妻的房间就是一个通间,门打开,就是客厅,就是卧室。如果说这通间有个隔断,就是床到门口的距离。
这个距离不长,估计一米多一点。这个空间里,成了小两口平时吃饭的场所。
那天我去的时候这个格局改变了。
刚开门,有塑料门帘隔着。进去后,有风扇往身上吹,墙角有个消毒灯管,原来贴墙的条桌上放着一盘消毒水。
吹好风,洗完手,让光线照一会,再帘开床头挂着的一层塑料门帘进入了房间。
看到她爱人软弱的躺在床上,一个白胖胖的小孩子睡得正酣。
出来后我莫名地问我那亲戚,你这是干什么?他说隔离。这是我第一次听说隔离。
扫描加好友,注明“少爷”
亲戚是学医的,上海某知名医院的医生,爱人是这个医院营养科的,专业研究的就是营养。
我想,他们应该是专业的,这样做肯定有他的道理。
我只是出于常识说,你这孩子总要面对外面的世界,你现在给他的环境越无菌,他以后进入外面的世界越危险。
既然外面是个充满细菌的世界,那么孩子只能去适应这样的世界,而不是世界来适应孩子的生存。
他告诉我说,这道理他明白,等孩子强壮点就没关系了。
我不是专家,孩子也不是我的孩子,我相信他有他的道理,哪个父母不爱孩子呢?
大约半年以后,有次和亲戚通电话聊到他的孩子。我问:“孩子怎么样了?”他说:“去崇明岛姥姥家了。”
崇明岛他丈母娘家的居住情况我知道,一个院子里鸡飞狗跳。两个老人都是地道的农民,养过四个子女,带过两个孙辈。
我不好直接问,只能哦哦几句敷衍着。
后来有机会遇到他母亲,我说你孙子怎么去崇明岛了呢?
她告诉我说,孙子一直在隔离的环境下生活,长到四个月左右,经常生病。人家的小孩越长越强壮,这孩子体质一直很弱,动不动就生病。
他姥姥知道后,从崇明岛赶来,二话没说把小孩接走了,扔下一句话,过两个月你们来看,一定给你一个满地乱爬的孩子。
小孩被姥姥带到了崇明岛,没有了任何防菌隔离。
院子里天天鸡飞狗跳的,姥姥经常把孩子放院子里晒晒太阳,没过两个月,小孩长得很健康。
我不禁哑然。
要不是姥姥的果断,这孩子会被父母的隔离折腾得死去活来。
当整个世界都有细菌的时候,唯一能做的不是逃避而是去适应。
当然,不是说适应就不需要防范。只是任何防范最终都取代不了适应,所以通过完全防范的隔离,最终注定了他的失败。
我想,有许多事情的处理,需要的不止是专业,还需要有基本的常识。
此公号不错,值得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