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峤:世风日下,人言可畏

李峤

解落三秋叶,

能开二月花。

过江千尺浪,

入竹万竿斜。

风真是神奇的事物,它既能吹落秋天里金黄的树叶,又能吹开二月春天里美丽的鲜花。它既能刮过江面掀起千尺巨浪,又吹进竹林,使千千万万的竹子倾斜。

写这首诗的人叫李峤,生卒年644~713 ,唐代诗人。字巨山,赵州赞皇也就是现在的河北人。李峤少有才名,十五岁精通《五经》,二十岁考中进士。他初授安定县尉,因在制举考试中以甲等擢第,调任长安县尉,在畿尉中与骆宾王、刘光业齐名,皆以文章著称。此后三度拜相,其先后历仕五朝,开元二年(714年),李峤又遭到监察御史郭震的弹劾,被追究韦后之乱时“身为宰相,不能匡正”的罪责。他虽已致仕,仍被贬为滁州别驾。后来,李峤又被改任为庐州别驾,不久病逝于任上,终年七十岁。

李峤在高宗年间曾随军征讨岭南僚乱,并入僚洞宣抚,成功招降叛军。又不惧酷吏淫威,上疏为含冤入狱的狄仁杰等大臣辩冤。他在武则天晚年时,又与桓彦范先后上奏皇帝,建议为在酷吏政治中含冤而死的大臣洗冤昭雪,最终得到皇帝的批准。

在文学方面,李峤对唐代律诗和歌行的发展也有一定的作用与影响。他前与王勃、杨炯相接,又和杜审言、崔融、苏味道并称“文章四友”。

是啊,风真是神奇的事物。它总是无孔不入,人们得意时会因它而更加愉悦,失意时人们会因它而倍感失落。自然的风有如此魔力,而世风世俗的魔力并不逊色多少,甚至还有过之而无不急。尤其是世风日下的时候,往往人言可畏。不论你做什么,总会有人别有用心的去歪曲你的想法,更可气的是,你还无法申辩。因为一旦申辩,那几乎就等于承认了,毕竟在他们看来,“解释就是掩饰,掩饰就是事实”。所以你会发现,辟谣一词,在现在的社会,和事实一词几乎可以划等号。越是辟谣的事情,最后往往都是真的。比如富士康裁员,比如某某公司合并等等诸如此类。而在生活中,你往往无法解释。因为知道实情的人,永远是少数派。这首诗的作者李峤,明明是一个敢于上书直言替人辩冤的好官,最后却也被史官落得个“趋炎附势”的罪名。

面对别人的误会,或者流言蜚语的侵扰,你其实无需解释,只要行的正站得直,总有一天,会清者自清。不过遗憾的是,很少人都真正做到不解释,最后偏见往往占据上风,而事实的真相却早就烟消云散,没人在意了。

---------------------------------

推荐好书好诗好故事

天天送好书,

分享即快乐!

(0)

相关推荐