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人,是天生注定要写狂草的……
国人自古崇尚才子佳人,动辄就给他们搞个排行榜。榜有地方级的,还有国家级的,像美女的秦淮八艳,这就是地方级榜单;吴中四才子,也属于地方级榜单。
吴中四才子名声鼎盛,唐伯虎的才高命薄,文征明的老而弥坚,至今令人回味。但有明一代,还有国家级的才子榜单,著名的徐渭在榜上,而排在榜单第一名的,是解缙。
这就是解缙(1369-1415)的画像,看上去五十岁左右的样子,但这已经是他的晚年了。
相声大师刘宝瑞有个单口相声叫《解学士》,讲解缙小时候的故事,说他祖宗八辈都没读过书,他父亲是开豆腐坊的,其实这是艺术的杜撰;恰恰相反,解缙祖辈都是江西的读书人,而他生在了太平的大明——朱元璋1368年建国,解缙1369年降生。
刘宝瑞先生有一点是没有夸张的,他说解缙八岁第一天上学就把《三字经》背了个遍,第二天搞定《百家姓》,第三天拿下《千字文》,半年就从私塾“毕业”了。
解缙绝对有这样的天才,甚至还有过之。
我们记得唐伯虎29岁乡试第一次就中了第一名,“唐解元”的外号得瑟了一辈子;可解缙在江西中解元的时候,年仅18岁。而且转过年来就中了进士,在很多才子都在寒窗苦读的年纪,解才子已经把自己的舞台搭到了朱元璋的面前。
朱元璋第一次见解缙,就像宋仁宗第一次见苏轼苏辙兄弟一样,大喜过望,并寄予厚望。
朱元璋甚至对解缙说了这样的话:咱俩名义上是君臣,但实际情同父子。因为这小子太有才了,洪武皇帝没事就把他带在身边。解缙的政治前途一派光明。
然而解缙智商奇高,情商极低,这也是一切才子的通病。他仗着自己的才华,频频向同僚开炮,得罪了很多人。
有一天,朱元璋终于忍不住了,他把解缙的父亲喊到南京,跟他说:你这个亲儿子才华有余,涵养不足,回去好好磨炼几年,仍不耽误为国效力。
中了进士,当了大官的解缙此时就像在校淘了气的小孩子,被家长领回了家。
解缙罢官回江西时,也不过二十三四岁,在江西老家他又呆了八年,干的都是老学究的活儿:校改《元史》,补写《宋书》,删定《礼记》。
如果解缙从此便安心著述,那么也许我们读到的历史会是另一种样子。可是八年后,朱元璋死,解缙进京吊孝,他的人生波澜再起。
时隔八年,他得罪过的人还记着他。所以他一到南京,立刻就有人告他母丧未葬,父年九十,不当舍以行。
建文皇帝听了,立刻将解缙贬到甘肃当了个小吏。
又过了四年,有人在建文皇帝面前讲了解缙好话,他又回到朝廷,任翰林待诏。
转年,永乐皇帝朱棣上台,重用解缙,让他主编《永乐大典》,并把他推到仕途的顶峰:翰林学士兼右春坊大学士,内阁首辅。这一年,解缙35岁,还属于青年干部。
青年干部的优点是有激情,有想法,有干劲。但这些优点很容易立刻变成缺点,因为这个青年干部面对的领导是皇帝。
皇帝这一天把最重要的一件事拿出来,征求解缙意见。
这件事是立太子。到这里,你大概能猜到,解缙要倒霉了。
对,皇帝喜欢老二,解缙力挺老大。最后皇帝没有拧过解缙,立了老大,但他还是喜欢老二,解缙又说皇帝不该偏心眼,皇帝终于找到茬了,说他离间兄弟,贬出京城。
又过了几年,解缙进京奏事,正赶上皇帝出门打仗,他就看了眼太子,走了。皇帝一回来,没当成太子的老二就向父亲打小报告,说解缙私会太子,无人臣礼。
皇帝大怒,以“无人臣礼”罪将解缙投进了监狱。这是继“莫须有”之后又一奇葩罪名,但这一罪名终于要了这位大明第一才子的命。
公元1415年正月,朱棣闲来翻看囚犯名单,看到解缙,说了一句:缙犹在耶?这就像黑社会老大对小弟说:我不想再看到他。于是,小弟来到监狱,把解学士灌醉,埋进了雪堆——冰雪聪明的解缙,最后死于冰雪,那一年,他才47岁。
以上是解缙一生的故事,现在,可以聊聊他的书法了。
和那个时代所有才子一样,解缙与书法没有擦肩而过。他诸体皆工,尤精狂草。
之所以花很大篇幅来讲解缙的故事,就是想说,看完这个人,你会觉得他注定是要写狂草的。他的天才,他的天真,他的狂傲,他的短暂而起伏的一生,分明就是一幅狂草作品,如疾风暴雨倾泻而下,不管你认识与否,欣赏与否,我由着性子一路写来,管你大臣还是皇帝,都他娘的爱谁谁吧!
这卷草书写的是唐宋诗文,有没有释文并不重要,随着解缙的笔画一路看下来,即使一字不识,你也会觉得爽快。
看到爽处,你也会为解缙遗憾,为什么他没有像朱元璋告诫的那样,稳一稳,缓一缓?
没办法,这就是命。
汪国真说,你要活得长久些,就只能活得平淡些。不甘平淡,那就不好说了,古人云,自古美人如名将,人间不许到白头。
不过,解缙让历史值得欣慰的有两件事——
其一,他用命力挺的太子最终当了皇帝,而朱棣喜欢的老二被踢出了历史舞台。
其二,他没能亲眼看到北京紫禁城的建成,但他这卷狂草却进了故宫博物院,而且还要一直呆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