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城故事 91】延续千年的庙会

老城故事

延续千年的庙会

庙会,是中国数千年来农耕社会的产物,是集群而居大村落的一种活动,这无不与春耕、夏收、秋收秋种的农事有关。农村有庙会、县城也有庙会,最著名的分别是:东滩会、西滩会、水陆院会。

庙会在上世纪70年代初曾打过新的标签——“物资交流大会”。然而,依旧是过云庙会老地方、老日子。也有当时改日子的,如高都会就由农历三月二十八改为阳历五月一日,以后又恢复了原来的日子。

东滩会,设于东大街大十字往东地段,名称的由来没有历史记载。赶会的时间为正月十六,年过了,元宵节也过了,田间就要开始忙碌了,所以东滩会以农具家什为主,多为锨、镢、锄、箩头、扫帚一类的物资,也有锅、碗、瓢、盆、竹器、小桌凳一类的日常生活用具。

西滩会位于西关白水河边一带,因有“滩”而得名。时间为正月二十。它的性质与东滩相似。两会规模不大,时间较短,一般为一天。随着社会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以往常规的物资似乎少了,甚至没有了,而服装穿戴、农副产品生活物质多了。

水陆院会。是晋城最大的庙会之一。时间为每年农历四月二十。因在南关街东侧的水陆院古庙附近兴会而得名,这是农忙麦收前的一次盛会。规模很大,大会期间人头攒动、车水马龙,遍地摆摊搭棚。摊位是早一天就占下的,只需用白石灰洒个圈子,中间用石块压一片用石灰写的“已占下”的红纸条就行了。水陆院会上除了东、西滩会上的那些农用物资之外,种类很多。有百货、布匹、五金交电、中药材、皮麻、车马、牲畜交易……

七十年代前,会是没有卖成衣的,商店、供销社搭着长长的货棚,多为布匹。供人们扯上几尺回去缝制衣服。会上又以吃食摊为最多,小孩最喜欢赶会不只是为了凑热闹,在那个生活困难的年代里,更因为赶会前,大人总要给个一毛二毛的钱,让他们在会上喝一碗肉丸子,或吃一碗香喷喷的炒凉粉。就连一些大人也不是为了购物买东西,而是为了借机解解嘴馋。特别是那些为生产队集体购物买牲畜的、买农具的,便趁机饱餐一顿。

不管是城里的还是乡下的庙会,都有牲畜交易市场。即使后来的集体化时期,牲畜交易也没间断。水陆院的牲畜交易市场在演武厅附近,每当此时,就会有一片牛哞马嘶之声。还有给骡马削蹄钉掌的,会散后,留下遍地牛屎马粪。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与发展,农业机械化的普及与提高,工商贸易由国营、集体转化为个体,市场更大了,范围更广了,物资更丰富了,过去庙会出售的镰刀、草帽、农具一类的没有了,而更多的是时髦的夏装、鞋帽以及高档次的生活用品。庙会的规模更大了。上世纪90年代末至21世纪初,庙会曾扩大到北至新市西街广场东端,南至凤台街,此时,公交车都要绕行……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