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五日(五)
今天是在山西游览的最后一天了。第一站,游览常家庄园,这是被称为“儒商世家”的榆次东阳镇车辋村常氏家族的宅院建筑群。始建于乾嘉年间,有房屋4000余间、楼房50余座、小园林13处,建筑占原车辋村的一半。
目前开放的为原常家庄园遗存的半条街,不及原面积的1/4。其中宅院4公顷、园林8公顷、附属房屋3公顷,庄墙12公里。仍是规模最大的晋商大院,也是中国最大的庄园式建筑群。有谚曰:“乔家一个院,常家二条街。”常氏宅院的建设规模当时称为三晋民居建筑之首。
榆次常家,以财取天下之抱负,逐利四海之气概,制茗于武夷山,扎庄于恰克图,拓开万里茶路,经销蒙俄北欧,绵延二百余年,遂成富甲海内之晋商巨贾,中国对俄贸易之第一世家。
进入城门,是一条直直的街道,布局严谨,整齐有序,功能性很强。
街道南侧沿街开有各种商铺,是族人生活消费的供应设施,也是庄园的南封闭线。常家庄园以“后街”为纽带,各个宅院彼此紧靠,“临街门户依次开,堡门关闭如一堂”。
1948年,车辋村所在的榆次、太谷、徐沟三县交界地是晋中战役的主战场,“南常”主院“石头巷”遭到很大破坏,“北常”雍和堂正厅被毁。
新中国成立初期,“南常”宅院的全部、“北常”后街西面和南面的宅院,大多分配给贫苦农民居住,部分仍留给常氏后代居住;后街东面北侧的20多个院落收归山西省民政厅所有,安排山西第二残废军人疗养院占用。
“文革”中,“破四旧”风行一时,常家庄园数以千计的影壁和砖、木、石雕被当作“四旧”破毁。到20世纪80年代,逐渐富裕起来的农民开始追求新式建筑,“南常”和“北常”宅院大部被拆除、改造。
经历了战乱、“文革”和拆旧建新,庄园面目全非!好在疗养院占用的“北常”部分宅院,虽然也有部分拆改,但大部分基本保持了原貌。感谢在这里疗养戎马半生的老红军、老八路们,你们为保护庄园古建再立新功了!
常氏祠堂,开建于1879年(清光绪五年),历时3年,共耗银两万余两。 整个建筑遵从儒礼,南北中轴,东西对称,三门四进,雄浑壮阔,庄严肃穆,是中国北方现存规模最大、结构最完整、设施最完备、规格非常高的祠堂建筑群。
祠堂对面照壁,光绪庚子年间砖雕“寿”字,共240字,无一雷同。
在建筑布局上,常家祠堂从南向北由4个院落组成,即石围栏外院、前院(戏台院)和由献厅分隔而成的里院上、下院。主要建筑设施有供奉祖宗牌位的正厅和献厅、配厅、配房、戏台等。
这座戏台,中间平时走人,演出时只需架上木板就即成完整戏台。
贵和堂宅院有房屋73间,楼房2座,在常家庄园建筑中是现存规模最大的一个堂;得以保存的砖、木、石雕、彩绘最完整;有中国民居中最大的砖雕影壁。
专家认定这栋七开间后楼是中国民居中最高等级的建筑。因超规制,院中两侧建有厢房,以遮挡后楼两端各一开间。
在每个院落中触目可见的砖雕、木雕、石雕和木构件上的彩绘艺术,别具风采。
无论雕刻艺术,还是垒砌艺术,堪称清代建筑中的上乘工艺。处处反映出书香门第的稳重古朴、匀称适宜。
常家大院的木雕,主要是宅第中的窗户木雕、门框、屏风、家具和隔扇木雕等,图案千变万化,造型手法各异,木质多种多样,恰似木雕展览,使游人眼花缘乱。
窗户上的这两幅画,虽经百年风雨,依然色彩艳丽。上面一幅应该叫“渔樵耕读”,下面一幅叫“自得其乐”,还是“各得其所”?
常家大院是儒商建筑的代表,室内布置十分讲究,处处反映出书香门第的稳重古朴、匀称适宜。作为儒商宅院,有其独到之处,让人耳目一新。
厅堂里立有两面大镜子,主人端坐堂中,有人进来一看便知。这镜子的功能相当于当今的监视器了。
石芸轩书院是常家的家族书院,因珍藏稀世珍品一一石芸轩法帖而得名。书院由石芸轩大书院、私塾院、约斋书院3组院落组成,布局上连为一体。院内形成一处园林式的书院建筑群。
碑廊构成了石芸轩书院的主体,收藏展示着四部大型珍贵碑帖,廊即是帖,帖即是廊,其中三部在前院,一为正廊的《石芸轩法帖》,一为东廊的《听雨楼法帖》,一为西廊的《常氏遗墨帖》。一部在后院南廊,为《四十四帝后御笔帖》。
《石芸轩法帖》。大规模榜书在乾、嘉年间已属罕见,保存至今堪称稀世珍宝。
《四十四帝后御笔帖》(局部),这些帝后书法,拿到今天谁不是个响当当的书法名家?
宅院区之北是园林区,包括静园及遐园、狮园两个园中园。
杏园影壁。建于清道光年间,八卦作影壁取道家思想“天人合一、师法自然”之理,正中八卦影壁与四时花墙浑然一体,为不可多得的砖雕精品。
静园,是在原常家“后园子”——杏园、枣园、桑园、花园、菜园的基础上,聘请中国当代著名古建园林专家孟兆祯、周维权、郑孝燮等精心策划,遵从原貌,而又经过必要的整合和补修恢复而成的。
静园主体位于各堂院的后面,纵跨庄园北部,占地120亩。常家建造静园时,正是中国造园活动的高峰期,且常氏数代往来于江南水乡与塞北大漠之间,所以,揉南、北风格于一体,使静园既具北派之质朴豪放,又有南派的灵巧秀美。
曲折迂回其间点缀回廊、亭榭、小桥流水,或草石农舍,或奇花异葩,匠心独具,犹似南方园林。
风格以野趣为主,点缀以小溪、水塘、回廊、甬道、亭阁、溪桥、园中园,精致、肃静、空灵、通透,超然脱俗。
观稼阁。层台耸翠,上出重霄,飞阁流丹,下临无地。表达了儒商世家关注民生疾苦、希冀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的人本思想。
第二站参观游览王家大院。王家大院位于山西省灵石县城东12公里处的中国历史文化名镇静升镇。
王家大院是由静升王氏家族经明清两朝、历300余年修建而成,包括五巷六堡一条街,而且是一座具有传统文化特色的建筑艺术博物馆。
红门堡建筑群,是堡,又似城,依山而建。
灵石静升王氏家族,源出太原,元仁宗皇庆年间(1312年—1313年),先祖王实迁至静升村后,静升王氏从耕作与兼营豆腐业开始,由农及商,由商到官,家业渐大,家资渐厚,声名渐高,在此前提下,其后大兴土木,营造宅第。
明天启年间,族人中,有的不再以耕读为本,有的不持续以商发展,有的满足于一官半职,有的安乐于锦衣玉食,不少人既无承继先业之志,亦无固本守成之心,以有的竟成为盗贼、乞丐或不惜卖儿卖女之“莠民”。
王氏家族从十三世进入清朝。鼎盛于康熙、乾隆、嘉庆年间。其时,除大兴土木,营造住宅、祠堂、坟茔和开设店铺、作坊外,在当地还办有义学,设有义仓,修桥筑路、蓄水开渠、赈灾济贫等,善举不断。
从十八世以后(清道光年间)逐渐衰败。大院内再无人居住。
王家大院的建筑,有着 “贵精而不贵丽,贵新奇大雅,不贵纤巧烂漫”的特征。且凝结着自然质朴、清新典雅、明丽简洁的乡土气息。
王家大院的砖雕、木雕、石雕题材丰富、技法娴熟,大量采用了世俗观念认可的各种象征、隐喻、谐音,甚至禁忌的艺术形式,体现了清代建筑装饰的风格,将儒、道、佛思想与传统民俗文化凝为一体。
门槛前的小狮子,雕得活灵活现。
堂前台阶旁边的石雕狮子戏绣球,构思之奇,工艺之精,无出其右。
瞧这猴子母子,借用谐音组成中国传统吉祥图案——“辈辈封侯”,表达了封建社会人们对功名利禄的追求。“背”与“辈”谐音,“猴”与“侯”谐音,寓辈辈封侯为官。
到了这条主巷,可见整座建筑依山而建,从低到高,由四排院落组成,左右对称,中间主巷道与三条横巷,组成一个规整的“王”字。
西大院的城墙有古城的气势,其实整个王家大院,就是一座城堡。王家大院作为中国优秀的传统建筑文化遗产和民居艺术珍品,被广誉为“华夏民居第一宅”、“中国民间故宫”和 “山西的紫禁城”。
城门内外。
离开王家大院,院外有一坊一祠。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乾隆皇上为旌表王氏十五世孙王梦鹏的孝行义举而下旨为其修建孝义坊,乾隆五十一年牌坊建成,后又于嘉庆元年扩建为孝义祠。
最后一站是参观游览壶口瀑布。壶口瀑布处于秦晋峡谷的南段,南距龙门约65千米,孟门5千米。河西属陕西省宜川县境,河东连山西省吉县,是中国一处大型峡谷瀑布景观。
“壶口”一名,最早见于战国时代的《尚书·禹贡》中,如“既载壶口,治梁及歧”、“壶口、雷首,至于太岳”,都与大禹治水的路线与策略有关。这里提壶口而未言瀑布。
从河岸边走近瀑布,老远就能看见河谷生烟,隆隆之声传来。
靠近瀑布,有一用石块磊成的低台。
低台后面是“龙洞”。
传说龙洞是大禹治水时所凿,无稽之谈。分明是当今让人下到洞底从低处观瀑而凿。
进入洞中,走过一段斜坡,再沿旋梯下到洞底,每人20块,60岁以上减半。
从这里观瀑,更有“黄河之水天上来”的意味。
壶口一带,常水位流量在每秒1000—3000立方米,水面宽400余米,水流到壶口,在平整的谷底冲成一道深槽(在大河槽中套了一个小河槽)。小河槽宽30—50米,深约30米。
壶口以上,水在宽槽中流行,到了深槽上端,400米宽的水面一下子全部倾注到30—50米宽的深槽中,形成瀑布。此处河床形如一把巨大的茶壶,收尽奔腾不息的黄河之水,壶口因此得名。
明代人惠世扬的诗句“源出昆仑衍大流,玉关九转一壶收。”正是对壶口这一景象的真实写照。
壶口瀑布极为壮观。滔滔黄水倾泻而下,激流澎湃,浊浪翻滚,水沫飞溅,烟雾迷濛,狂涛怒吼,声震数里,瀑布高度在枯水期可达15—20米,夏、秋之际可达45米。
伴随瀑布出现一系列奇特的景致,据介绍主要有8大奇观,称之为:水底冒烟、旱地行船,霓虹戏水、山飞海立,晴空洒雨、旱天惊雷、冰峰倒挂、十里龙槽。
山飞海立是对壶口瀑布磅礴气势的形容,黄河穿千里长峡,滔滔激流直逼壶口,突然束流归槽,形成极为壮观的飞瀑,仰观水幕,滚滚黄水从天际倾泻而下,势如千山飞崩,四海倾倒,构成壶口瀑布的核心景观。
水底冒烟。黄河入“壶口”处,湍流急下,激起的水雾,腾空而起,蒸云接天,似从水底冒出的滚滚浓烟,十数里外可望。
十里龙槽。壶口至孟门约5千米,在这段400多米宽的箱形峡谷的底部,黄河水流下切,形成一条30—50米宽,10—20米的深槽。黄河水从壶口奔涌下泻后,以每秒数千立方米的巨大流量归于此槽。由于传说它为龙身穿凿,长度约为10华里,故取名“十里龙槽”也称“十里龙壕”。
在高处河岸上,几乎是看不到“龙槽”和黄河水流,只能看到紫褐色基岩河床中一线急腾翻卷的黄浊水尘和听到轰鸣不息的奔腾涛声。这槽中激流就象一锅滚沸的水,左奔右夺,奔腾翻滚急下,激起的水雾弥漫在龙槽之上,使黄河在这里变得朦朦胧胧。
古今诗人无不惊叹壶口瀑布的“山飞海立”与“旱天惊雷”,有诗赞曰:玉帝把壶谁不尊,山呼雷动谢天恩。九州飞溅瑶池液,一醉炎黄万古春。
汹涌如潮呼啸来,排山倒海一壶裁。自强不息宏图志,万隘千关路必开。
动地惊天万里流,不挠不屈不知愁。策马扬鞭狂直下,无私怀远润春秋。
涛声贯耳惊雷滚,跌宕狂澜令胆寒。横流垂泻飞千尺,任尔奔腾出禹关。
黄河之水来九天, 滚滚东流千万年。壶口轰鸣翻巨浪, 声声咆哮化诗篇。
山西这边的有龙洞观瀑,对岸陕西莫非是要建造观瀑楼居高临下?
万里洪流声怒号,天开一堑势雄豪。再见了,壶口;再见了,山西。
(2018年3月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