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振振评点当代诗词(18)
钟振振博士 1950年生,南京人。现任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古文献整理研究所所长。兼任国家留学基金委“外国学者中华文化研究奖学金”指导教授,中国韵文学会会长,全球汉诗总会副会长,中华诗词学会顾问,中央电视台“诗词大会”总顾问、《小楼听雨》诗词平台顾问、国家图书馆文津讲坛特聘教授等。曾应邀在美国耶鲁、斯坦福等海外三十多所名校讲学。
纪念一位著名诗人,最好的方式是写诗。为什么?《庄子》有云:“指穷于为薪,火传也,不知其尽也。”
2015年适逢北宋著名诗人、江西诗派始祖黄庭坚诞辰970周年。为隆重纪念中国历史上这位伟大的先贤,传承其文化精神,促进和繁荣中华诗词创作,中华诗词学会主办,江西省诗词学会、北京华夏翰林文化艺术研究院、黄庭坚故乡江西省修水县黄庭坚纪念馆及山谷诗社联合举办了“纪念黄庭坚诞辰970周年全国诗词大赛”。大赛自2015年3月开始征稿,8月底截稿,历时近半年,共收到海内外5000多位诗人的数万首应征作品。从地域来看,作者遍及全国所有的省(包括台湾)、直辖市、自治区和特别行政区,还有一定数量的海外侨胞;从年龄来看,作者面覆盖了从30后到90后的各个年龄段;从身分来看,作者中工农商学兵乃至党政领导干部,各行各业,靡不涵括;从作品的题材来看,缅怀山谷道人之作占较大比重,固是题中应有之义,而吟咏时政,咏怀抒感,托物言志,咏史怀古,模范山水,歌唱爱情等,应有尽有,琳琅满目;从作品的体裁来看,古体、近体,齐言、杂言,长调、小令,各体皆备;从作品的风格来看,或慷慨激昂,或沉郁顿挫,或粗犷豪快,或细腻温柔,或清新隽永,或生动活泼,或幽默诙谐,或辛辣尖锐,也百花齐放,美不胜收。在近若干年来全国各地举办的各类诗词大赛中,无论就参赛人数、诗词篇数抑作品质量与水平而言,此次诗词大赛都是最成功的赛事之一。
大赛评委会的9名终评评委,以公平公正、认真负责的态度,在互不通气的状态下,各自对初选入围的2000多首作品,独立评判打分(百分制)。由于是匿名评审,作者的姓名、身分隐去,代之以编号,终评评委给分的唯一凭据,是作品本身的质量。最后,按各位作者的总分高下,评出了一等奖作者2名,二等奖作者5名,三等奖作者15名,优秀奖作者200名。
大赛组委会领导命笔者对这次大赛的获奖作品予以评论。屡辞不获,只得从命。但笔者只是9名终评评委之一,并不能代表整个评委会,因此,下面发表的意见仅为个人的一孔之见。又,每位获奖者的作品,各有其鲜明的个性,从严格意义上来说,无论优点或缺点,也都属于其个人,无法代表整个当代诗词创作界。故笔者以为,采用就事论事,一诗(或词)一议的方式,较为合适。兹对此次大赛获一二等奖的作者,各选其代表作一首加以点评。
海峡两岸统一,是所有炎黄子孙的共同心愿,可谓当代诗词的重大题材之一。这样的题材,如果大题大做,很难驾驭,写不好会流于空泛、抽象、直白,等而下之则变成标语口号。此诗作者聪明地采用了“大题小做”的写作策略,抓住“黄埔军校”这对于国共两党,对于海峡两岸都有重大而特殊历史意义的具体单位来做文章。由此切入,写得实在,写得有艺术形象,写得隽永而耐人寻味。
这首七言古诗笔力雄健,挥洒自如,形象鲜明地写出了黄庭坚坎坷的一生,写出了他耿介刚正的品格,写出了他卓越的文学、书法成就。在诸多缅怀山谷道人的作品中,写得最全面、最高古、最流畅。而出于今年刚30出头的80后作者之手,殊令人惊叹,为中华诗词后继有人而欣慰不已。当然,由于年轻,学养还有待于进一步培植,诗中也有几处小疵。如“佳话可堪铭鼎钟”,“可堪”在诗词中一般用如“岂堪”,而非“可”“堪”同义重言。又如“门人归葬祖茔侧”,作“门人护归葬祖茔”为顺。因为按古汉语表达习惯,“归葬”的应是黄庭坚,而不是他的“门人”。又如“九百七十十世纪”,“九百七十”后略去“年”字,全句就不大通了。
(未完待续)
编后语:
点击回顾
小楼周刊投稿格式,例:
重游盖竹山
章雪芳(浙江)
山盖青青竹,风描水墨图。
孤身随细雨,踩痛落花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