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照片:清末农村民不聊生的真实面貌
这些照片由英国《泰晤士报》驻华首席记者乔治·厄内斯特·莫理循拍摄。1910年,莫理循从西安出发,进行了为时半年的中国西北考察。在考察途中,他用照相机拍摄了大量当地居民、村镇的影像。
清末凉州背着筐拾粪的宝宝。
凉州四十里铺破败的村庄。
本文选取的10张照片,是莫理循在甘肃凉州境内拍摄的,再现了100多年前当地社会的真实面貌,具有非常高的史料价值。照片记录了凉州破败的村庄和贫穷的百姓,这种景象触目惊心,落后艰苦的生活状态超乎想象。
凉州十八里铺的农家院落。
由这些照片看出,凉州非常干旱,触目所及都是漫漫黄土。从现代地理学上讲,此地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常年干旱少雨,日照充足、昼夜温差大,生态比较脆弱。
靖边驿的老妇。
莫理循发现,西北地区经济落后,人民生活极其贫苦,他的很多照片反映了这一社会现实。照片中的人们衣服褴褛肮脏,百姓居住的房屋几乎都是泥土草房,而且多年失修,甚至已经坍塌。
凉州龙沟堡一户人家。
1910年2月莫理循进入甘肃时,这里已经干旱了很长时间,粮食连续三年没有收成,沿途民不聊生,广大百姓正在忍饥挨饿,他们期待的是每天仅供应一次的热粥。这些历史场景的真实写照,正是我们今天研究社会史的重要资料。
护送莫理循的官府差役,他是个鸦片瘾君子。
晚清时期甘肃是北方主要的鸦片产区之一,很多农田不再种植庄稼,而种上了罂粟,这加剧了当地的饥荒;很多百姓染上了吸食鸦片的恶习,不仅伤害了身体,还导致道德的沦丧。
护送莫理循的官府差役。
外国人行走在此地不安全,官府为了避免出事,派出差役护送莫理循一行。
凉州城的一条主干道,看上去比较萧条。
凉州龙沟堡驿站。
莫理循在凉州拍照时,溥仪的小朝廷正在发起一场变革(或者说延续慈禧太后发起的变革),试图改变国破民穷的面貌。但是,不得不说,当时的清王朝正处于崩溃前夕,变革只在部分城市有一些成效。
凉州四十里铺的农家。
饱经沧桑的老人、衣衫褴褛的宝宝、破败不堪的村庄……这些直接的镜头语言,比许多文字史料更为可贵,也更具震撼力。有学者将莫理循在西北旅行留下的照片和文字,称为近代中国的“伤心史”,是有一定道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